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

长征第一仗——红军长征突破敌人第一道封锁线纪实

……以上为赞助商广告……

长征第一仗

——红军长征突破敌人第一道封锁线纪实
说起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人们自然会想到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等熟悉而动人的故事,然而,红军迈出长征第一步,突破敌人第一道封锁线的悲壮一幕却鲜为人知,长征第一仗是指红军突破敌人第一道封锁线时在信丰进行的六场激烈战斗,即:新田白石战斗、金鸡战斗、古陂战斗、安息桐梓岗战斗等。

一、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及突围前的准备

一九三三年十月,蒋介石为贯彻其“攘外必须先安内”的国策,纠集一百万兵力、二百余架飞机,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第五次“围剿”,采取了所谓“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持久方针和碉堡推进政策。可是当时中央主要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却提出“全线出击”,“御敌于国门之外”和“两个拳头打击敌人”等左倾冒险口号、采取了战略上进攻中的冒险主义。在他们的错误领导和指挥下,第五次反“围剿”终于于失败而告终。
一九三四年四月的广昌战役,红军损失四千余人,自此以后,革命根据地愈打愈小,红军愈战愈少。到一九三四年秋,红军损失了六万多人,失去了百分之八十五的根据地。只剩下瑞金、于都、兴国、会昌、石城、汀州等六县。面对红军在军事上每况愈下的形势,以博古为首的临时中央惊慌失措,擅自决定红军主力撤出苏区,实行战略大转移。
五月初,中央委托李德草拟的关于19345-7月军事措施和作战行动的季度计划,这个计划和指导思想是:“主力部队准备突破封锁,独立部队深入敌后作战,部分放弃直接在前线的抵抗。”迅速扩大红军、建立新的兵团,筹集粮款及武器弹药的准备等突围准备工作正在紧张地进行。
七月,党中央命令粟裕、寻淮洲领导的七军团从江西瑞金出发扎上,到达赣东北根据地,与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团会合,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敌人后方发动抗日反蒋斗争,以牵制敌人进攻中央苏区的军事力量。
八月,中央又命令任弼时、肖克、王震领导的红六军团,离开湘赣苏区,转移到鄂西,与贺龙、关向应率领的红军团会合,为中央主力红军转移西进开辟道路。一天,博古指着地图对组织局局长李维汉说:“现在中央红军要转移了,到湘西洪江建立新的根据地。你到江西省委、粤赣省委去传达这个精神,让省委做好转移的准备,提出带走和留下的干部名单,报中央组织局……”
十月七日,中央军委电令红二十四师(师长周建屏、政委杨英)及地方部队接替主力红军的防务,中央红军主力第一、三、五、八、九各军团,先后撤出原驻防地向兴国、于都、会昌地区集结。
十月九日上午,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到医院探望受伤住院的陈毅。告诉他,红军主力要走了,中央决定让项英和你们一些同志留下来坚持斗争。中央决定,中央苏区设立党的中央分局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中央办事处,由项英担任中央分局书记,陈毅担任中央办事处主任。
十月十一日,中革军委主席朱德、副主席周恩来、项英发布第五号命令:组合中央野战队伍。
第一野战纵队(简称红星纵队),由中革军委总司令部及其直属队组成,叶剑英任司令员兼政委,钟伟剑任参谋长,王首道任政治部主任。一纵队下辖四个梯队,彭雪枫、罗彬、武亭、陈赓等分别为一、二、三、四梯队的队长。
第二野战纵队(简称红章纵队)由中央机关、政府机关、军委总供给部、总卫生部、教导师及总工会、老年团和担架队组成。罗迈(李维汉)任司令员兼政委,邓发任副司令员兼副政委,张宗逊任参谋长、邵式平任政治部主任。下辖四个梯队。
十月十二日,中央第一野战纵队各梯队分别从瑞金的梅坑、田心圩、九堡和会昌的石门圩出发,开往于都集结。与此同时,中央第二野战纵队先后到达于都的岭背,禾溪布和县城东北部的古田村一带。各军团按照中央部署开始调遣部队,按指定地点集结,准备转移。
林彪、聂荣臻率领的红一军团担任中央纵队的左前卫,下辖红一师(师长李聚奎、政委赖传珠、参谋长左权)、红三师(师长陈光、政委刘五楼)、红十五师(师长彭绍辉、政委荣华)。他们于十月九日离开竹坝、洪门地区,经于都县的仙下屋,到达于都县东北之段屋,宽田地域,进行休整,军团团部驻段屋铜锣湾。
彭德怀、杨尚昆率领的红三军团担任中央纵队的左前卫。下辖红四师(师长洪超、政委黄克诚)、红五师(师长李天佑、政委钟赤兵)红六师(师长曹清清、政委徐策),他们全军团于十五日早晨集结在于都县北部汾坑,东头地域。
罗炳辉、蔡村潘率领的红九军团担任中央纵队的左翼。下辖红三师、红二十二师。他们于十月十日抵达会昌的珠兰埠,并在此休整了五天。
周昆、黄甦率领红八军团(参谋长张云逸、政治部主任罗荣桓)担任中央纵队的右翼。下辖二十一师和二十三师,全军团开至兴国的南部社富一带集结,补充新兵。
董振堂、李卓然率领的红五军团,担任整个方面军的后卫。该军团下辖十三师和三十四师他们全团12168人,于十九日到达于都县城北部。
整个队伍通道式地掩护中央纵队前进。

