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于都一名女红军的革命情缘于都知讯网打开 2023年 1月 30日2023年 1月 30日 (供稿:于都县志办) 邓小平题名的《陈毅传》中记载:“陈毅是1932年5月与赖月明结婚的。婚后陈毅大部分时间在前线,两个人很少在一起生活,没有子女。陈毅到瑞金休养(在兴国战场上受伤),组织上才把她从江西省少共儿童局调来照顾丈夫,陈毅忍痛动员她离开自己,并安排女干部万香跟她一起走。挥泪一别,再未重逢”。陈毅与于都结下的革命情缘,不仅是红军战略转移时,把他的红军妻子赖月明留在苏区,后落居在于都。 苏区时期,陈毅带兵多次在于都、兴国、宁都等地,与国民党军战斗,并取得胜利。 1928 年入冬以来,国民党军准备对井冈山发动第三次“围剿”。1929年1月14日黎明,朱德、毛泽乐率红四军军部、28团、31团和特务营共约3600人,由井冈山小荇州等地下山。当时,陈毅为红四军士兵委员会秘书长随军部行动。1929年2月10日,红军到达瑞金、宁都边界的大柏地,宁都守敌被吓跑了。2月12日,红军不战而进宁都城。数日后,赣敌李文彬3个团急急赶来,红军主动撤离宁都,陈毅、林彪率一纵队取道兴国向东固进发。行至葛坳(今于都县葛坳乡)遭众多敌军截击,林彪指挥果断,迅速突围,取得胜利。2月19日到达东固地区。随后,陈毅写了一首题为《红四军军次葛坳突围赴东固口占》五言诗,收录存1977出版的《陈毅诗词选集》篇首: 大军突敌围,关山渡若飞。 今朝何处去?昨夜梦未归。 带梦催上马,睡意斗寒风。 军号声凄厉,春月似张弓。 尖兵报有敌,后队转向东。 急行四十里,敌截已扑空。 东固山势高,峰峦如屏障。 此是东井冈,会师天下壮。 据苏区老同志回忆,每当红军打了胜仗,都要举行军民联欢晚会,陈毅是很少缺席的。正因为参加联欢晚会,他才结识了在赣南苏区的第二个妻子——赖月明。 陈毅在赣南苏区的第一个妻子名叫“肖菊英”。 1930年6月,陈毅率部进入信丰,组建了红22军,任军长,并兼任驻信丰县的红军22军干部学校校长。红军干部学校开学典礼那天,陈毅认识了由县高小毕业后进红军干校学习的肖菊英。不久,肖菊英被分配在红22军军部参谋处任秘书。肖菊英学习刻苦,不仅政治、军事训练成绩优良,还是学校的文教、文娱骨干。当时大家称誉她为“文武兼备、美丽能干”的女红军。 肖菊英的才艺和人品深深打动了陈毅的心。他俩在感情上越来越接近,又有朱德、毛泽覃等同志的热心撮合,于1930年9月,肖菊英与陈毅在泰和结婚。不幸的是,这对恋人结婚不到一年,肖菊英就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1931年7月至9月,蒋介石调集了23个师约30万兵力和5个空军航空队,向中央苏区发动第三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苏区腹地瑞金、于都、兴国常遭到敌机的狂轰滥炸和苏区境内敌人据点的攻击。在第三次反“围剿”将要取得胜利的时候,有一次恰在陈毅外出开会未归的情况下,肖菊英在驻地遭到一股敌入的突然袭击,她和战友们奋勇抵抗,但因寡不敌众,最后她毅然跳井殉国。待陈毅赶回时,眼前竟只见白花挂在厅堂内,肖菊英全身湿淋淋地躺在门板上。此情此景,令陈毅心如刀绞他强忍悲痛,将爱妻遗体埋葬在兴国县城平川中学后边的山坡上。肖菊英去世后,时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的李富春和省委组织部长兼妇女部长蔡畅夫妇,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俩主动当“月老”,热心牵线搭桥。 第四次反“围剿”取得胜利时,陈毅率红军来到宁都休整,少共省委组织文艺队举办军民联欢晚会。那天,离宁都很近的于都葛坳派文艺队参加晚会,赖月明随文艺队伍参加了这次文艺演出。晚会上,文艺队演出了很多节目,如《父与子》、《空山计》、《十杯酒》、《小放牛》、《龙冈擒瓒》、《活捉候鹏飞》等。晚会进入高潮,少共省委宣传部长李美群同赖月明对唱兴国山歌后,点名要赖月明独唱一首《送郎当红军》压尾。赖月明素装淡抹,却是花容月貌、亭亭玉立。她那纯朴自然而脱俗、淡雅恬静而大方的形象,加上清脆、甜润的歌声,合着于都唢呐的伴奏,充满感情和魅力,赢得台下经久不息的掌声和喝彩声。陈毅这颗被爱情禁锢了两年多的情弦,终于被台上这位天生丽质的姑娘所拨动。 几天后,经李富春和蔡畅“月老”的牵线,于1932年5月,陈毅和赖月明在宁都正式喜结良缘。 