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

【转自云南日报】追寻红军长征过扎西的时光

点击上方“扎西干部学院”关注我们

苗族群众在寨子门口迎八方来客 云南日报记者 谢毅 摄

当地村民说让我们顺着红军长征路走下去,就可以看到一个隐藏在云贵川“鸡鸣三省”乌蒙大山里的湾子苗寨。然而,走在这条石板铺成的山道上,我们似乎看不出有一个寨子的迹象,但它确实就在前面。
1935年2月,中央红军长征途经四川省叙永县水潦乡进入云南省威信县水田镇。2016年,当地政府对红军走过的路进行了修缮,铺上了石板,这条路就越来越为外人所知晓。
正值盛夏七月,空旷的山野里,四周全是绿色,除了蝉鸣、鸟叫以外,就是一条小河潺潺水流的声响。继续走,一路水声相伴,还有好几处小瀑布成为景观。有人说,这是湾子苗寨迎接贵宾的美酒和乐曲,它是大自然的甘露和天籁之音。路两旁树木郁郁葱葱,还有农人种下的玉米地,形成一道翠绿的屏障,随意地围在苗寨四周。就这样,走过红军路,穿越迎军门,一条山间小河也和我们一起,沿着山路走进了向往的寨子。
从远处看上去,这座红军长征停留过的苗寨四周峰峦连绵,而且尽被森林覆盖,古木参天,这些山峦分布在古寨的东、南、北面,呈半环状将寨子紧紧包围起来,形成一个大大的“马蹄”形山谷,在古木掩映之中,一股宽约两米的瀑布如银河陡然坠下,万珠飞溅,空谷回音,这就是“湾子飞瀑”中的第一道瀑布。
湾子苗寨属于威信县水田镇水田村,所居住的村民均为陶姓,寨内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较多,有生长千年以上的紫薇古树,有历经400余年风霜依然坚固挺立的“人字”形古墙、建于城堡式石墙平台之上的“苗族老祖屋”、充满神奇色彩的“仙人塘”、独特迷人的“湾子飞瀑”等。湾子与苗寨至今还保留着浓郁的民族风情文化。如今是云南省民族文化生态保护村、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文明风景旅游区、中国首批传统村落。
在“马蹄”形寨子后部靠山的中间地带,生长着一棵树龄为1000余年的紫薇古树,树高40多米,胸径超过1.6米,树底有一小洞,洞内有水,常年不干涸也不会外溢。听村民说,整个寨子以这棵千年古树为中心的一百多米范围内,还有七八棵不同树龄的紫薇,它们都是千年紫薇的根须延伸生长出来的,均为省级重点保护的古树名木。
当年,中央红军军委总部及军委纵队路经湾子苗寨时,就是在这棵被苗家奉为“神树”的紫薇树前宣传红军政策、革命思想,苗族同胞们听懂了红军的宣传后,热情地邀请红军喝苗寨“神水”,祝福红军早日打胜仗。红军对少数民族的尊重,对劳苦大众的同情,赢得了人民的支持,红军在威信十多天,一个七万多人的小县,就有三千多名各族优秀儿女参加红军,许多军民鱼水一家亲的故事流传至今。
红军在威信县扎西镇召开了彪炳史册的扎西会议,它是遵义会议的继续、拓展和完成,对贯彻遵义会议精神,实现党和红军的战略转变起到了重要作用。曾经,二渡赤水再进黔北的号角从这里吹响,在红军休整这十多天的日子里,广泛宣传和发动人民群众参加革命,把革命的火种撒遍山岭、田园。红军主力部队长征北上后,留下来的中共川滇黔边区特委和新组建的游击纵队前仆后继,牵制强敌,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坚持奋战,英雄业绩永垂青史。
“扎西是个好地方”。这是毛泽东同志曾在威信县扎西镇留住七日,观察思考后的深切感受,是他对“鸡鸣三省”这片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的诗意概括,也包含了对这里历史文化、风俗民情,以及善良、勤劳勇敢、追求革命的各族人民的由衷赞美。
今天,站在水田寨花房子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旧址和中央红军总部驻地旧址后面山上的“鸡鸣三省”纪念碑前,举目四望,川滇黔边地尽收眼底,青山绿水间,红色精神、红色历史、红色文化在这里深入人心。红军点燃的星星之火,曾经燃烧并照亮边地的天空,在威信县连续召开的几次重要会议,作出走向胜利的重大决定,共同凝结成扎西会议的精髓,让历史深刻地记住了滇东北这个叫威信的地方。
在晴朗的午后走过扎西老城,时光仿佛又回到了万里长征的峥嵘岁月。赤水明珠威信县城这座叫扎西的小镇,红色星火,温暖了1935年的寒冬,也照亮了穷苦人的年关。江西会馆里,现在的扎西会议会址,一群人还在商议着怎样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抬头仰望红军烈士纪念碑、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云南支队烈士纪念碑上庄重、肃穆的文字,低下头来默哀、鞠躬、思索,我不想随意惊动英灵、山风和虫蚁,只是轻轻地放下一枝洁白的菊花,是对过去峥嵘岁月的追忆,也是对现在美好生活的感恩。
如今,战火硝烟早已经散尽,山越来越清秀美丽了,红军、边区游击纵队奋战过的土地上鲜花盛开,乌蒙大地处处安定团结、人民幸福,烈士的初心和愿望,就是我们现在的生活。
从“鸡鸣三省”到“一唱雄鸡天下白”,红军烈士陵园下,人来人往的老街上,红军写下的标语“红军是工人农民自己的军队”“大家都来当红军”“只有苏维埃工农革命才能救中国”……穿越岁月的风尘,还在放射和展现着时代的光芒和意义,红军留下的装备和生活用品好像还保留着余温。我胸前佩戴着鲜红的党徽,走过青石板铺就的街巷,小心翼翼地,捡拾起一个个历史碎片。
(作者:昆明市晋宁区作协副主席 汤云明

来源 :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