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忠孝两难全,精忠报国效岳飞。胸襟坦荡豪气壮,献身报国忠国家。”
抗战时期,有多少儿郎都离家上战场,保卫我们的祖国。忠孝两难并不是一句玩笑话,事实确实如此。烽火连天,他们远离自己的家乡,打完一场战争,接着就去了其他地方继续战斗,根本没有空闲时间回家,更无法一直孝敬在父母的身边。
而开国少将尤太忠,就曾面临过忠孝两难的局面。
1959年,尤太忠回到河南省光山县老家,探望自己的母亲。正当他准备敲门时,大门突然从里边打开了,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妇人走了出来,她手里拄着一个小拐棍,还拿着一个破破烂烂的,早已经看不清是什么样子的碗。
老妇人一看尤太忠就站在家门口,愣了一会,随即便高兴地说:“儿子,你回来了。”
此时尤太忠正看着母亲,心里一时像打倒了五味杂瓶,说不上是什么滋味。听完母亲的话,他瞬间便红了眼眶,赶紧上前扶住母亲,问道:“娘,您这是干什么去?”
老母亲一下子就将自己手里的碗藏在了身后,缓缓开口道:“我就去串个门….”
在老母亲心中,儿子平日里工作繁忙,为了不给儿子添麻烦,自己哪怕过着上街乞讨的日子,也从未主动跟儿子说过一次。
尤太忠将老母亲的小动作都看在眼里,眼泪再也忍不住地流了下来,心中很是愧疚。自己只顾着在外工作,却没想到老母亲居然在家乞讨度日!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参军
尤太忠,1918年12月出生在河南省信阳市光山砖桥镇陈岗村。家里非常贫穷,田地不足一亩,全家人都挤在一间简陋的小房子里,就这么生活着。
所以儿时的尤太忠,并没像其他小孩子那样去上学读书,而是当起了地主家的放牛娃,从小身上就背负了生活的重担。
他多么渴望自己也能学到知识啊,多么希望自己也能坐在学堂里学习啊!可是父母还在日夜辛苦地劳作,家中的粮食还不够一家人填饱肚子,怎么还能拿得出多余的钱来供他上学呢?
尤太忠是一个懂事且孝顺的孩子,他懂自己渴望什么,但也明白父母的艰辛,所以他从不会主动在父母面前说自己想要什么。
趁着每次放牛时,尤太忠就会在学堂旁边多停留那么一会,这样他就能偶尔听到学堂里传来老师讲课的声音了。
尤太忠有时候听得入迷了,就把牛拴在一棵树上,自己干脆趴在学堂的窗户上听老师讲课。时间久了,学堂里的老师也发现了这个经常“偷听”课的放牛娃,可看着他每次都听得那么认真,那么入迷,老师也不忍心赶走他,只会在尤太忠临走前,提醒他记得将牛粪清理干净。
这让尤太忠心里甚是高兴,他一连对着老师说了好几声谢谢。
从此,地主的孩子们在学堂里面学习,而尤太忠就趴在学堂外面的窗户上学习。
1931年,信阳开展了土地革命。尤太忠虽然年纪小,但是他能看见红军部队打地主劣绅,给百姓分土地、分粮食。
红军的这一系列的行动,深深地触动了尤太忠的心,13岁的他似乎有些明白了革命的重要性。思来想去,他毅然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
很快,红军部队就要离开信阳了,尤太忠也要跟随部队离开家乡。
这天,尤太忠连夜跑回家里,和家人告别。尤太忠的父母看着连着几天都没回家的儿子,欣喜不已,他们还以为儿子跑丢了呢,好在他平安地回来了,便连忙问儿子干什么去了。
尤太忠开心地说:“娘,我参加红军了!”
尤太忠的父母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在红军的帮助下,他们才结束了被欺压的生活,心里非常感激红军。如今儿子也加入到了红军队伍之中,自己自然是非常认可和赞同的。
只是儿子即将离开信阳,前往别的地方继续打仗,尤太忠的母亲心中依旧有些不舍。她也不懂当兵的规矩,就想让他一直在信阳当兵。毕竟现在兵荒马乱的,自己的儿子才13岁呀,如何能躲避战场上的机枪、大炮呢?
看到母亲一脸担忧,尤太忠紧紧握住了母亲的手,认真地说:“娘,我顶多去个两三年就会回来,很快的!”
