红军

【第十五届北京中医药文化宣传周】党史中的医药足迹①:第一所红军医院的诞生

前言:6月28日,由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北京市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办公室主办的“党史中的医药足迹”专题展在市政府中环办公楼拉开帷幕。专题展采用展板与实物展出相结合的方式,将28块展板与200余件革命文物有机联动,呈现了1921年至1949年之间,党领导下的医药卫生事业在革命战争年代走过的风雨征程。请和我们沿着党史中的医药足迹,一起重温革命岁月的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历程吧。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关心劳动大众的身体健康,在1922年的中共二大决议中已明确提出要设立工人医院。1927年,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队伍上了井冈山,开辟了中国革命新道路,同时为改善根据地的医疗情况,在井冈山上的攀龙书院旧址成立了茅坪医院——这是较早创办的第一所红军医院。

1928年,毛泽东、朱德两支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由于战斗频繁,红军中伤员人数不断增加,但医院医疗条件有限,许多伤病员得不到有效救治。热心的群众甚至把伤病员接到家中照顾。为改善医疗条件,红军官兵和革命群众自愿捐款,自己动手,在井冈山的大井、小井建立了红军医院,取名“红光医院”。由于西药严重匮乏,内科疾病多用医务人员自行采集的中草药开展治疗。时任红四军政治部秘书长的江华在回忆红军医院时说:“看病就到大井的一个破庙里去看,大井是中医,吃中药。西医、外科是在小井。”中医成为当时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普遍应用于红军医院对伤员的治疗中,并且中西医相互配合,为红军卫生事业的发展开辟了新路。

1928年11月25日,毛泽东在给中央的报告《井冈山的斗争》中亲笔写下刚成立不久的红军医院——红光医院中西医合作创立中西医两法治病的模式:“医院放在山上,用中西两法治疗。”在红光医院,中医药的实践凝结了当时医疗卫生人员的诸多心血。据井冈山大学教授张泰城介绍:“当时,医务人员下定决心攻下缺药‘难关’。开始他们不懂如何采制中草药,就向当地老农请教,向土郎中学习。”为寻找中草药,他们不怕毒蛇和荆棘,走遍了各个山峰,挖到中草药达70多种。白天上山采药,晚上炮制药品,还从群众中学习和总结了很多治疗伤病的有效药方。

中央红色医院

傅连暲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1931年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苏区中建立了医疗条件比较好的中央红色医院。首任院长是被毛泽东亲切地称为“红色华佗”的傅连暲。毛泽东曾对傅连暲说:“目前红色医院十分困难,要中西医都用,连民间土方也要研究,不要看不起。中西医合作,洋医生要和土医生合作。”因此,在中央红色医院也用中医药。

杨振德、邓颖超母女

当时中央红色医院里还有不少中医大夫。其中就有邓颖超的母亲杨振德女士。邓颖超的母亲杨振德是位中医,还曾在此坐诊。她精心为官兵和地方群众治病疗伤,有时还亲自熬药。杨振德从小学习中医,邓颖超父亲邓忠庭在邓颖超幼年时去世,邓颖超跟随母亲相依为命。杨振德靠行医、教书抚养邓颖超,她独立自强、关心国家大事,这些都深深影响了邓颖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