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中央红军被国民党反动派和四川军阀的联合围在大渡河,前有埋伏,后有数倍于自己力量的追兵,党和红军面临着一个极其危险的时刻。
就在生死存亡之际,毛主席等伟人们果断下令,克服一切力量争夺泸定桥的渡口,这样方能扭转战局。
接到命令后,红四团迅速成立尖刀排,一天行军了220多里,发起了夺取泸定桥的战斗。
这场战役国民党“以逸待劳”,早在渡口布置了重兵,因此这场战争打得很惨烈,我军伤亡不小。
开国上将杨成武晚年在回忆自己战争年代经历时,曾心有余悸地说:“我这辈子打了一千多次仗,也打了不少硬仗,但最惊险、最惨烈的就属飞夺泸定桥了!”
然而在1965年,彭德怀元帅却说,当时太匆忙了,即便不走泸定桥,我们也可以过河,这样许多战士们就不用牺牲了。
飞夺泸定桥到底有多惨烈?彭德怀有为何有此判断?
(彭德怀)
要回答这些,还要从头开始讲起。
一、准备突围
1935年5月,红军开始万里长征,不久后就到达了大渡河,当时红军处境十分危险,一面是国民党数十万大军的穷追不舍,一面是四川军阀刘文辉数万部队的围追堵截。
(刘文辉的照片)
为了尽早跨过大渡河,红军清扫了渡口附近的国民党守兵,并寻找当地一户渔民连夜做了三艘小船。
刚开始红军决定用小船渡河,但红军士兵有好几万人,只靠小船得花好几天才能把全部将士们渡完,可当时危急的情况已经不允许这样做了。
(大渡河老照片)
在这一关键时刻,毛主席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分析了局势,他发现前面有一个泸定县,那里有一座锁链桥,具备大部队行军的条件。
于是毛主席迅速拍板,下达了一个渡河方案,红一师渡河,然后从北岸夺取泸定桥,其他部队向西岸前进,夺取泸定桥。
泸定桥始建于康熙年间,是汉藏之间交流的重要通道,它长103米,宽3米,下有九根底链做为桥的“根基”,上面有四根链子做桥的“扶手”,底链上铺着木板,摇摇晃晃,而且桥下水势凶猛,旋涡横流,十分危险,可即便这样,红军还是要夺取泸定桥,横渡大渡河。
(大渡河老照片)
大渡河危险的名声在外,因为这里曾经发生过一个历史往事,天平天国农民起义末期,翼王石达开带领部队转战四川,却被湘军堵在大渡河。
面临着汹涌奔腾的大渡河,石达开心惊胆战、止步不前,碰巧当时连续数天暴雨,河水暴涨,石达开更是渡河无望。
(石达开)
此时湘军调重兵围困石达开,石达开命令部队数次突围,然都失败,最终粮草殆尽,不得不向湘军投降。
蒋介石也是知道这段往事,因此他和四川军阀围追堵截,企图将红军困死在大运河,用他的说法,就是再搞个“活捉石达开”。
(蒋介石)
可事实证明,毛主席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他明白越拖情况越不利,于是当机立断,要用尽一切手段,拿下泸定桥,强渡大渡河。
于是,一个空前激烈、悲壮地夺桥之战被搬上了历史舞台,成为了世界近现代历史上的一次绝响和奇迹。
二、战前风云
1935年5月26日,毛主席和朱德老总商量后下达了飞夺泸定桥的决定。
(朱德、毛泽东)
红四团星夜兼程地行军220里,于同月29日凌晨出现在了泸定桥,然而大家都知道这是一场硬仗。
因为这场战斗红四团不仅需要克服天险,还要面对着国民党守卫部队“以逸待劳”的优势,因为蒋介石同样意识到泸定桥的重要作用,所以国民党在这里不仅重兵把守,还做了充足的准备。
根据后来的资料记载,国民党的守卫部队是川军第24军,其军长是刘文辉。
(毛主席)
刘文辉是土生土长的四川人,在军阀混战的时代,刘文华凭借着过硬的手腕和家族势力成为了四川省的主席。
由于忌惮刘文辉在四川的影响力,蒋介石想慢慢消磨他的实力,于是让他出兵围剿红军,所以在1935年5月初红军抵达大渡河时,刘文辉还主动出击,和红军打了几场小仗。