尤太忠的母亲一想也是这个道理,就赶紧帮儿子收拾了行李,临走前强忍着眼泪说了一句:“早点回来。”
彼时,尤太忠还没有见过真正的战争,更未踏入过真正的战场,他还以为革命很快就结束了。就这样,尤太忠在自己13岁那年便踏上了革命的道路。
踏上长征路
到了1934年,尤太忠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没过多久,年仅17岁的他已经担任指导员了,并随着部队开始了长征。
长征路上分外艰难,不仅天气寒冷,战士们经常没有棉衣穿,更没有被子盖,而且肚子也常常吃不饱,有时候常常会饿得走不动路。
路上的野果和草地里的野菜都被吃完了,最后没有吃的了,有些干部就会让他们把他们骑的马杀了,炖着吃,就连牛皮都煮着吃了。
尤太忠也吃过牛皮,他们把毛箝掉烧掉,用水洗一洗,放盐煮一煮。煮熟后装在口袋里,装几块,走走饿了咬一口,走走饿了咬一口。哪里还管得上好吃不好吃呢?只要能活下去,那才是最重要的。毕竟在长征途中冻死的、饿死了太多人了。
尤太忠总是非常害怕夜晚,因为总有战友躺在草地上睡着了,就再也没有起来。看着战友们一个一个地离开自己,他的心情不由得沉重起来。
尤太忠经常也会将自己所剩无几的食物,分给一些走不动的战士,如此一来他就更填不饱肚子了,几乎一直饿得前胸贴着后背地行军。
好在有一次打仗时,敌人部队里面还些军官穿着一些大衣,有一个通讯员就捡到了一个大衣,并将它送给了尤太忠。虽然这个大衣并没有棉花,但还是可以抵挡得住一丝风寒的。尤太忠就这样跟着部队一边行军,一边打仗。
有一次在过草地时,尤太忠他们偶然遇到了一群藏民。这些藏民非常残忍,他们手里都拿着猎枪,战争一触即发,尤太忠很快就进入了战斗状态。
虽然这些藏民的数量并不是很多,但他们长期打猎,枪法也是很厉害的,一打一个准。尤太忠他们打得十分艰难,部队连长邓世松不小心就被藏民的枪打中了。
尤太忠看到后想冲过去救他,但还没等他跑到连长身边,连长便又接连中了两枪。
此时藏民还在对邓世松进行持续射击,看到尤太忠在朝着自己的方向跑,尤世松便大喊道:“快趴下,趴下!”
看着鲜血染红了邓世松的衣服,尤太忠眼睛都红了,脸上的青筋暴起,拿起一个手榴弹就往藏民那边扔了过去。随后,他便用尽自己全部的力量跑到邓世松身旁,彼时邓世松身上已经布满弹孔,没有任何生命特征了。
最终,这些藏民很快就被红军击退了,只是邓世松却永远地离开了。
尤太忠默默地流下了眼泪,瘫坐在邓世松的身旁,脑海中不禁想起了他和连长之间的种种回忆….
自红军开始长征,邓世松就十分关照年纪较小的尤太忠,经常将自己多余的食物多分给他一些,嘴里还不停嘱咐着:“你年纪还小,正在长身体,如果不多吃点,以后可就长不高了呀!”