二、告别苏区,渡过于都河

寒露已过,霜降来临,赣南的深秋秋寒袭人。连绵起伏的山峦和田野上,除了常青的老松柏之外,翠竹野草已开始变黄,山坡村头的油茶花也随风凋谢了。坐落在于都东门外的于都河,河面并不很宽,深秋季节,没有咆哮的浪涛,只有缓缓的微波,显得肃穆庄重。十月十八日,部队接到了渡过于都河的出发命令。成千上万的男女老俵从四面八方涌集到河边,不分昼夜地帮助红军抢架浮桥。他们从自家搬来木料,有的还拆下自己的门板和床板,有位老大爷把家里的木料全搬来了,最后只剩下一副寿木料,也拿来了架桥。乡亲不约而同地聚拢在部队行进的道路两旁,为红军送行。他们一面跟着队伍往前走,一面收鸡蛋、红薯等往战士口袋里装,当队伍从桥上通过时,他们扶老携幼,从早到晚站在河畔,为战士送茶、送鞋、问候道别。有的拉着战士的手问:“什么时候回来?”有的止不住哭出声来。

送红军到江边上,

江上穿呀穿梭忙。

千军万马渡江去,

十万百姓泪汪汪。

恩情似海不能忘,

红军啊,红军!

革命成功早回乡……

一送红军下了山,

秋风细雨缠绵绵。

山上野鹭声声哀号,

树上梧桐叶叶落完。

问一声亲人,

红军人马儿时再回山……

战士们十分熟悉的高亢奔放的江西山歌《十送红军》此时变得苍凉低沉。歌声随着晚风阵阵,不断地在江面上空回荡……
深夜,秋风吹动着残枝败叶,吹动着一泻千里的于都河,吹动着身着单衣的红军战士。他们回首眺望着对岸举着灯笼、火把为战士送别的群众,不禁有股暖融融的感觉。
十月十六日晚,担任左翼前卫的红一军团19800余人,从第一集结地域段屋、宽田等地出发,从梓山的长口、山峰坎和花桥等地渡过于都河,于十八日军团直属队和各师分别突营于仁风、乱石、畚岭和安远县的下元头等地域。
同时,担任右翼前卫的红三军团17805人,在于都县城西门塔脚下及孟口地渡河,后经新陂、小溪、马岭、牛岭等地,于二十一日晨抵达赣县的小坌、长演坝等地。
十月十七日傍晚,担任右翼后卫的红八军团10922人,经于都仙下贯,在县城南孟口渡河,随三军团经新陂、小溪、马岭、信丰西进。
担任左翼后卫的红九军团11538人,也于十月六日当晚渡过濂江(安远河)。
中央一、二野战纵队则于十八日傍晚在于都县城东浮桥渡河,十九日到达畚岭圩,二十日到达安远的合头。担任整个方向军后卫的红军军团,于二十日傍晚,在于都县城南孟口渡河。为防备敌机发现目标,部队只有晚上渡河,白天休息。这样,整个方向军八万六千余人马全部渡过于都河,迈开了万里征途的第一步。

