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

受林彪直接领导的老将军们:谈红军时期的林彪,大都评价相似

前言

林彪的直接下属们,在书写回忆录时,难免不涉及林彪。从老将军们零碎的只言片语中,可以大概勾勒出林彪这个人的军事才能和人品性格。在一次座谈会上,萧克、耿飚、叶飞都提到红军时期的林彪,每个人的讲述,都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萧克:林彪在军事上还行

萧克与林彪可谓是“共事于烽火连绵之时”。萧克于1926年参加国民革命军和共产党,次年就任国民革命军连长。这位年轻的将军经历过北伐战争、南昌起义、湖南暴动。

在红四军时,萧克与林彪的接触是非常多的。例如,林彪当营长,那萧克就是该营的一名连长;萧克接替林彪当营长,林彪则是这个团的团长;林彪当纵队司令时,萧克则是参谋长;萧克当师长,林彪当军长。

对于林彪的军事能力,萧克是具备发言权的。萧克这样说:

“林彪是从见习排长逐级提拔上来的,平时注意训练,管理也严格,临阵有决心而且灵活,继承了北伐时期‘铁军’的战斗作风。我感到林彪在军事上还行,但不是如后来被有人所吹嘘的‘十全’人物。”

林彪在北伐军干过,学到了里面治军的一套办法。萧克回忆说,用过确实管用,但后来被制止了。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事情发生在1930年夏,由于部队刚整编,时任改编为红12师的红4军3纵队的萧克师长,接手的兵马,是福建的地方武装。新部队的实力“垫底”,战士们不仅没受过专业的军事训练,用的武器也都是些冷兵器,以梭镖、长矛为主。

面对1000多人的农民武装,原来仅训练过100多人的萧克,感到压力不小。于是,他向红5军军长林彪要人,协助他工作。林彪也是很大气,从教导队直接给他拨了50名学员过去。

萧克在与部队磨合过程中,发现这支农民部队的缺点不少。一次,在行军路上,部队的上空出现了飞机轰炸,山区的农民没见过飞机,以为是什么新鲜玩意,便一股脑地围过去看,根本不考虑隐蔽问题。

还有一次,部队在行军途中,遇到了一小股敌军的侵扰。这支农民部队一听到枪声,都吓得躲到了山上去。萧克知晓后,赶紧让各级指战员上山把人都喊下来。

萧克很生气,他马上向军长林彪汇报了情况。林彪思考良久后,提出:若是战士跑了,那他的长官以及同级战友就要受到处罚,若是情节严重的,甚至要枪毙。

林彪的命令传下来后,这套“连坐”的方案,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不过,实行了一段时间后,这方案被明令禁止了。毛主席曾说过,红军和旧军队不同,要讲究官和兵平等,不能打骂士兵,要讲道理来提升他们的觉悟!

1930年12月,萧克领导的这支农民部队在林彪的指挥下,配合红一方面军主力,击溃了蒋军18师。战斗过后,红12师换上了汉阳造步枪,整体的实力上了一个台阶。

与林彪合作,萧克说:

“有的仗打得是好的,取得了胜利,与林彪的机动灵活指挥有关;有的仗没有打好,责任也不能全加到林彪身上;有的战斗损失较大,林彪应负一定责任。”

欧阳毅:林彪差点命丧我手

在纪念湘南起义60周年时,萧克、欧阳毅、曾志等人一同乘车来到了宜章这个地方。他们三人都是湘南起义的参加者,交谈的话题也是离不开那个战火的年代。

萧克说他的游击队,曾志说湘南特委,欧阳毅则讲了一段他和林彪有趣的故事。

那个时候,林彪当连长,欧阳毅在连部当文书,与林彪住在一起。有一回,两个人同住一间屋,欧阳毅在摆弄一把手枪。当时,枪支不但数量少,质量还很低质。

欧阳毅手里拿的枪,是在战斗中缴获的,他非常爱惜,恨不得24小时盯着瞧。在他摆弄的时候,不小心把枪给弄走火了,子弹“嗖”的一声从同屋的林彪头顶擦过。

林彪先是被惊到了,接着生气地数落了欧阳毅一番。这件事给欧阳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很多年后再回想这件事,他都是心有余悸的。欧阳毅说:“林彪差点命丧我手。”

