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公众号:眼近史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原红25军军长程子华被任命为中共山西省委书记。当时的山西正处于百废待兴之际,很多事情都是需要程子华这个省委书记来拍板的,用一个词来形容当时忙碌的程子华的话那就是“日理万机”。
程子华
然而,程子华在这样繁忙的情况之下,程子华在到山西后的第一件事情居然是要寻找一个山西的“货郎担”,而为了找到这个“货郎担”,程子华先后6次派人在山西省内寻找,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始终未曾找到。
直到1985年,中央军委要编撰军史,在讲到程子华曾率领红25军进行长征时的历程,又总是绕不开这个山西的私盐贩子。因此,这次派人进行了大规模的搜索,将搜索范围也扩大了,不止派人到山西寻访,还派人前往河北、河南等地进行寻访。终于,在同志们的努力之下, 那个山西私盐贩子的家人被找到了。
那么,这个山西的私盐贩子是何许人也?他又做了什么事情,可以让程子华惦记了这么久,并且不惜花费巨大的人力也要找到他呢?
这位山西私盐贩子,名叫陈廷贤。
1911年11月15日,陈廷贤出生于山西晋城水东乡长阴村。在他非常小的时候父亲和母亲就相继离世,作为家中长子的他要照顾三个弟弟妹妹,但是他毕竟也还是一个少不更事的孩子,根本就不可能在兵荒马乱,闹饥荒的年代养活他们。
所以,两个妹妹也相继饿死,陈延贤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弟弟,于是就把弟弟卖给了别人做儿子,给弟弟换来了一个新的生活。
而他自己,年纪轻轻就扛下了所有,去到了盐池做挖盐的工人,每天接受着高强度的工作量和地主、财主的剥削。
此后,陈廷贤做了小货郎,靠卖私盐、头绳日货,糖果糕点等,勉强度日。陈廷贤挑着他的货郎担,往返于晋豫陕之间,走街串巷,到处叫卖,因此,对山西、陕西等周边地区的地形十分熟悉。有时为了躲避各地军阀在隘口设置的盘剥关卡,他常会走山间小路,走的次数多了,他对山中的路线也了如指掌。
陈廷贤就像是那个时代平凡人的缩影一样,没有改变社会的能力,只能被时代裹挟着,艰难但却永远积极向上地活着。就连陈廷贤也觉得自己生来就不是什么做大事的材料,他只想自己能有口饱饭吃,以后能够娶妻生子,自己的孩子不用像自己小时候那样忍饥挨饿,他就觉得自己一生圆满了。
但是命运前行的齿轮会转到哪里,谁也不知道,就像陈廷贤活了二十多年,都没有想到自己会改变了那么多人的命运。
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25军3000多名战士,在军长程子华等人的率领下,于11月16日打着“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也开始了长征。
三天后,红25军向西进入到桐柏山区的月河、金桥一带,中共鄂豫边工委书记张星江获悉后,随即通知附近有关地下党组织,找可靠群众为西征北上抗日的红军沿途领路。
为了确保转移能够万无一失,张星江决定留在红25军,给部队当向导,熟悉当地环境的张星江认为桐柏山回旋余地比较狭窄,不利于大部队作战,加之敌重兵压境,红25军难以立足发展。
因此建议部队避开敌兵堵截,继续向西进入伏牛山区,红25军采纳了他的建议。
然而大家还是低估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的规模,在1934年11月26日下午,红25军刚刚到达方城县独树镇七里岗,遭遇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四十军庞炳勋部的猛烈攻击。在这次突围战中,红25军共有近百名战士光荣牺牲,几百名战士负伤,经过多日血战,战士们才突破敌人的封锁线。
12月4日,红25军近3000人马到达卢氏县大山深处,此处地形险峻,几乎没有几条坦荡的大道,当程子华得知卢氏县西南部的隘口——五里川和东阳关被敌军于前几日占领后,心中焦急万分,就差这么一两天时间,他们就能从这两处隘口挺进陕西,如今前路被堵,后有蒋介石的数万精兵赶来,敌我双方最近的距离不到百里,我军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这该如何是好?
