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工作的缘故,我多次来到青龙山脚下的红军坟。红军坟位于贵州省大方县八堡乡新开苗寨的山岗上,这里安葬着三位无名的红军烈士。每次来到这里,心里都会油然而生一种敬畏、一份感悟。
八堡乡红军坟 漆举才摄
从穿过新开苗寨的211省道上下了车,就看到公路旁立着一块刻着“八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几个大字的花岗石。沿着石阶,一步步向上走,渐渐传来阵阵松涛声,抬头仰望,只见山岗上长满了松树,一棵棵挺拔屹立,思绪瞬间汹涌澎湃。
到了山顶,是一个宽阔的平台,红军坟就在山岗的最高处。红军坟背靠的是绵延纵横几十里的青龙山。青龙山是大娄山的余脉,这里山峦起伏、青山绿水,两侧布满村庄街道。因为它的走势像一条蜿蜒飞行的青龙,故得名青龙山。
用一块块青石一圈一圈垒起来的红军坟,庄严肃穆。正前方立着一块长方形的纪念碑,上刻:青山有幸埋英骨,松柏多情伴国魂。碑面顶端刻着一颗醒目的红五角星,象征红军烈士的英魂。四周苍劲刚直的松树,像一个个英姿飒爽的士兵,守护着红军坟。
站在红军坟前,三位红军烈士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他们脚穿布鞋,身扛步枪,迈着坚定的步伐凝望着远方。顺着他们的目光,一侧是绵延不断的青龙山,郁郁葱葱,一侧是旧貌换新颜的新开苗寨,祥和宁静。放眼望去,空旷辽阔,生机勃勃。
大方县八堡乡新开村同心湖养殖项目实景 漆举才 摄
此情此景,脑海里就会不断翻开那段壮烈豪迈的历史。
1936年2月,红军长征转战贵州创建黔大毕根据地。王震率领的红二、六军团途经八堡时,把在大方县将军山战斗中负伤的四十七名红军战士转移到新开苗寨养伤。红军战士养伤期间,得到了苗族同胞的悉心照料。
红军伤员被分散到苗族同胞家里后,女人们洗衣做饭,精心护理,男人们则扛起火枪站岗放哨,以防土匪袭击。那时的日子很艰苦,但苗族同胞却省下口粮,熬粥调养伤员,并用苗族草药为他们治伤口。
这期间,苗族同胞与红军战士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苗族同胞的精心照顾下,四十四名红军战士痊愈归队继续长征,而三名红军战士不幸牺牲。后来,苗族同胞冒着生命危险把他们安葬在村旁的山岗上,并精心管理坟墓。
2011年,第一次来新开苗寨时,见到了已经90多岁的苗族老人杨文毕,他是唯一见证那段历史的健在者。虽听力有些不便,但一提到红军烈士,老人就来了精神,总是有说不完的话。
据老人讲,红军到寨子里来养伤期间,寨子里的苗族同胞省吃俭用,细心照顾,想方设法让受伤的红军战士早日好起来。为了防备土匪袭击,每天晚上苗族同胞就把伤员转移到寨子背后一个叫锅圈岩的山洞里藏起来,并轮流守护。
老人说,期间,他们还用猎枪打退了地主武装的偷袭,保护了红军伤员。后来,有三个红军战士由于伤势过重不幸牺牲了。为了方便以后寻找和管理,大家商量后就把三个红军战士埋在了寨子对面的山坡上。
如今,参与或见证那段历史的人虽然不在了,但是当年红军战士与苗族同胞共同留下的军民鱼水情、红色革命故事代代相传,至今没有改变,将来也不会改变。每年清明节或国庆节的日子,村民们都会自发地到这里开展祭祀或纪念活动,表达对红军烈士的缅怀之情。
今天的红军坟,经过了两次大规模的整修。1986年,大方县人民政府重建红军坟,2011年,再次修缮,为红军坟培土植树,修建悼念广场,并把它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聆听红色故事,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军精神。
1936年2月20日,47名红军伤员疗伤的新开苗寨 2012年7月 摄
1936年2月20日,红军伤员疗伤住过的房屋
大学生志愿者: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
站在山岗上远望,整个新开苗寨尽收眼底,一栋栋漂亮的黔西北民居镶嵌其中,错落有致,折射出这里的幸福生活。近年来,村民们以烈士们的革命精神,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发展种植、养殖、手工等增收产业,走上了致富路,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实现了真正的华丽转身。烈士们为之牺牲的这片土地,正演绎着一个个精彩的故事。
走进新开苗寨,绿树成荫,环境整洁,村子里还有了广场、农家乐、水花酒厂……每一个苗族同胞脸上流露出的都是甜蜜的笑容。喝一碗苗家水花酒,吃一块苗家盖碗肉,看一场苗家芦笙舞,让人感受到了苗家人幸福而又惬意的生活。
新开新寨同心广场
立足红色文化和民族文化,新开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为村民增收致富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岁月匆匆,斗转星移,而始终不变的,是苗族同胞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们踏着先烈的脚步,行走在奔小康的路上。
这一切,山岗上的三位红军烈士应该感受到了,因为这正是他们为之献出生命的奋斗目标,也是他们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理想信念。看到苗族同胞的生活如今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上了红红火火的新生活,他们在九泉之下也该欣慰地笑了。
于是,每次来到这里,我都会肃然起敬,对着红军坟深深鞠上一躬。
作者:陈忠友
编辑:漆举才
审核:赖 鑫
声明:转载此文的目的在于传播正能量,若有侵权,请作者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