面对这样亲切的连长,尤太忠心里非常感激,一直将邓世松当做自己的亲人。但是他没想到,这草地刚走一半,自己所敬爱的“亲人”就永远地离开了自己。
尤太忠都记不清自己有多少战友在长征的过程中倒在了草地上,但是尤太忠他们连队从四川出发,是106人,走出草地的时候,就只剩下了50多人。
抗日战争
1943年,尤太忠已经担任了396旅17团团长。同年10月,他接到上级命令,掩护领导机关转移。
彼时日军正对太岳抗日根据地实行“铁滚扫荡”,敌军从白晋线上的南关和同蒲线上的介休、平遥,分别从东西两个方向向整个太行山区猛扑了过来。
尤太忠掩护着领导机关转移完毕之后,就快速前往了战场。与此同时,日军也在同一时间赶到了。
日军的装备都较为精良,他们凭借着火力的优势,率先对我军发起攻势,但最终都被尤太忠他们给击退了下去。到了天将将黑时,敌人不得不暂时先退兵,躲避在山脚下,等待天命在继续和我军决战。
可尤太忠并不想给敌人这个机会,他利用夜色,率领部队悄无声息地跳出了合围圈,向北行进至了曲高公路附近。
曲高公路是日军运送物资人员的重要运输路线,尤太忠打算在这打一个伏击战,趁机灭一灭敌人的士气。随后,他便率领部队在鸣岭小峡谷两侧的密林里,埋伏了下来。
准备完毕后,这里就来了一位侦察兵,跟尤太忠说大概有30多名日本人押着五六辆马车,即将行进至鸣岭一带。
果然没过一会儿,日本人就大摇大摆地走进了伏击圈。尤太忠一看时机到了,一声令下后,这20多名敌人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就已经倒在了地上了。而剩下的八九名敌人见状,慌乱地扔下马车就开始逃跑。
尤太忠就下令让战士们将这些缴获的粮食全部送给了当地的老百姓们,随后,就迅速带着部队撤离了,等到敌人的援军过来,他们早已经消失不见了。
之后,尤太忠就把注意力放在了曲高公路另一个重要的据点——隆化镇。隆化镇的敌军已经开往韩略镇,对我军进行了报复性的扫荡,守备力量非常薄弱。
尤太忠就准备利用这个机会,将敌人的这个据点一举捣毁。
11月7日晚上,尤太忠带领部队来到隆化镇外,他让部队先在隐蔽地休息,自己则跑过去找老乡打听敌人据点的情况。
很快,他便从群众那里得知,隆化镇的日军全部出动了,只剩下一些伪军在据点防守。
这正是一个歼灭敌人据点的好时机啊!想到这,尤太忠赶紧回到部队休息的地方,让大家做好作战准备,随后便以疾风劲雨之势攻入老人敌人的据点。驻守的伪军在看到尤太忠他们如狼似虎的气势后,一个个吓得惊慌失措,纷纷缴械投降。
在战士们将据点内的军用物资全部运走后,爆破手便将敌人的这个据点炸成了平地。
在尤太忠的指挥下,战士们用很小的损失就切断了敌人的重要补给线,给敌人造成了巨大的恐慌。
在敌人还未从震惊中缓过神时,尤太忠就已经将目光转移到了敌人下一个据点——上阁据点。他早就看这个据点不顺眼了,以前敌人就利用上阁据点,深入我军的根据地腹地进行蚕食扫荡。如今正好可以趁着敌人后方空虚之时,将这个祸害拔除。
上阁据点盘踞在东侧高地上的大碉堡,可以将方圆三四百米的上阁村都看得非常清楚。在观察到敌人大部队离开上阁据点,只留下两个中队的伪军守在据点里后。
尤太忠下令让部队先将上阁村围个水泄不通,断了敌人的后路。随后他亲自带着一个连来到碉堡附近,一边指挥着机枪班射击位置选在离碉堡最近的地方,以封闭敌人碉堡上的射击孔,一边还指挥着人在机枪的掩护下,迅速接近碉堡。
仅仅用了半个小时,就逼着敌人举手投降了。其他伪军看碉堡上的伪军都已经投降了,顿时感到十分害怕,一个个都犹如丧家之犬一样四处逃窜。
可上阁据点早已被尤太忠的部队围了个水泄不通,不管敌人往哪个方向跑,都在我军的包围圈里。伪军看四周都没有退路了,便只得退到一个大院子里,准备和尤太忠他们拼个鱼死网破。
尤太忠见状,挥舞着军帽大声喊道:“同志们,不要把敌人放跑了,争取打一个漂亮的歼灭战!”