萧克笑着说:“你当初要是真的把子弹打在他的脑袋上,后来就会少了一个元帅。”

曾志接过话来:“也少了一个野心家。”

事后,欧阳毅以为林彪会处罚他,可谁知林彪默不作声,没有与其他人讲过这事儿。

与之相似的情况,在红军历史上也发生过较多次。比如说,井冈山时期,红军就曾发生过因为手枪走火而误杀战友的事情。吕赤和陈伯钧都是从黄埔军校毕业的,后加入了红军,两个人的军事才能都很强,分别在军队里担任重要的职务。

吕赤是陈伯钧的直接领导,事情发生后,陈伯钧懊恼万分,说愿意以死偿罪。这件事上报给毛主席后,毛主席思虑良久,从军队缺乏干部、陈伯钧认错态度良好、给他一个戴罪立功的角度出发,决定给予他100竹板的惩罚。

由于陈伯钧身体有伤,最后只打了二十多下以示惩戒。

欧阳毅后来如实说,擦枪走火自己是推卸不了责任,林彪的大度也让他着实钦佩。

李聚奎:我顶撞他并没受到报复

李聚奎也曾在林彪的领导下工作过。当时,李聚奎任红一军团第一师师长,林彪任红一军团军团长。

李聚奎率第一师在兴国西北高兴圩、狮子岭打第五次反“围剿”最后一仗,战士们坚持了一个月左右。

这天,林彪到一师的阵地视察,在他从李聚奎的口中了解了当前的情况后,小声地与李聚奎说:

“你马上布置一下,把阵地交给五军团的第十三师,你们撤下来,把部队带到兴国的东南地区集结。”

林彪说完,又神秘地丢下了一句:

“可能有大的军事行动。”

当李聚奎要细问时,林彪挥挥手,说:“以后再说。”

后来,李聚奎才知道:

这个大的军事行动,就是战略转移——长征。

长征途中,在过金沙江的时候,李聚奎顶撞了林彪一次。当时,李聚奎接到的命令是抓紧时间在龙街渡口过江。随后,李聚奎给杨得志的红一团下令,要尽快架桥。结果两天过去了,桥还没架设成功。

在一次大会上,李聚奎提出用牲口拉着铁丝过江,然后顺着铁丝架设浮桥的办法,杨得志同意了。之后,杨得志自己骑着一头黑骡子拉到江边,拴上铁丝赶下水,让黑骡子游到对岸。

但黑骡子游到江心处,怎么都不肯往前游了,几次尝试都没结果。

这时,李聚奎刚要向林彪汇报时,林彪却先打来电话,李聚奎说架桥的事,没说几句,林彪就说:

“你不要讲情况,干脆和我说,对我什么时候能过江。”

李聚奎两天来被架桥的事,憋得一肚子气。一听见林彪不愿意听情况,他也发了脾气,说:

“要是干脆说的话,桥架不起来,什么时候也过不了江!”

他这一顶撞,一下就把对面的林彪给惹着了。林彪大声地在电话里痛骂了一通,才问:“你说,为什么架不起桥来?”

