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解放军进行大授衔,其中元帅、大将各十名,而紧随其后的上将,也不过57名,这些上将当中像王建安、邓华、许世友等人无不是名震一时的名将,他们当中,更有不少人在红军期间,就已担任起相关的军事要职。
然而,却有这么一位将领,他既没有红军长征经历,也没有担任过八路军高级将领,却在最终授衔之时,被授予了上将军衔,而且其他人也都没有任何异议。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这位便是被称为“红色之子”的乌兰夫,那么到底为什么,他能够从众多优秀将领当中,最终脱颖而出呢?
其实当我们认真去读乌兰夫同志的故事之后,就不难发现,这位将军,当时对党、国家的功劳,真的非常大。
1906年,乌兰夫出生在内蒙古西部土默特旗塔布村的一个贫苦农户家中,生活的艰辛,让乌兰夫对自己要求非常严厉。
“我这个人,从小自尊心就很强,做什么事儿更是不甘心落在别人后面。”
后来,乌兰夫在学校里接触到了先进革命思想,使得一直抱有救国信念的乌兰夫,顿时见到了一条崭新的道路。随后在李大钊的指示之下,乌兰夫创办了进步书刊——《蒙古农民》,这份书刊,也成为了当时,内蒙地区宣传共产党思想的一个重要渠道。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925年,鉴于乌兰夫的出色表现,党组织最终吸纳其为共产党员,而他也成为了第一批蒙古族共产党员。
不久,乌兰夫被组织委派,远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更名为拉舍维奇,在苏联他不仅接受了红色教育的熏陶,还认识了另一位中国同学——尼古拉,而这位尼古拉同学就是后来的蒋经国,两人在学校学习过程中,最终结成了密友。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929年6月,乌兰夫奉命回国,开始在绥远地区从事地下工作,并领导内蒙人民开展共产主义运动。
1931年,日本侵略我国东三省之后,企图进步侵占内蒙古,日寇开始频频在蒙古上层王公贵族间游说、拉拢,企图在内蒙古建立一个类似伪满洲国的政权。
当时德穆楚克栋鲁普亲王(简称德王)自身想要借助日本人势力,实现自己在内蒙独立的野心,便跟日本人打得火热。
乌兰夫在多次游说、劝说德王不果的情况之下,毅然发动了百灵庙武装暴动,随后这支队伍被扩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三师,被中央称赞为:
“内蒙古民族中最先进、最大的抗日队伍。”
乌兰夫领导着这支队伍,在鄂尔多斯草原上与日寇迂回交战,成功阻击了日军继续西进的计划,使得延安、陕北地区得到了充分保障,对党和中央的安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抗战结束之后,德王的姨夫补英达赉成立了“内蒙古人民共和国临时政府”,内蒙一度面临着被分裂出去的风险,关键时刻,中央派出了乌兰夫,让他前去劝说对方放弃错误。
当时聂荣臻等人考虑到乌兰夫此去的危险,建议他带一支军队前往锡林郭勒盟。
然而乌兰夫却觉得,既然自己满怀诚意,就没有必要带那么多人,因此他只带了几个人,便从容上路。
后来,在见了蒙古族青年们之后,乌兰夫向他们宣读了党相关的进步思想,同时与补英达赉达成了一致,重新改选,最终乌兰夫当选了临时政府主席。
随后他便利用主席身份,将临时政府迁移到八路军控制的张北县,随后再将临时政府中的官员们分别对待、分化争取,将那些可以争取的政府官员,全部吸纳到中共领导的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当中。
大家都加入了共产党,因此,这个“临时政府”也就自然而然地黄了。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947年,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之时,当地政府向内蒙古祖国群众赠经赠送了两尊领袖像,一个是毛主席,一个是乌兰夫。
第二年,《人民日报》曾刊登评论:
“在多年的曲折斗争过程中,内蒙古人民最终找到了他们自己真正的革命领袖——云主席。”(注:乌兰夫曾名云泽)
乌兰夫虽然没有像其他将领那样,挥戈千里,大规模歼灭敌军,但内蒙最终没有分裂出去,乌兰夫的功劳确实不小。
鉴于乌兰夫在革命时期的出色表现,以及对维护领土完整的突出贡献,1955年授衔之时,乌兰夫同志被授予上将军衔,所有在场将领,没有任何人提出异议。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988年,乌兰夫因病去世,享年八十二岁。后人曾这样评价这位传奇的红色之子:
“乌兰夫同志的一生,是为祖国的解放和统一不断奋斗的一生,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不断奉献的一生,是为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不断追求的一生……乌兰夫同志把一切都献给了人民,人民也永远怀念他。”
本文所有内容(包括不限于文字与图片)均转载自网络,版权所有归内容所属原创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