就在所有人一筹莫展的时候,红军战士大多决定与敌人硬碰硬,并且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心理准备。军医院的很多伤患队员甚至联名给领导写下血书,希望他们也能够加入到队伍当中,同时还在这封血书的背后附上了自己的籍贯。看到战士们如此大义凛然,上级领导也是在想尽办法稳定军心,同时寻找进入陕西的对策。
几名首长经过一番讨论,认为这里山高地险,国军不可能把守住每个关键隘口,只要找到一条小路,就可以顺利突围,只有充分依靠当地老百姓带路才可能脱困。
红25军派出数支侦察部队在周边寻找熟悉环境的群众,结果并没有找到能帮助红军突围的当地人。
原来,豫西一带自从清末开始就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与此同时,国民党和当地地主民团也对民众进行过多次反动欺骗宣传,以至于当地的民众看到了穿着军装的红军的时候,又以为是哪个地方的土匪军阀要来祸害他们,因此连忙躲进了地主武装的山寨之中,所以红军侦察小队才一无所获。
就在这踌躇莫展之际,其中一支侦察队伍在当地找到了一个愿意帮助红军走出伏牛山的货郎陈廷贤。
在军部,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亲自接待了陈廷贤。谈话的时候,军长程子华一下子就听出了陈廷贤的山西口音,就说咱们都是山西老乡啊,程子华是山西运城人,与陈廷贤的老家晋城不远。
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陈廷贤见红军说话和蔼可亲,又是老乡,加上平时自己经常在外面走动,对红军的情况也有所了解,而且陈廷贤在来军部的路上,看到红军战士们虽然个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但纪律非常好,不随便拿群众的任何东西,一种发自心底的亲切感和信任感油然而生。
当了解到红军找他的缘由后,陈廷贤当即表示,他知道一条平时只有放羊人知道的羊肠小道,虽然比较难走,但可以绕过前面被敌人占据的五里川和朱阳关两个关口,直插陕西的商洛一带。
程子华和吴焕先一听,真的是太高兴了,连忙表示感谢。而陈廷贤却说,咱们还是赶紧行动吧,我给你们带路,再晚了怕来不及了。
翌日12月5日,天际线开始露出白色,红25军就已经在做出发前后的最后检查了。天色渐亮,道路也可以看清后,部队由陈廷贤走在最前面带路从叫河出发了。
虽然小路一般只有当地人才知,但途经的那条深山峡谷时属于开阔地带,所以为了保险起见,防止敌军伏击,副军长徐海东还是率领了2个连,配上7挺机枪当开路先锋,沿着两边山头走。
徐海东,1955年授“开国大将”
到了夜幕时分,部队竟然就已经顺利地抵达了位于城南洛河南岸的涧西、南窑。转头一看卢氏县城,在灯笼的照亮下还可以清楚地看见县城城门禁闭,城门外还有敌军在巡逻。然而他们全然不知,敌人早已“飞”过了他们眼中的必经之路。
因为此时依旧距离敌人不远,故而部队就算再疲惫也不敢停留,在经过了一夜急行军后,红25军成功将国民党19路军第60师万余精兵甩在了身后边。不过这一路也并非绝对风平浪静。
8日这天,眼见红25军已经在豫陕交界处的铁锁关,顺利击溃了地主民进进入陕南境内,可又遭遇了敌军第42师两个团前来的围堵。因为敌人来得突然,先头部队在毫无准备下就和敌军一个营交上了火。所幸的是,在225团3营营长李学先的带领下,战斗在黑夜时分以全歼敌军画上了句号。
9日,红25军顺利翻越了蟒岭,打开了进军陕南的大门,去到了洛南县庾家河扎营,成功逃出了三天前“前后左右”均无路可走的艰难险境之中。
至此,红25军一改此前危急局面,直接粉碎了蒋介石有着绝对把握的“妙计”!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再往前陈廷贤也不认识了,该离开红军队伍了。程子华为了感谢他,凑足两百大洋给他,表示感激之情。要是没有他,这几千名红军战士都不知道会遭遇什么,这个恩情很大啊!