李聚奎把江宽、流速、缺乏设备等情况报告了一番,请示能不能另外选择渡口?并说可以在军委纵队过河的绞平渡过江。

林彪考虑片刻,说:“你们再想想办法,我去向军委请示。”

不久,李聚奎接到了林彪的电话,告诉他,桥不要架了,部队休息2个小时后,转到绞平渡,从那里过江。

后来,有人问李聚奎,说你顶撞了林彪,有没有受到报复啊?李聚奎摇摇头说,“没有。”

杨得志:林彪从不对下级敞开胸怀说什么

与上述将军相比而言,杨得志在林彪的直接指挥下时间更长一些。但杨得志却说,他与林彪的关系并不是很亲密。

1928年湘南八月失败以后,杨得志所在的特务营,合编到红二十八团。还没几天,团长王尔琢就被叛徒袁崇全杀害。接着,林彪当上了团长。

杨得志说:

“尽管我属他管辖,但我和他直接交谈却很少。这一方面是我们的职务相差太多,他当团长,我是战士;我当团长,他已经是军团长了。而什么战斗任务,又是一级一级下达的,林彪不会直接向我下达命令,我有事也不可能直接向他报告。”

还有一个不亲近的原因是,杨得志说:

“林彪这个人阴沉,难于接近,大家都有点怕他,所以,虽然在他领导的部队里工作了近10年时间,能够记起来的见面却很少。”

在杨得志的印象里,与林彪谈话,直接绕过嘘寒问暖,拉家常,总是直切主题。

抗战开始后,杨得志从抗大回到了已经改编为115师的部队,他被任命为685团团长。当杨得志渡过黄河,在侯马赶上部队乘坐火车到平型关时,在介休所车站,他收到了林彪要与他面谈的通知。

不久,林彪在太原阎锡山的招待所见到了杨得志。碰面后,林彪开门见山地问了部队的情况,然后要求加快北上速度,把部队早一点开到平型关一线。说完后,林彪就离开了。

杨得志回去后,加紧部队行军速度,等部队到了平型关不久,林彪也赶到了。当时,副师长聂荣臻还在后面,林彪就领着参谋人员看地形,定下了初步的战斗设想。

在接下来的干部动员会上,林彪作了战斗部署。后续著名的平型关战役,就是按照林彪的部署打的,取得了人所共知的胜利。

众将军谈林彪品行性格

聂荣臻谈起林彪,在他的回忆录中,是这样记录的:

“中央苏区的林彪,他当时才27岁,性格基本上是内向的,平时不太讲话,与他推心置腹地交换意见很困难。”

朱德的夫人康克清对林彪的性格评价,也是如出一辙。据康克清回忆,在长征路上,她看到林彪行军休息的时候,一个人躺在担架上,不和任何人说话。

康克清回去后,就与朱德说:

“林彪休息的时候,怎么不和部队在一起?”

朱德回答:

“你不要去管他的闲事。”

杨得志与康克清对林彪性格的看法是相似的:

“林彪是个性格孤僻阴沉的人,平时很少说话,从不对下级敞开胸怀说什么。在中央苏区时这样,在长征路上也是这样,他常常一个人在一边,休息时也单独在一边,好像有什么心事,或时时在思考问题似的。”

萧克的评价更直白、真实:“为人阴沉、过分自尊。”

相比之下,曾思玉说红军时期的林彪,是比较容易相处的。曾思玉曾任红一军团司令部侦察参谋,一次他率领一个骑兵班,护送林彪到50多公里的瓦窑堡开会。

曾思玉告诉林彪:“山路难行,只能骑马慢慢走。”林彪没有因为赶时间,而说什么。

之后的几天,曾思玉陪同林彪到黄河沿岸做视察工作。全国解放后,曾思玉写了一篇《随林彪军团长踏雪访黄河》的文章。曾思玉只是觉得,林彪仅是不爱说话而已。

在林彪领导下工作过的将军们,对林彪的军事能力和品行性格方面的看法是相似的。

在军事能力上,林彪指挥得当,战术厉害,但不是传说中的“十全”英雄。萧克曾指出:大庾之战,林彪战前不看地形;吉潭之战,林彪没掌握部队,使部队受了损失。

在品行性格上,林彪是内向的、阴沉的,是不与部下敞开心扉的。但也不全是这样,林彪也有关心部下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