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

跟着典故看赣州|中央主力红军长征从这里开始

编者按

章贡合流大城起,风云际会长歌吟。赣州,是片盛产传奇的热土,是方风雅千年的家园:“水上丝绸之路”在这里起航,“客家摇篮”在这里形成,“江南宋城”在这里筑就,宋明理学在这里集成,中国共产党的文韬武略在这里预演,新时代长征路的荣光在这里续写……

2月14日,赣州发布微信公众号推出“跟着典故看赣州”专栏,独家约请人民日报社江西分社社长郑少忠撰稿,从一个走遍了赣州山山水水、阅读过赣州历史风云、关注着赣州未来发展的央媒记者的视角,带你品读不一样的赣州。今天,推出第八期《跟着典故看赣州|中央主力红军长征从这里开始》。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央革命根据地日益缩小,中央红军被迫从苏区突围。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红军主力,连同后方机关约8.6万人被迫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南部的瑞金、于都等地出发,实施战略大转移,开始了震惊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初期,由于“左”倾冒险主义者执行“逃跑主义”方针,红军虽然突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遭到了很大的损失。在毛泽东坚决主张下,中央红军改变了去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决定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占了遵义城。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红军在毛泽东等人的指挥下,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随后,红军通过大凉山,强渡大渡河,爬过终年积雪的夹金山,6月到达懋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7月,红军翻越梦笔、打鼓等大雪山。8月,左右两路军经草地北上。9月,张国焘率左路军拒绝北上,危害中央。中央采取紧急措施,重新组军,单独北上,攻占腊子口,翻越六盘山。10月19日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至此,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毛泽东曾满怀激情地向全世界宣布:长征是历史记录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我们党领导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的新的伟大进军。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

穿越历史的沧桑巨变,回望90年前那段苦难和辉煌,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长征在我们党、国家、军队发展史上具有十分伟大的意义,对中华民族历史进程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党和红军几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归根到底在于心中的远大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终坚定执着,始终闪耀着火热的光芒。长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确立,经过长征,党和红军不是弱了,而是更强了,因为我们党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找到了指引这条道路的正确理论。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性质和宗旨的力量,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必须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克服困难、赢得胜利。长征是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面对乱云飞渡、惊涛骇浪,我们党表现出无所畏惧的伟大实践精神,表现出浴火重生的伟大创造精神,在血与火中趟出了一条走向新生、走向胜利的革命道路。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长征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行程之远、环境之险恶、战斗之惨烈,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战争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红军将士上演了世界军事史上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

红军在长征中表现出来的理想、信念、品质和作风,最后积淀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它像一面不朽的红旗永远飘扬在人民心中。


来源:赣南日报

作者:郑少忠

编辑:胡星编校:刘福群

值班主任:明心武

编审:李忠生 罗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