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

历史上的今天|红军取得长征以来第一次重大胜利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毛泽东

娄山关又名太平关,千峰万仞,峭壁绝立,是贵州北部的第一要塞,也是贵州北部通往重庆、四川的必经之路,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通往娄山关的高速路修在半山腰上,路两边是连绵的山丘。

1935年1月7日,红军长征途中占领遵义。贵州军阀王家烈、候之担闻讯,慌忙调兵遣将,在娄山关一带设防,以保老巢。

为确保中共中央在黔北遵义建立新战略根据地,确保主力部队在遵义休整和遵义会议的安全,中央军委命令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率部追击,向北逃窜的敌军,夺取娄山关,以防御川南之敌向遵义进犯。

1935年1月初,中央红军由南向北分三路突破乌江天险。

1月6日,红军先头部队进入遵义城。为了建立黔北防御,保证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新根据地”,中央军委决定派红一军团第二师四团追歼北窜之黔军侯之担部,攻克娄山关,占领桐梓县城。

1月9日,四团由板桥分道出发。一营长李光顺率一营担任正面主攻,沿公路以梯队形式展开向关口推进。二营为二梯队集结山脚待命。

侦察队长潘峰率侦察队和工兵连从关东侧小路向敌人侧后前进,意在截断敌后路,并袭扰桐梓县城。扼守在娄山关上的敌人,是从乌江防线溃退下来的黔军第三旅林秀生部两个团,胆寒若惊弓之鸟。

红军尚未攻关,敌军即用电话向其军部请求增援,敌军部电话命令守敌“不准后撤一步”,并命其注意警戒关口东边小路,提防红军从侧后袭击桐梓。

正面强攻部队即以密集火力,从关南发动总攻,迅猛杀上娄山关。敌人利用有利地形,妄图死守关口,向北退却。红军冒着枪林弹雨,冲入敌阵,与敌人白刃肉博,占领关口。

敌人向北狼狈逃窜,沿途丢弃武器、烟枪和大量军用物资。四团乘胜追击下关,经南溪口、红花园直扑桐梓县城。潘峰率领的侧翼部队已克桐梓,俘敌数百,缴获大量物资。当天,红二师师部进占桐梓,娄山关战斗大获全胜。

娄山关战役旧址

“红军在娄山关战斗中重创黔军4个团,取得了遵义会议后的第一个大胜仗,因此有人称娄山关是历史上中国革命的转运之关。”史晓波说,夺下娄山关揭开了遵义大捷的序幕,此时战士们的士气备受鼓舞,成为红军长征路上的重要转折。

现如今,娄山关已成为黔北一道“亮丽”的旅游名片,当地党委政府以红色文化为魂,以“秀美乡村、文明乡村、无毒村社”等创建为辅,积极打造红色旅游文化,每年到此参观、学习、追忆那段“峥嵘岁月”的游客数以百万计。

红军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是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长征的胜利,极大地促进了党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成熟。党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才能把革命事业引向胜利。

坚定理想信念是长征精神的核心,是当代青年最应该传承的红色基因,要把追梦、圆梦的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使之成为行动指南、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图片/网络

编辑/徐杨

封面/徐杨

校对/冯相余

责编/解丽君 刘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