三、国民党第一道封锁线

地处中央苏区西南的安远、信丰、南康、赣县一线,是苏区西南的门户。此地西隔油山与粤北相邻,南靠九连山与广东接壤,西边的大庾岭、南面的九连山,是赣粤交通的地障中间的桃江,由南而北纵贯信丰、赣县,直达赣州,把信丰赣县两县分成东西两半,是东西往来的天堑。
担任第五次“围剿”南路总指挥的陈济堂,派其一、三两军从南路的东西两面进行围堵红军,担任东西堵击的第三军李杨敬部,驻防粤赣边界之门岭。担任西南堵击的第一军余汉谋部,则以大庾岭、九连山作屏障,以桃江河为天堑,在安远、信丰、赣州一线设防。
一九三四年秋,正当五次反“围剿”斗争进入最后阶段,陈济堂又将第二军四、五两师增派赣南,归余汉谋指挥。余汉谋为加强前线和后方的防务,对原防务布局作了重新调整:首先,将防务重点摆在安远至信丰中前,把原驻赣州之第一师李振球部调信丰古陂,其师部及第一团驻古陂,第二团分驻新田、金鸡,第三团和驻导团分驻安远重石、版石。该军第二师叶肇部除分派教导团驻信丰安息,第六团驻王母渡外,师部及第五团驻守信丰县城以利策应;防线南端由军长余汉谋宗率独二旅(陈章部)在安远县城,接替桂军四十四师的防务;防线北端赣州的防务则由新调入的粤军四师和二师学兵营接替。并收第五师张达部调往大余新城、南康等地。为了巩固后方,余又把军部教导队、特务营、别动队安在大庾县城,并收驻韶关之教导师二个团和警卫移驻南雄、乌迳等地。余汉谋不仅在兵力布置上有新的调整,而且在具体防守上也有新招:粤军在西南线上除构筑了数百座坚固碉堡,而且每个碉堡堡群都设置了铁丝网,深沟和暗堡三层防御二层,并把地方“铲共团队”推到防线的最前沿扼守关卡,集镇和交通要道,禁止运往苏区的食盐、布匹和日用品通过,实行经济封锁。
这样,驻防西南线上的粤军总兵力达四万余人,形成的弧形封锁线南扎长约一百二十公里,东西宽约五十公里。这就是敌人号称的“铜墙铁壁”、“坚不可摧”、“红军休息越雷池一步”的第一道封锁线。蒋介石曾对他的高级幕僚说:“看来红军已无法施展其机动灵活的战术,只能局限于堡垒之间,已成被动之局”。满以为红军大势已去。

四、长征第一仗

由于博古、李德等人强令采取“甬道式”的搬家方法,大批辎重、如兵工机器、印刷机也随军转移,使战士的负担极其沉重,行动非常迟缓。为了避开白天适机的扫射,部队只能夜间行军走小路。八万多人马,常常在深山野谷里行进,脚下时高时低,忽左忽右,碰到悬崖陡壁,只有抓住树枝、藤条才能上去。而且天黑人多,拥拥挤挤,前面遇上阻碍,后面就得停下来等上半夜。虽然一夜只翻一个山头,但战士们已经疲惫不堪了。
一九三四年十月二十日,中革军委总部从于都畚岭向安远合头推进,电令各军团将突围总攻的时间改在二十一日夜和二十二日晨。红一、三军团采取早晚行军、穿插山林的办法,分别进入了安远信丰、赣县信丰边界之高山密林。红一军团进占安远双芫,将第一师推进到信丰上坪,大竹园地域;第二师推进信丰罗峰头地区;第十五师进抵安远固营,消灭固营“铲共团常备队”后,军团直属队在固营、双芫地域集结。同时,红三军团进入中央纵队右翼之梅陂、韩坊一带地域。第四师已接近信丰百石;红八军团和红九军团也分别紧跟红三、红一军团向前推进;红五军团也渡过于都河、到达小溪以北地域。至此整个方面军八万六千多人全部进入指定地域待命。
十月二十一日晨七时,中革军委及红军总部到达安远合头,等候各军团行动报告。

1、百石战斗,首战告捷

一九三四年十月二十一日上午九时,红四师十团(团长沈述清、政委杨勇)向百石、古陂推进,被百石守敌信丰铲共常备第二中队(约二百人)发觉。
敌人依碉堡进行阻击,红十团积极还击,集中火力猛攻敌人碉堡。总反攻提前打响,随后红军发起冲锋,抢占百石高地。守敌见势不妙,弃堡逃命,躲进大屋下“万人祠”,陷入红十团的重围之中。
驻金鸡粤军姚营闻讯赶来增援,被随后冲上的红十一团(团长邓国清、政委张爱萍)击溃。
红军向守敌喊话宣传,直至傍晚,敌仍负隅顽抗,还开枪打伤红军宣传员八、九人。次日凌晨,红十团用炮火将堡垒攻破,全歼守敌常备队,并活捉中队长何清泮,将他就地处决。至此,红军三军团首战告捷。
不幸的是红四师,长洪超被流弹击中,壮烈牺牲,战士们含泪掩埋了师长,匆匆地跨上了新的征途。红三军团的全部人马离开百石向西开去。