由于惧怕蒋介石趁机“吃”下自己的势力,也怕被红军打败,刘文辉一直在前线做部署。
刘文辉将三个团的力量分别部署在泸定桥以及周边的山林中,还有一个团安排在桥底,打造了多维度的防御力量。
为了阻碍红军进攻,刘文辉还命令士兵把桥上的木板全拆了,拆不下来就直接炸了,沉水里。
(泸定桥)
一切工作完成后不久,红四团的先头部队在29日凌晨两点就火速赶到了泸定桥,看着水流湍急的河水,红军官兵们并没有退缩,而是下了必胜的决心。
三、飞夺泸定桥
等到早上六点钟,东方既白,一切在付晓的印照下显得格外寂静,岸上的红军先发制人,攻击敌人的基地,虽然红军的人数不占优势,但红军一直处于火力压制的优势地位。
然而红军毕竟是远道而来,子弹、物资有限,但国民党却有坚固的基地和充足的物资,所以红军决定速战速决,尽早夺取泸定桥。
(泸定桥)
当天中午,红四团召开了全体干部会议,明确了两个事实,一是守卫的部队和蒋介石不是一条心,而且也不会死守泸定桥,如果冲散了敌人的基地,断下他们的后路,他们势必大乱,甚至主动投降;
二是守卫部队和红军到达时间基本属于前后脚,他们虽然建好了防御工事以逸待劳,但其防卫工事绝不是固若金汤,特别是拆除桥板的工作还没进行完。
所以,红军应该趁现在立刻发起总攻,一举拿下阵地,恰逢这时国民党部队发话,为了阻止红军过桥,他们准备火烧泸定桥。
(泸定桥)
听闻此消息,以连长廖大珠为首的22名先锋部队主动站了出来,承担过桥、突袭的任务。
先锋部队清一色都是年轻、身手矫健的小伙子,他们下定决心,要冒着枪林弹雨、顽强冲锋。
由于没有木板,他们只能用力夹紧铁链,冒着枪炮,慢慢前进,当战士们到达桥中央时,守卫的敌人急了,于是一把火把没拆下的木板点燃了。
前方是熊熊大火,桥下又是波涛旋流,敌人的枪弹也纷纷射来,此时战斗已经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战士们随时可能丢掉性命,掉入湍流的河流中。
(飞夺泸定桥)
带头的廖大珠的大喊道,战友们,这时最后的时刻,我们一定要咬紧牙关冲过去啊,别怕活,别怕,冲过去,敌人就垮了!我们冲啊!
根据多个文件的记载,连长廖大珠是第一个爬过锁链,冲下对岸和敌人战斗、拼刺刀的。
经过两个小时的奋战,英勇的红军战士们成功杀退了敌人,赢得了战斗,还扑灭了锁链上的大火,整个行动一气呵成,圆满成功。
(飞夺泸定桥的照片)
飞夺泸定桥时,面对早有准备的敌人,面对无立足之地的泸定桥,22位年轻的战士们没有一丝胆怯,他们一个个前赴后继,勇往直前,最终获得了战斗的全面胜利。
这是一场载入史册的战斗,意义不仅仅在于成功为大部队开辟了一条道路,更是在于改变了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前途,他们用自己年轻的脊梁和不畏强敌的血性,担负起了挽救中国革命,救人民于水火的使命。
随后,刘伯承将军走过了这座桥,他用力踩了踩桥上的木板,说泸定桥啊,泸定桥,为了抢夺你,我们花了多少心血,费了多少力气,现在我们终于胜利了,终于胜利了啊!
原来飞夺泸定桥的22名战士中有四位年轻的战士不幸牺牲,掉进了河水中,尸骨无存。
(飞夺泸定桥)
同时为了给22名战士掩护,我军动用了大量的火力与敌人对垒,这也让我军损失了不少战士。
事后,为了纪念这些英勇的战士们,中央军委给他们立下了墓碑,还为红四团以及二十二名勇士(其中包括四名烈士)颁了奖。
四、彭德怀的判断
然而时隔30年后,彭德怀对此次战斗给与了一次重新的判断。作为我国军事上的大指挥官,彭德怀的军事眼光毋容置疑,然而下达这次判断时,彭德怀的出发点竟然不是军事部署,而是经济建设。
在抗美援朝结束后,彭德怀就处于病退的状态,因为年事已高,彭德怀多次要求中央调换他去搞经济建设。
然而毕竟是国之大将,彭德怀的选择引起了不少人的疑问,对此彭德怀特意回复说,发展经济是国家的头等大事,自己怎么能不管呢?
