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

八上历史第17课《工农红军长征》基础知识在线测试题(扫描文末二维码即可作答单项选择题)

一、选择题
1.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因为(
A. 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B. 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C. 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D. 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2.长征创造了人类的奇迹。在长征途中,红军打乱了敌人追剿计划的是(
A. 四渡赤水
B. 平型关大捷
C. 长沙会战
D. 枣宜会战
3.诗歌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下列毛泽东诗句中,与红军长征途中发生在如图所示地点的相关历史事件是

A. 金沙水拍云崖暖
B. 大渡桥横铁索寒
C. 更喜岷山千里雪
D. 三军过后尽开颜
4.在长征途中,红军终于摆脱了蒋介石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的是
A. 攻占遵义
B. 四渡赤水
C. 渡过金沙江
D. 强渡大渡河
5.歌词“四渡赤水出奇兵”“调虎离山袭金沙”所述历史现象发生的背景是(
A. 南昌起义爆发
B. 井冈山会师
C. 遵义会议召开
D. 会宁会师
6.有人将贵州省的旅游归纳为:一栋房子,一个瓶子(茅台酒),一棵树子(黄果树)。“一栋房子”成为人文旅游景点是因为这里(
A. 召开了中国共产党“一大”
B. 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起点
C.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D. 召开了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转折点的会议
7.如图所提供信息相关的是(

A.国民革命军北伐
B.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C.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
D.人民解放军挺进大别山
8.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毛泽东深刻地认识到“苏俄式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应将重心转向农村,积蓄革命力量,发展壮大自己”。这反映了毛泽东()
A.对中国革命对象的正确认识
B.对中国社会阶级状况的分析
C.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主张
D.建立各革命阶级联合的思想
9“这次会议明确回答了红军的战略战术方面的是非问题,指出博古、李德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解决了当时所面临的最迫切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该会议是(
A.中共一大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10.遵义某校准备开展一场“纪念遵义会议召开82周年”合唱音乐会,演唱《长征组歌》中的四首:①《四渡赤水出奇兵》、②《过雪山草地》、③《遵义会议放光辉》、④《到吴起镇》。如果按红军长征路线依序演唱,其顺序应该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④③①
D.③①②④
11“从党的建立到抗日时期,中间有北伐战争和十年土地革命战争,我们经过了两次胜利,两次失败。北伐战争胜利了,但是到一九二七年,革命遭到了失败。土地革命战争曾经取得了很大的胜利,红军发展到二十万人,后来又遭到挫折。”材料中“遭到挫折”的历史事件是()
A.第一次反“围剿”
B.第二次反“围剿”
C.第三次反“围剿”
D.第五次反“围剿”
12.领导秋收起义、率领工农革命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是(
A.周恩来
B.毛泽东
C.朱德
D.贺龙
13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转折点,这次会议形成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A.邓小平B.毛泽东C.孙中山D.周恩来
14“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的伟大传奇。”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
A.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B.巧渡金沙江
C.吴起镇会师
D.四渡赤水河
15.大型百集史诗电视剧《毛泽东》真实、客观地展现了一段伟人的辉煌人生,下列关于毛泽东不同时期的图片,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④①②③
D.①④③②
16.遵义会议是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对“转折点”的理解合理的是(
①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②使党的工作重心从南方转移到北方
③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④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⑤确立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军事指挥权
A.③⑤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④⑤
17.毛泽东于1935年10月著诗《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三军过后尽开颜”。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是(
A.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B.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 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D. 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18.“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一诗句集中体现了红军的(D
A. 艰苦朴素精神
B. 盲目乐观主义精神
C. 敢于创新精神
D.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19.毛泽东曾说:“因为困难的时候不动摇,长征后不到三万人的队伍,要比长征前三十万人更强大。”毛泽东强调的是(C
A. 反“围剿”积累了斗争经验
B. 四渡赤水打乱敌人追剿计划
C. 长征锻炼了红军的基干力量
D. 红军三大主力得以胜利会师
二、非选择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博古等人在红军长征出发前,既不做深入细致的政治动员,也不做长途行军作战的准备。他们把突围转移变成搬家式的行动,行动缓慢,始终摆脱不了敌人。
材料三红军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后,人员折损过半,只剩3万多人。红一方面军原来准备去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蒋介石调集重兵布成口袋阵,企图一举消灭红军。
材料四草地位于川陕甘边界,绵延几百千米,到处是野草丛生的沼泽和散发出腐臭味的黑色泥潭。行人稍有不慎,就会陷入其中,无法生还。红军靠挖野菜、草根,甚至杀军马或煮皮带充饥,常常背靠背宿营,互相取暖;手挽手行进,趟过泥沼。就这样,红军历尽艰难,走出了草地。
红军将士穿着单衣,踏着没膝的积雪,顶着怒吼的狂风,以无比坚强的意志和团结互助的精神战胜了风雪,翻越了夹金山。
1)用图中字母回答:
19351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地点:______
②红一方面军与陕甘根据地的红军会师的地点:______
③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地点:______
2)据材料二、三、四,分别概括指出红军长征过程中遇到的艰难险阻。
3)以上材料折射出长征精神的哪些内涵?

请同学们用微信扫描这个二维码,进行在线测试,提交后显示得分(做好答案后再开始作答,只有一次提交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