那个年代的两百大洋,是个不菲的收入了。可以说,他卖一辈子糕点,或许都不能卖出这么多钱。可老实本分的陈廷贤拒绝了这笔钱,他是心甘情愿给红军带路的。
他明白现在红军更需要这笔钱,他不能要。抵不过他的拒绝,程子华只能作罢,只好写下一张证明纸条,证明他救下3000名红军的功绩,并盖上大印,递给陈廷贤,交待他好好保管。以后,他就是共产党的人了。
陈廷贤一愣,将纸条揣进兜里,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回到家里,他将纸条藏了起来,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继续做生意。可人多口杂,他给红军带路的事情,还是传开了。没过几天,他就被官兵抓了起来。
万幸官府没有证据,一番严刑逼供,没能逼出消息,只好将他释放了。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陈廷贤的房子被日军炮弹击中,里面的东西全部毁灭了,那张纸条也不例外。没了纸条,陈廷贤的生活没多大改变,过着普通的生活。
1940年,陈廷贤回到老家娶妻生子,但是那段与红军在一起的经历是陈廷贤一生难忘的回忆。1947年,卢氏县终于迎来解放,陈廷贤以为可以再次接触到共产党员时,未曾想战场上的形势错综复杂,狡猾的敌人再次卷土重来,解放军被迫撤离,陈廷贤失去与共产党人接触的机会,但是他并没有灰心,陈延贤认为等到和平之际,一定会有再次见面的机会。
同时,在解放军撤退之时,细心的陈廷贤发现有一批军事物资未能及时撤离,陈廷贤想到当初程子华军长对自己说的那一番话,自己也应该算是一名共产党人,于是他冒着极大的风险偷偷的将这批军事物资隐藏起来,期待以后完整归还。
新中国成立后,陈廷贤也不用再从事贩卖私盐的工作,挑了十几年的担子也放了下来,去一家副食品公司找到了一个销售员的工作。起初,他一直在向自己的单位讲述自己的情况。但当人们问起他是否知道当时部队的番号时,或者首长的姓名,陈廷贤却早已忘记。
由于当时出于保密要求,在几天的相处中,组织上也没向他透露部队的番号。而对于程子华他也只是知道一个姓氏,遗失纸条的他无法证明自己所说的一切,所以单位始终没有相信他的说辞。认为这是他给自己贴金,故意美化的。因此,他也受了不少委屈。
而司令程子华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山西省委书记期间,曾经6次派人寻找陈廷贤的下落,但都没有找到。
按说省委书记亲自下令寻找一个知道姓名,籍贯的人应该不是一件难事,可为什么寻找了6次,都没有结果呢?究其原因,其实是当时红25军秘书的一个疏忽所致。
陈廷贤是山西人,说话时有很重的山西口音,当初25军秘书登记他的信息时,曾经询问他的祖籍在哪里,而陈廷贤的回答是黄河以北。
可是由于他的口音太重了,负责记录的秘书给记成了祖籍河北。
于是山西陈廷贤就变成了河北陈廷贤,所以即便当时的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刘华清都亲自下场找人了,结果还是一无所获。
虽然结果很遗憾,但总不能把所有力量都放在这件事上,因此多次搜寻无果后,也就只能暂时作罢。
直到1983年,中央军委编写红25军战史时,领导指示一定要找到50年前的救命恩人,并将寻找范围扩大到晋冀豫陕各地,在有关方面的配合下,最终在河南省卢氏县找到了他。
遗憾的是,此时的陈廷贤因病住院,神志不清,很快就离开了人世。当年迈的程子华老将军在得知忠厚的陈廷贤去世后,不禁流下了眼泪。
后来,定稿的25军战史资料中专门预留了1个篇幅,用以介绍当年陈廷贤如何将我军带出困境的,我们的军队没有忘记他,中国人民更不会忘记他!
次年正月,再也经受不起岁月考验的卖货郎走到生命的终点,享年73岁。忽闻恩人报告,程子华和刘华清不知不觉泪湿衣襟,感慨万千。毕竟,没有陈廷贤的识大体懂大局,哪有红25军的今天?
恩人去世后,陈廷贤的第四个女儿陈爱芳对世人说起父亲的故事。她告诉世人,原本父亲对于是否该帮红军带路是心存一疑虑的。
彷徨之际,他看到红军首长,直接以军法严厉处置偷百姓柿饼的战士,顷刻间,他明白共产党纪律严明,是在一心一意给老百姓找出路,下定决心要帮红军渡过难关。
而且弥留之际,陈廷贤对子女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把他的坟墓选在党校旁,如此一般,便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聆听党的教诲。
1996年3月,政府遵从陈廷贤的嘱咐,把他安葬在县委党校的公墓里,墓碑的正面铭刻下鲜红耀眼的红星,背面镌刻下“老红军”为共产党做出的丰功伟绩。
▼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