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门恐龙代代呈祥云
小甑新舟岁岁泊古渡
东南桃花年年笑春风
大河流水夜夜呓纤夫
……
太和镇风光
在重庆市合川区西北部,有一个始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的小镇,历史悠久,物产丰富,商贸发达,素有“小合川”之称,也是传统的丝绸之乡、马门溪恐龙发掘地。
这里风光不与四时同,桃花山、健身步道、富金坝湿地公园等景观连线成片,合川最美小镇已崭露头角。
太和镇全景
这里便是全国重点镇,重庆市中心镇、文明镇、生态镇——合川区太和镇。
走进太和镇亭子村,满目苍翠间清风徐徐。一条小路深处坐落着一座清晚期川渝传统民居建筑,古色古香的四合院格外显眼,这里曾是一位红军高级将领出生及青少年时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
这位红军将领便是红十五军创建人之一——周吉可,与刘伯承、聂荣臻、杨尚昆等并称为“从重庆走出的红军将领”。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红十五军、红四军第十师政治部主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秘书长等职。为了革命理想,他别亲离家,改名匿迹,牺牲在长征途中,半个多世纪后才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周吉可故居全貌
故
居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四合院——周吉可故居,探寻周吉可烈士为争取民族独立而矢志奋斗的青春印迹。
周吉可(1906—1935),原名周先哲,又名周祯、周际可,合川太和镇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出生在一个书香家庭。其祖父系晚清秀才。周吉可幼年丧父,家道中落,但他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在逆境中进步成长。
接受进步思想 积极参加革命
《新青年》
1923年春,周吉可进入铜梁县立中学读书,第二年秋转到合川县立中学学习,中学时期,校园里处处洋溢着社会变革的气息,新思想潮流浸润校园,周吉可在这里接受了五四运动进步思想,视野也逐渐豁然开朗起来。
周吉可从小生活简朴,性格沉稳,冷静理智,对人对事要求严格。不抽烟喝酒,最感兴趣的就是读书。一有空就阅读马列主义理论书籍,曾自订《新青年》等进步书刊。他常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此外,他参加了在外求学的早期共产党员石天柱、黄肇纪、唐木森等在家乡合川组织的“读书会”,在同辈中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广泛介绍列宁生平,讲述无产阶级革命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并组织进步青年在家乡开展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革命活动。
成都志诚法政专门学校内的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教学楼。
1926年夏,周吉可顺利毕业,升入成都志诚法政专门学校,他埋头苦读,积极追求进步。1927年,周吉可在成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踏上了革命之路。当时,大革命失败后,面对严峻的生死考验,他深知自己所肩负的重要使命,革命信念更加坚定,他奔走的身影活跃在校园里的各个角落,成为了党领导的学生组织的中坚力量。
留下诀别家书 抛家舍业干革命
1928年夏,周吉可受党组织安排,告别母亲、妻子和尚在婴幼时期的两个女儿,以到上海读大学为掩护,继续从事革命活动,使用别名周际可。
1930年3月,周吉可在离开上海前给年迈的母亲写了一封家书,可谁曾想,此后便再未和家人联系。离开家时,他的小女儿刚刚满月。多年来,父亲买的两只玻璃奶瓶,成了女儿们对父亲的唯一挂念。
周吉可家书
“我现在准备很忙,决定于日内同友人赴北京再转道满洲,伺机经日本到欧洲去再为深造,请你们对我勿念吧。”
“……我对于我亲切的家庭,早已想到了周密的、深刻的具体计划,实在用不着我最近无谓的返家来妨碍我远大的前途了……请你们相信,我不是一个无感情的白痴和缺少理智而盲动的青年。希望你们相信,我有我的伟大事业,不要对我过于担心和幻想。更诚恳地请求你们,坚决地执行我对家庭每个人的计划,这才是家庭的光明和远大的一条前途……”
从这封长达12页的家书中,可以看出周吉可是一个成熟可靠、信念坚定的共产党人。他严守党的纪律和秘密,在信中丝毫没有透露自己工作、身份以及党的任何信息,而是不惜以去留学、继续深造等善意的谎言来安慰家人,自己可能很长时间无法回来。在照顾家庭和从事革命的两难中,他毅然选择了后者,以党的事业、国家利益为重,舍小家为大家,一位英雄先烈的铁骨柔情、舍身报国的民族气节跃然纸上。
周吉可妻子张永芬
遵照丈夫周吉可的嘱托,妻子张永芬除了操持家务,还尽心教导两个女儿。1947年,周吉可的两个女儿一同考入当时的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后来,姐妹俩以不同的方式加入革命队伍,一个进入重庆市委工作,另一个入伍参军,保家卫国。
创建红十五军 参加反”围剿”
1930年5月,受党中央派遣,周吉可离开上海,到湖北,和陈奇、柯乃康、黄刚、陈西、李奚石、杨振林组成了红八军第4、第5纵队行动委员会,领导开辟了蕲(春)黄(梅)广(济)革命根据地。后来,周吉可经过在蕲黄广革命根据地的实际锻炼,成为了红十五军初创时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央军委任命长江局军事部长蔡申熙为红十五军军长,陈奇为政委,周吉可为政治部主任,并于10月16日举行了红十五军成立大会。红十五军以蕲春、黄梅、广济为根据地积极开展游击战,先后攻占20余座城镇,同时发动群众踊跃参军参战,巩固和发展了苏维埃政权。
