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

党史回眸|四渡赤水出奇兵:成功扭转红军被动局面

四渡赤水

声东击西出奇兵,万里长征从头越

前言

四渡赤水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在贵州、四川、云南三省交界的赤水河流域同国民党军进行的运动战役。它也是遵义会议毛泽东同志进入决策核心后,指挥的第一个战役行动。

四渡赤水出奇兵

化被动为主动,一渡赤水

1935年1月28日,红军在土城与尾追的国民党军川军发生激战。由于战前敌情侦察有误,战斗陷入僵局,毛泽东同志当机立断,果断提出放弃原定渡江计划,迅速撤出战斗,由土城向西渡赤水河实施机动,由此便拉开了四渡赤水的战幕。从28日当晚至次日凌晨,红军除以少数部队阻击国民党军外,主力部队轻装一渡赤水。这一行动,显示了毛泽东同志善于从不利战局寻找有利因素,化被动为主动的指挥艺术。

避实击虚,二渡赤水

1935年2月9日,红军在滇北扎西地区集结并进行了整编。此时,由于国民党军各路纷纷向川、滇边境地区急进,其黔北地区的防守兵力十分空虚。毛泽东同志抓住战机,指挥红军杀了个回马枪,于2月18日至21日二渡赤水直指黔北。

声东击西,三渡赤水

1935年3月16日至17日,当各路国民党军云集而来时,红军在茅台镇及其附近地区三渡赤水,西进川南。红军在茅台镇及其附近地区三渡赤水,西进川南。为在运动中调动敌人,红军故意在白天渡河,并大张旗鼓地行军。

乘隙而进,四渡赤水

中央红军突破乌江,进占遵义城,使蒋介石等人大为震惊,急调其嫡系部队和川黔滇四省的兵力及广西军队一部,共约150余个团,从四面八方向遵义地区进逼包围。为摆脱这种险境,党中央决定,率师北渡长江,前出川南,与活动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4方面军会合,开创川西或川西北革命根据地。四渡赤水战役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展开和形成的。

|/

四渡赤水,是中央红军长征中最惊心动魄而又最精彩的一次军事行动,是红军自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扭转了长征以来的被动局面,为实现北进的战略目标创造了有利条件。

毛主席与红军战士合影

|/

这一胜利,雄辩地证明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符合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的实际。战役期间,毛泽东同志从周恩来同志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到前敌司令部政治委员,再到党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成员,不仅在实际上,而且在名义上,进一步确立了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

历 史 意 义

四渡赤水是毛泽东同志一生当中的“得意之笔”,也是红军长征精神的重要体现。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红军长征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

不忘初心

砥砺奋进

扫码关注

素材:学习强国

编辑:侯浩田

审核: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