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 笃学 求实 拓新 |
1935年1月19日,中央红军在川滇黔边发起四渡赤水战役。四渡赤水之战至4月4日结束,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川黔滇边地区进行的一次出色的运动战。在这次作战中,毛泽东充分利用敌人的矛盾,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指挥红军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界地区,巧妙地穿插于敌人重兵集团之间,调动和迷惑敌人。当发现敌人的弱点时,立即抓住有利战机,集中兵力,歼敌一部,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从而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成为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范例。
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于1934年10月,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大规模的战略转移。长征初期,由于博古”左”倾教条主义的领导者实行逃跑主义,使中央红军在“湘江之战”后,从八万多人减少到只有三万多人。当时的红军实际指挥德国顾问李德又不顾敌人调集40多万的围堵,仍把希望寄托在与红2、6军团的会合上,坚持按原计划向湘西前进,使红军处于覆灭的险境。在此危急关头,毛泽东主席力主摆脱敌人主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争取主动。这个主张得到了中央军委大多数同志的赞同。1935年1月7日,红军一举攻克黔北重镇遵义城,召开具有转折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由毛泽东辅助周恩来指挥军事,后期改为由毛泽东负责指挥军事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中央红军突破乌江,进占遵义城。蒋介石等人大为震惊,急调其嫡系部队和川黔滇四省的兵力及广西军队一部,共约150余个团,从四面八方向遵义地区进逼包围。为摆脱这种险境,党中央决定,率师北渡长江,前出川南,与活动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4方面军会合,开创川西或川西北革命根据地。
遵义会议遗址
第一渡:红军大部队摆脱跟敌人对峙局面分左中右三路,从元厚镇、土城镇向西渡过赤水河,即四渡赤水第一渡。
第二渡:敌军主力大部分被红军吸引到川滇边境,黔北兵力空虚的情况,红军决定出敌不意的回师东进,折回贵州。红军先头1个团先敌抢渡二郎滩,成功掩护部队于1935年2月18日至20日三日内,在太平渡、二郎滩第二次渡过赤水河。
第三渡:1935年3月15月红军把国民党军都吸引到黔北,毛泽东、朱德命令中央红军主动撤出战斗,前往茅台镇指挥中央红军三渡赤水河,第二次挺进川南。
第四渡:1935年3月20日~22日中央红军进入川南,再次摆出北渡长江的态势。蒋介石再次把主力和注意力集中到川南。毛泽东命令中央红军秘密、迅速地从太平渡、二郎滩、九溪口第四次渡过赤水河。
四渡赤水战役历时三个多月。这次战役,红军实行高度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迂回穿插于敌人数十万重兵之间,积极寻求战机,有效地歼灭敌人。从而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粉碎了敌人妄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使中央红军在长征的危急关头,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失败走向胜利。
四渡赤水战役,是毛泽东根据情况的变化,吸取前几次战斗的教训,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为红军赢得了时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毛泽东曾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而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所著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到: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四渡赤水出奇兵
在四渡赤水过程中,为摆脱敌人的重兵包围,中央红军与敌人进行了频繁的战斗和大踏步的回旋转移。在物质条件极差,自然条件恶劣,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红军内部出现了消极悲观的情绪。时任红一军团军团长的林彪,就对红军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不理解,认为红军走“弓背路”,造成“部队疲劳”,“这样会拖垮部队”。红军内部士气不高、思想不统一、消极悲观的情绪严重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这个问题不解决,将会危及革命的前途。
在四渡赤水战役过程中,红军注重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以统一全军思想,凝聚军心。遵义战役就是一部极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整个战役共歼灭和击溃敌两个师又8个团,俘敌2000余人,取得了中央红军长征以来的第一次重大胜利。遵义大捷后,红军举行了隆重的祝捷大会,广大指战员看到了遵义会议前后的巨大变化,激动地说:枪是昨天的枪,人是昨天的人,昨天打败仗,今天打胜仗,这是路线正确!他们认识到,毛主席的正确路线和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是我军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遵义战役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体红军指战员的士气,激发了全军将士的革命积极性,增强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彻底扫除了党内、军内的悲观主义论调。广大红军将士思想上统一,凝聚力增强,坚定了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
红军不可战胜的战斗精神,是我军的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从历史经验中吸取丰富的营养,进一步培育过硬的战斗精神,这对于提高部队的打赢能力,履行新的使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
纪念馆
四渡赤水纪念馆位于贵州省习水县土城古镇,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09年免费开放。
四渡赤水纪念馆包括四渡赤水纪念馆主馆、中国女红军纪念馆、红军医院纪念馆、红九军团陈列馆、赤水河航运历史展览馆、赤水河盐文化陈列馆、土城古镇博物馆等馆群,以及毛泽东、周恩来住居,朱德住居,红军总司令部驻地,红军总参谋部驻地,红三军团司令部驻地,土城老街红军驻地,青杠坡战斗遗址,女红军街,土城渡口纪念碑和二郎滩、淋滩渡口等十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党史回眸小贴士
1935年1月29日—3月22日
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战役,取得跳出国民党“追剿”军重兵集团合围圈的重大胜利。四渡赤水是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的得意之笔。
1953年1月29日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成立,其任务是系统地有计划地翻译出版马恩列斯的全部著作。
1980年1月29日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成立中央党史委员会及其工作机构的通知》。《通知》指出,中央党史委员会负责审定党史编辑计划,决定对党史中的某些重大问题的看法和最后审定全书书稿。在中央党史委员会领导下,成立党史编审委员会,负责党史编辑工作中的各项重要问题,初步审定全书书稿。在党史编审委员会领导下成立党史研究室,直接负责党史资料的收集、研究、编写工作。
2007年1月29日
中国政府将福建土楼作为我国2008年世界文化遗产惟一申报项目正式向联合国申报。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福建土楼”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8年1月29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门研究当前雨雪冰冻灾情,部署做好保障群众生产生活工作。会议强调,各有关地区和部门要按照中央部署,充分认识灾情的严重性,把抗灾救灾作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进一步做好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全力开展抗灾救灾,坚决打好这场抗灾救灾的硬仗。
本期编辑 | 屈金丽
责任编辑 | 屈金丽
指导老师| 贾迎梅
审核校对| 黄晶晶
文章转自武职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给我点个“在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