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宜东镇富乡村的一处山丘上,有12座以数字为墓志铭的红军墓,当地称作“十二坟地”。
因和红军的一个“约定”,杨兴海一家三代86年默默守护以数字为墓志铭的12座红军墓。杨兴海的祖父在红军长征经过汉源时,冒着生命危险帮助埋葬12名牺牲战士并严守此秘密15年。祖父和父亲两代守墓人相继去世后,杨兴海成为第三代守墓人,他一直谨记祖父和当年红军战士的“约定”,每年祭扫。
2022年,杨兴海荣登中央文明办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获评“诚实守信好人”。
深夜受托不计回报
1935年,年仅17的杨文福,在夜里被敲门声惊醒。这是他第一次亲眼见到红军。“爷爷说这些红军很年轻,打着绑腿,十分客气。”杨兴海回忆道。
红军是在得知杨文福是石匠后一路寻来的,希望他能够帮忙埋葬牺牲的12名战友。“爷爷答应下来。”杨兴海说,“当时怕被敌人发现,也担心连累我们,就说碑上不留名,只刻数字。”临走前,红军将领再三感谢,恳请杨文福一定要保密。
言而有信,杨文福开始默默守护这个不为外人所知的承诺。每年清明都会趁着夜深去到红军坟茔前烧纸。
解放后的土改时期,杨文福毫不犹豫要了别人都嫌弃的荒冢地,面对妻子的不解,考虑到时代已然转变,他终于将这份曾经的承诺告诉给了家人,并嘱咐家人红军墓周边不要种植作物,要守护照看好这12座红军墓。
1972年,听说解放军部队要经过宜东镇,杨文福兴奋地跑上街去,仍未等到当年那些熟悉的面孔。20世纪80年代初,听村里人说有外乡人在红军墓前祭扫,年过六旬的杨文福马上喊着儿子杨国友赶去看看,却只见香蜡不见人。
1986年,杨文福去世。按照他的心愿,他被安葬在了距红军墓不远的地方,继续履行着和红军的约定。
从小深受杨文福教诲熏陶,杨兴海的父亲杨国友成为第二代红军墓的守护者。为了完成杨文福生前心愿,杨国友像父亲一样坚持每年扫墓、祭祀,还不忘四处打听当年那支红军队伍的消息,可始终没有音讯。最终,杨国友也带着遗憾去世,被葬在红军墓旁,继续坚守着那份历久弥坚的承诺。
在祖父杨文福和父亲杨国友两代守墓人相继去世后,杨兴海接过接力棒,成为第三代红军墓守护者。
像祖父和父亲一样,杨兴海经常会去红军墓前同长眠于此的红军战士说说话、叙叙旧,每年清明会带着家人去点几炷香、烧几沓纸。
“今后会有人寻过来,到时候再带他们来这里。”杨兴海一直记得爷爷、父亲口口相传的这份与红军的承诺。
据杨兴海介绍,2022年1月6日,有关部门已将12座红军墓迁至汉源烈士陵园。其中,祖父杨文福当年刻的“八号”、“十号”、“十二号”石碑(由于历史等原因,当年的12个石碑现仅存3个)留存在红军墓所在地汉源县宜东镇富乡村村委会。
至此,一家3代人守护12座红军墓86年的故事告一段落。“迁走了,有点不习惯,也有点舍不得。”49岁的杨兴海说,打小从记事起,便跟着父亲看望红军墓,自己是被十二位红军英烈看着长大的,“以前就在自家地里,每次做农活都会清理一下附近的杂草,现在迁走了,我也会去烈士陵园看望他们,也会带着我的孩子去,有人记着,他们就不会被遗忘。”
雅安日报全媒体记者:郑瑶
编辑:魏玲
公益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