红十五军成立时所用的军旗。这是周吉可的通讯员胡特亲手缝制的。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序列沿革
1930年10月下旬,红十五军离开蕲黄广革命根据地,挥师北上;历经艰难奋战,转移至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黄麻地区,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作战。
从上至下图为: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红四方面军总部旧址、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各级领导成员。
1932年,周吉可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秘书长,除负责政治部机关内的日常工作外,还经常到基层部队政治部指导工作。身为军政干部,他处处以身作则。为解决部队给养,周吉可曾带领队伍夜行到七八十里外的敌占区打点粮草,还组织战士磨粉做菜团,作为行军作战时的干粮;在对敌作战中,他常亲临前沿指挥部,或亲自参加作战,或开展喊话方式的政治攻势瓦解敌人,或指挥转送伤员。战斗结束后,周吉可组织力量没收反动派的粮食、布匹、盐、药品等战略物资以作军需物资,或赈济民众;将清理缴获的敌军武器装备,配给红军部队或地方武装部队;还具体负责俘虏的教育工作……
周吉可在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宣讲的书籍《红色战士读本》。
1934年10月,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向西转移。在向西转移中,周吉可虽然在阻击战中左手受重伤,但他经常将自己的坐骑让给伤员乘用,自己则与战士一道步行。对一些不能随部队前进的重伤病员,他发给药物、粮食和银圆,并派人逐个安置在当地可靠的农户家中休养,鼓励这些伤员养好伤病后回到部队继续战斗。周吉可虽伤病缠身,但他仍尽心尽力,忠于职守,深入群众,为革命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
1935年3月,周吉可随红四方面军渡过嘉陵江后开始长征;6月,随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参加了与中央红军在懋功胜利会师后的相关活动;8月下旬,随右路军前敌总指挥部政治部和中共中央机关,从毛儿盖出发,第一次穿越草地,不幸牺牲于川西,年仅29岁。
寻觅半个世纪 终得父亲音讯
1940年,14岁的女儿周美瞻离家求学,临行前祖母把父亲的诀别家书和照片交给了她。之后的日子里,她四处打探,但只是打听到父亲参加了革命,其它一无所获……
周吉可女儿:周美瞻和周美纯
几经辗转,直到1985年初,周美瞻收到了一份“周吉可”在红军中职务的证明材料,经过半年的查证和核实,终于确定这里的“周吉可”即是周美瞻的父亲“周际可”。
得知这个消息,周美瞻多年来的委屈一扫而空,年近六旬的她跑到母亲坟前哭诉,告诉妈妈,父亲其实从来没有抛弃家人,而是献身革命。
1988年,周吉可的烈士申办手续正式批复了下来。从牺牲之日起,已是53年,整整半个世纪。
周吉可烈士证书
历史没有忘记周吉可。周吉可烈士将忠诚和信仰刻印在最美好的年华里,怀着不怕牺牲、革命必胜的信念,把青春和生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他是合川的英雄,是我们的榜样。
赓续红色血脉 书写赶考新篇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展厅图片👇
红色文化铸魂育人,革命精神涵养初心。近年来,太和镇以红色文化铸魂、以传统文化培根、以文明新风塑形,打造了以周吉可故居为主体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经常性组织党员干部、学生等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感悟先烈的革命精神,从中汲取奋进力量。
缅怀先烈
重温入党誓词
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周吉可烈士的革命故事感染着一代又一代太和人,也激励着太和镇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带领群众走好乡村振兴之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把就业机会留在当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图片从上到下分别为:蔬菜产业基地、黄桃喜获丰收、晒经村分红大会。
✦+
+
镇纪委紧盯乡村振兴项目开展监督
为护航乡村振兴,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太和镇纪委紧紧围绕各项工作责任落实情况开展精准监督,推动政策落到实处,努力让每位太和人在新时代新征程中都能享受到发展带来的幸福。
如今,太和镇已是“重庆市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先进集体”“重庆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红色故事代代传
英雄事迹记心间
一封诀别家书
饱含家国情怀
闪耀人性光芒
历史的烟云已经散去
周吉可烈士的事迹
直到今天
仍然激励着我们
踔厉奋发
笃行不怠
……
作者:徐 杨 黄 翔 吴小飞
责编:徐 杨
编辑:龚 晗
校对:刘 珂 杨曼艺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