战士们听了尤太忠的话,受到了鼓舞,顿时士气大涨,将手榴弹捆成捆扔进了院子里。趁着爆炸激起的浓烟,尤太忠带人直接就冲进了这个院子里。
经过一番激战,120名伪军全部都被歼灭。离开的时候,还将敌人的上阁据点炸平了。
沁水城的日军得知后,急忙赶回来支援。但此时尤太忠已经带着部队离开了,敌人连他们的影子都没有看见,气得哇哇直叫,但也无可奈何。
尤太忠就这样带着一支千余人的部队,接二连三地大闹敌人后方,把敌人的部署计划搅得七零八碎,“铁滚扫荡”也在这样的情况下失败了。
血战汝河
1947年,刘邓大军根据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开始千里跃进大别山。
想要进入大别山,首先就要渡过汝河。虽然汝河只有60米宽,但是这条河水流急,河槽深陷,河提陡峭,水深丈余,无法徒涉。
先头部队到达汝河北岸之后,率先架起了一座浮桥。之后在敌机的轰炸扫射下,抢占了对岸地势较高的两个村庄——大、小雷岗。
敌人得知消息后,就从东西南三个方向将大雷岗包围了。
此时前有阻敌,后有追兵,情况非常危急。尤太忠接到命令接防大、小雷岗,不惜一切代价拦击敌人,掩护大军安全渡河。
尤太忠他们面对的是敌人的王牌军,人数不仅更多,装备也更好。在这样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尤太忠满脑子想的都是保证完成任务。
天还没亮,敌人就开始用炮火连续攻击小雷岗。地上被炮弹击起了几丈高的尘土,爆炸的火星点燃了高粱秸秆,一时之间火光冲天,人喊马嘶,场景十分混乱。
一场激战之后,敌军尸横遍地,尤太忠他们的伤亡也很大。
战斗结束后,时间还不到八点,尤太忠他们必须在这里坚持一整天的时间,才可以保证我军大部队平安渡过汝河。
谁知8点刚过,敌人就又发起了猛烈的攻击。由于实力悬殊过大,敌人占领了小雷岗前面一二百米的外围阵地,并且占领了村子的一半领域。
趁着敌人立足未稳、队形火力混乱,尤太忠直接下令,动用预备队发起反击,并命令所有的炮火全力支援前沿部队,用尽一切力量压敌人压下去。敌人也没有预料到,尤太忠他们还有保存的实力,一时之间有些摸不到头脑,被打的掉头就跑。
失掉的半个小雷岗也回到了我军的手中。敌人见攻击小雷岗无望了,就转战攻击大雷岗,将所有的火力都放在了大雷岗,一时之间打的昏天地暗。
尤太忠吸取了小雷岗的教训,改变了原本的作战计策。等到敌人集中拥向阵地前沿的时候,下令让战士们将手榴弹往敌人堆里扔,然后用机枪对着敌人猛烈的扫射。
这一系列的操作,可谓打的敌人措手不及。敌人一群群拥上来,又一排排倒了下去。到了下午1点,敌人就已经被打的士气消沉,再也没有胆量和勇气发动攻击了。
在尤太忠率领部队和敌人激战的时候,我军大部队已经全部安全渡过了汝河。而尤太忠在汝河之战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邓小平不止一次地说:“尤太忠是一员战将,有功之臣。”
回家
尤太忠本以为革命两三年就可以结束,但他没想到,在抗日战争结束后,他又远赴朝鲜参加了抗美援朝。而回家看望老母亲的事情,也总是一拖再拖。
从朝鲜回来之后,尤太忠按照上级的安排,到解放军第7文化速成中学学习,后又于1958年在高等军事学院基本系学习。
趁着放假之余,尤太忠想要回家看看自己的老母亲。
到了家乡后,尤太忠不禁有些感慨。自己的家还是以前的那个样子,一间小屋,大门都是用柴火做的。
正当他怀着激动的心情,准备推开家门时,他发现自己的老母亲正准备出门,她衣衫褴褛,手里还拿着一个破碗。
尤太忠顿时眼睛就红了,他没想到母亲居然过着这样的生活,怎么连饭都吃不上,还要上街去乞讨呢?
老母亲年纪大了,眼睛也不如从前了,当她一打开门就看见了儿子站在门外时,一时之间喜悦涌上心头:“儿子,你…你回来了,快进来,快进来!”
尤太忠赶紧上前扶着老母亲,问她:“娘,您这是干什么去?”
老母亲害怕儿子觉得自己给他丢脸了,赶紧将手里的破碗藏在身后。有些心虚地说道:“我去邻居家串个门。”
尤太忠将老母亲的动作尽收眼底,无比心酸,眼泪流了下来,喊了一声:“娘,是我对不起您,让您受罪了!”
尤太忠从朝鲜回来之后,就多次写信想要将老母亲接到那里和自己一起生活,但老母亲一直拒绝,自己也没有办法,只能抽空回家看望老母亲。谁知自己不在家,老母亲居然乞讨度日。
老母亲一声这话,也跟着哭了:“不受罪,娘过着好着呢,天天都吃得饱饱的。”
尤太忠怎会不知这些都是老母亲安慰自己的话,他哭着跪在了老母亲的面前,娘俩抱在一起哭。
自古忠孝两难全,尤太忠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可以陪伴自己的父母。尤太忠的父母也不仗着自己儿子是军官就仗势欺人,依旧过着自己原本的生活,让人多么的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