2、金鸡战斗

一九三四年十月二十一日下午四时,左前卫红一、二师由上坪、罗峰头逼近新田、金鸡,封锁了消息,直至前锋一师三团(团长黄永胜、政委林龙发)率部占领新田制高点小石岭后,敌人才发觉。
之前,国民党粤军第一师第二团在新田金鸡驻军设防。同年十月二十日,红军长征部队红一军团第11师第三团由安远县进入新田境内,次日下午4时,抢占了新田圩制高点小石岭,猛攻新田圩,与此同时,红二师第6团(团长朱水秋、政委王集成)由罗峰头向金鸡守攻攻击,战至夜9时,敌死一伤,500余人,向大桥头溃退。十一时许,金鸡被红军占领。

3、古陂战斗

一九三四年十月二十二日,敌师部(古陂圩是国民党粤军第1师的师部驻地)得知百石、新田相继失守,随即派师直属队及1团,3团分别在河湖垇、大桥圩阻截红军追击部队。二十三日凌晨,红十一团在红十团的配合下,从正面向古陂发起攻击,经一昼夜激战粤军由河湖垇、大桥头两地退古陂圩。二十三日凌晨,由百石之红4师第10团在红11团正面攻击下,沿古陂河下游抄敌后,在古陂圩与敌殿后团激战数小时,敌不支,弃古陂溃逃。此战获大批枪支弹药和军用物资。
此时,陆定一兴奋的写下了“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转战忙。昼夜渡过于都河,新田古陂打胜仗!”的著名诗篇。

4、石背战斗

石背圩离县城46公里,背靠大山,面朝渡河,往东与安远接壤,往西达安息。
一九三四年十月二十二日上午,从新田圩和安远版石圩溃退之第二团和教导团溃退安息经此,正喘息间,遭全速追击的红一师第3团(团长黄永胜、政委林龙发)拦截,在石背圩前之山隘展开激战。战至下午,击毙俘虏人各300余人,缴获大批枪支弹药和辎重。
一九三四年十月二十一日,红一方向军长征部队在新田古陂突破了敌人第一道封锁线,同月二十三日晚,属中央第一纵队的中央军委总部由百石抵达古陂杨坊,在此休整了两天,于二十五日下午离开,向坪石前进。

5、桐梓岗战斗

在古陂溃败之敌逃往安息,我红十二团(团长谢嵩、政委钟赤兵、参谋长胡睿)乘胜向安息追击。粤军第一团九时到达安息。正准备做饭,红军追击部队又跟踪追至,因而又展开战斗。驻安息之粤军,会同古陂撤下之第一师和余汉谋率领由安远退至安息的独二旅,共约一万兵力,凭其多道防御工事,企图阻止红军前进。同日上午,红十二团追至安息隘口处,遭粤军伏击,随后红一师三团从石背赶到协同作战,敌稍后退,但仍因守桐梓岗。粤军凭借桐梓岗的有利地形和坚固的工事,进行阻击,红一、四两师指战员发扬勇敢顽强的战斗精神,与敌人争夺阵地,战斗非常激烈,从上午持续到深夜,毙敌千余,敌人急电呼救,粤军二师五团星夜赶至助战,红军虽经多次冲锋,终因粤军武器精良,以逸待劳,致使攻击部队遭受千余人的重大伤亡。为了争取时间突破封锁,军团部命令停止强攻,绕道前进。除一、三军团各派少数兵力牵制安息和信丰县城守敌外,主力全部绕经坪石地区。从安息至信丰县城间隙穿过,到达极富、大塘沿河。以各架桥渡河。当区群众纷纷献出门板、木头、支援红军架桥。同日,中央第一纵队到达古陂,在杨坊,太平一带宿营。
余汉谋见势不利,唯恐红军切断后路,除留第一师、第二师两团独立二旅仍在安息布防外,余部撤回粤境,在南雄大庾边境重新布防。
二十四日,红一军团从大塘石寨圩渡过桃江。红九军(军团长罗炳辉)、红二十师(团长周子昆)随后到达安息,当军团部通过敌防地时,粤军突然袭击,军团部作战科长郑伦以下百人牺牲。为了消灭守敌,使后续部队胜利通过。军团部指挥红三师坚决反攻,将敌击溃,俘虏敌人二百余人,占领安息圩。随后我军星夜兼程,于二十五日在极富、大塘等地渡江。中央第一纵队也于廿五日西渡桃江,进入小河、正平、九渡地区。担任方面军后卫的红五军团,也随后到达桃江东岸在窑下一带西渡。至此,红一方面军同中央一、二纵队及一、三、五、八、九军团,全部渡过了信丰河。至此,红军胜利地突破了敌人的第一道封锁线。
注:殷文倞根据相关史料整理

殷文倞书法作品△

殷文倞
江西信丰人,赣州市作协会员,曾任信丰县委办副主任、乡镇党委书记、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县水利局局长等职。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艺术报》《江西日报》《福建日报》《赣南日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若干。编著有《山水信丰》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