很快彭德怀的诉求被中央采取了,1965年毛主席主动找彭德怀谈心,希望他担任西南“三线”建设的副指挥。
(彭德怀与毛泽东)
当时我国和苏联关系很微妙,为了国防考虑,毛主席等伟人们决定要在南方搞好经济建设,尤其是西南地区,让彭老总去西南,也是主席对他能力的认可。
当时,彭德怀并没有直接答应。
他先是沉思了一会,然后缓缓说道,主席,我是名共产党员,组织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绝对义不容辞,但西南建设时间紧、任务重,我什么都不懂,需要从头学习,怕辜负了党的期望啊,而且万一别人不好意思说出我的错误,或者我的命令没人听,万一影响西南建设的进度了,该怎么办?
(毛泽东的照片)
毛主席笑着说,放心吧,你去西南搞建设是中央和国家的决定,要是有人不服管教的话,可以直接告诉我。
所以有了毛主席的鼎力支持,彭德怀下决心再为国家做一些事情,于是火速赶往西南,第一站就是四川。
彭德怀充满了干劲,虽然当时他的身体不太好,但他经常下车间,和工人们同吃同劳动,许多机械厂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当彭德怀看到我们已经能自己制造生产重型设备时,他心潮澎湃地对工人们说:这是我们的大进步,国家应该感谢你们!他不辞辛苦地实地勘察,鼓励了很多一线工人,也感染了很多干部。
(彭德怀)
一天,彭德怀故地重游,再次走访大渡河,这次他特意把周边都走了个遍,然后他发现,大渡河流过康定县,位于卢沟桥的上游,这里的河水清澈见底,而且水流缓慢,可以让红军战士们直接涉水过河。
随后,彭德怀对工作人员说道,当时情况危急,我军并没有对周边进行细致的调查,这才有飞夺泸定桥的战斗。现在看来,完全可以从康定县走,那样可以避免不少的伤亡。
随后,彭德怀又感慨了一声说,当时为了大部队断后,有三十多名年轻的红军留下来锯卢沟桥的铁链,结果遭到了国民党追兵的袭击,最后只有9人活着跟上了队伍。
彭德怀此次实地调研虽说摸清了大渡河周边的情况,也做出了自己的判断,可考虑当时的情况,毛主席的决策是最正确的。
因为当时红军面临的情况已经万分紧急,如果再对大渡河附近的地形详细调查、做判断,肯定会花费许多时间,要知道战场的时机都是瞬息万变,很可能会遭到敌人重兵合围。
(康定水势)
而且康定县当时在敌人的控制下,敌人在此处也进行了重兵部署,如果想要从这里渡河,不仅需要和敌人再打仗,还会拉长战线,可能会对局势不利,所以在当时的条件下,泸定桥就是唯一生存的通道,毛主席英明果断,下达了最正确的命令。
此后不久,彭德怀又走访了许多地方,在一个矿场视察时,彭德怀意外得知当时的船工帅仕高在矿医院治病,于是赶紧立即前往探望。
一见面,彭德怀就握着帅仕高的说,你还记得我不,我们可是老朋友啊,当时渡河时,你们家里来了一老一少造船,是不是啊。
(彭德怀)
帅仕高激动地说,我记得你老总,当时我和我父亲一起来造船了,但是他已经去世了。
彭德怀的眼睛有些湿润,为了革命胜利,我们好多战士们也都去世了!
随后两人聊了许久,离开时彭德怀给帅老留下了10元的生活费和治疗费,给他留了一台自己使用多年的收音机,目的是能让他在医院治疗时解闷。
从矿场医院出来后,彭德怀的心情很激动,他不顾身体,在大渡河又走了一遍,似乎在祭奠那些英烈的在天之灵。
结语:在飞夺泸定桥时,许多革命先烈为了战斗胜利贡献出了伟大的生命,这次战斗的事迹值得被传唱,值得被人们永远铭记。
一些人可能会对当时的决策有异议,但飞夺泸定桥就突出个“飞”,说明这次战斗时间紧,任务重,容不得半点犹豫,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已经是最好的选择,也体现出了伟人毛泽东清晰和利索的作风,另后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