二年,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开始,陈毅受命兼任西路军总指挥,负责指挥部队,在招远、新丰前线作战,按照“阵地防御,步步设防”的方略,作战十分艰苦。 1934年8月28日上午,战线已退到万安、兴国老营盘一线,陈毅来到3军团6师的前沿阵地视察,正值敌周浑元部一个师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向老营盘阵地猛烈进攻,陈毅视察完毕作了指示离开师的前沿指挥所时,右胯骨被敌弹击中,造成粉碎性骨折,顿时摔倒,血流如注。江西省少共儿童局领导通知赖月明赶回瑞金,这是她和陈毅婚后夫妻较长时间的一次团聚,前后两个多月。 当时,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实行战略转移。陈毅腿伤不能远征,中央决定他和项英等领导人留在苏区,坚持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央革命根据地设立中共中央分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中央分局以项英为书记,陈毅担任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 10月下旬,中央分局和中央政府办事处从瑞金梅坑迁到于都宽田。一到宽田,陈毅忍痛动员自己的妻子赖月明回她的老家兴国去做地下工作,并安排女干部万香跟她一起走,挥泪一别,再未重逢。 陈毅送走赖月明后,接着就投入了3年游击战争的生涯。 1937年9月,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陈毅率领的赣南红军游击队编入新四军。他下山后,几次派人到兴国寻找赖月明,都未见其踪影。1937年10月,陈毅又一次来到兴国县城,寻找赖月明无着,写下《兴国旅舍》诗一首,收录在1977年出版的《陈毅诗词选集》第29页: 兴城旅夜倍凄清, 破纸窗前透月明。 战斗艰难还剩我, 阿蒙愧负故人情。 最后打探到的消息,赖月明回到家乡后继续坚持斗争。有一次被国民党一个乡丁看中了她,硬要娶她,赖月明宁死不从“跳井自尽”了。其实,赖月明并没死,说她跳井自杀,那是她父亲有意布下的迷魂阵。 在国民党围剿红军的那个年月,赖月明走投无路,四处行乞度日。有一次被父亲卖给一个补鞋匠。第二年,她生下一个女孩,不久补鞋匠出外做生意客死他乡。几年后,她第三次出嫁,嫁给于都仙下贯(今于都县仙下乡)一个残废军人,姓方名良松,当过红军,在一次战斗中负伤致残,回乡务农。赖月明嫁给他后生了1女2男。1969年8月的一天,两个陌生的“客人”由仙下公社书记陪同找到赖月明,认真询问了一些事情,然后委婉地告诉她,当年,首长和党组织都找过她,均误信了谣言,认为她不在人世。以后,首长组合了新的家庭。 仿佛冥冥中这一切由命运注定了,赖月明感到一片茫然。最后,她提出唯一的要求:希望首长能见她或亲自回个信函。两个“客人”委婉地表示,尽可能地向首长反映。 谁知不久,陈毅列入“二月逆流”,一度蒙受不白之冤。 1972年1月6日,报纸公布了陈毅元帅逝世的消息。赖月明悲痛欲绝,燃香遥天哀悼。真是生不能与陈毅聚首,死亦难以灵堂相祭。 1979年之后,中国公民逐渐恢复了民主自由。赖月明的心未死,她多次投书中央有关部门,揭开了蕴藏心底达数十年之久的革命情怀。 1985年元月,《中国妇女》杂志社将她寄达编辑部的信函,转给蔡畅。蔡畅大姐获悉后,立即批复江西省妇联。同年,蔡畅同志特派女儿李特特,驱车赣南探望赖月明。 1988年9月,赖月明在小儿子方斌的陪同下,赶到首都北京,中国妇联的同志接待了这对特殊的母子,并且立即与蔡畅的秘书联系,蔡畅的秘书马上请示蔡老,这时,蔡畅同志已经久卧病榻,不会讲话了。“江西的赖月明同志来了,要求见您,见不见呢!”秘书在床边问道。蔡畅听后,神情异常激动,不住地点着头,嘴里呀呀地叫。 第二日下午,当天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赖月明见到了阔别数十年的蔡畅大姐,两位女红军分别54年,终于见面了。“大姐……”赖月明趋近床前,叫了声便说不出话语。蔡畅挣扎着伸出手,两双发颤的手终于握在一起。“大姐,我是赖月明,你的兴国妹子来啦……”赖月明摇晃着蔡畅的手,豆大的泪珠扑簌簌地掉落。蔡畅泪水汪汪地打量着赖月明,嘴巴无声地挪动。赖月明呜咽着抬手揩泪,蔡畅也抬起一只手擦着泪水。两条泪的小溪渐渐地溶到了一起……蔡畅的秘书拍下了这永恒的一幕,成为了宝贵的长征文物。 (曹景正/撰文)(供稿:于都县志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