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皆说时势造英雄。但是在战争年代中,不仅造就出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英雄人物,还有一些人,乃至一大批人,他们是无名的英雄,他们不为功名一心也想造福百姓,他们有功在身却在复杂的环境中艰难生存,他们就是无私的布衣英雄,陈延贤就是这样一个默默无闻的布衣英雄。
家庭贫苦,独自闯荡
1911年,陈延贤出生于山西的一个小山村里,当时正是战争年代,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陈延贤家庭本就不富裕,加上战火的洗礼,他年幼时父母早亡,没有给子女留下什么,11岁时两个姐姐被活活饿死。
陈延贤从小与祖母相依为命。从小就经历了生离死别,他深知赚钱的重要性。于是在很小的时候他便开始想办法赚钱养家。
当时山西附近盛产食盐,很多盐贩子为谋私利,雇佣工人来搬运食盐。小小年纪的陈延贤叫上三五好友,便开始从事搬运食盐的工作。
但是因为陈延贤他们年纪太小,力气不够,搬运食盐十分辛苦,赚不了几个钱。陈延贤通过观察,发现贩卖食盐的盐贩子们,收益可观,便打算自己也做起盐贩子的买卖。
当时食盐属于军事物资,私自贩卖食盐是要被抓走的,但是生活的窘迫让陈延贤没有多余考虑的时间,他没有多想,说干就干。他提前先摸清了所有的道理,巧妙地避开了军阀设立的关卡,几天的时间里他对周围的地形十分了如指掌,甚至还被戏称为活地图。
就这样陈延贤做起了小贩的生意,他平时走街串巷,还有躲避军阀的搜查,虽然辛苦但是收益可观,家中的经济条件也逐渐好转起来。
红军有难,冒死带路
时间来到1934年,当时蒋介石发起了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红军开始展开两万五千里长征。当时的共产党屡屡溃败,使得蒋介石胸有成竹,觉得自己终将会战胜共产党。
此时的红军第25军军长程子华接到上级命令,要求直奔豫陕地区,为减少伤亡,他们要绕过设了埋伏的朱阳关和五里川。但是他们对此地并不熟悉,一定要找到一个人来为他们带路。
当时处于战争年代,复杂的政治环境,没有哪个当地的百姓肯给他们帮忙,这时他们想到了盐贩陈延贤。其实陈延贤与红军25军早有联系,他们在陈延贤那里买过盐,而且陈延贤也是头一次看见军队的人买盐给钱,陈延贤对红军的第一印象十分好。
当红军们再次找到陈延贤,并跟他们说他们的军长找他过去一趟,陈延贤没有犹豫,收拾好东西后,便跟着去了。
当见到红军第25军军长程子华时,陈延贤觉得很是诧异,因为这位军长没有一点的官架子,为人亲切。两人口音相同,一番询问竟然是同乡,程子华便开诚布公,希望陈延贤能够带领红军的战士们绕过危险的朱阳关和五里川。
陈延贤没有犹豫拍着胸脯答应了,因为在陈延贤的心里,已经对红军的队伍十分敬仰,觉得他们纪律严明。真正能造福百姓,救百姓于水火之中。
1934年12月是出发的日子,天还蒙蒙亮,红军就早早地等在了小路上。陈延贤到达约定地点时,头一次接触到这么多的红军,他们虽然穿着朴素但是纪律严明。程子华为了不打草惊蛇,早已派了一支小队制作假象,让敌人认为红军大队向朱阳关和五里川的方向前进。
红军的大部队跟随陈延贤一路前行,来到的小路十分的狭窄,而且旁边都是悬崖峭壁,为了确保大部队的安全,陈延贤派出侦察部队勘测敌情后,大部队继续前行。同时陈廷贤前往县城为红军打探消息,当得知城内安全后,立刻将消息传达给红军,程子华决定立刻占领卢城。
但是当红军就快到达县城时,听见了马蹄声,陈延贤再次进城打探到蒋介石的军队已经到达县城,于是红军放弃攻打县城的计划,一路西行。随后红军顺利打败敌人的部队,到达陕南地区。
就这样,在这三天三夜的路途中,陈延贤起到了战争的决定性作用,轻而易举地打破了国民党的“铁桶计划”。
不为功名,只为大义
为了部队继续前行,陈延贤将与红军分别,程子华拿出十五块大洋递给他,陈延贤硬是没收,他说帮助红军是自己心甘情愿的,他看重红军是铁一般的战士,终将造福百姓。程子华无奈便写下一个便条,盖上红军的打印,证明陈延贤因突出的表现,已经成为一名红军战士了。
陈延贤回到家时,将这个便条偷偷地存放珍藏起来,但是没过多久,有人告密说陈延贤勾结红军,被抓入狱了。狱中的陈延贤守口如瓶,并未透露一点风声,加之证据不足,不久便被释放了。后来他珍藏的便条也在敌人飞机的炮轰下化为灰迹。那次帮助红军大队顺利转移,自己成为红军的一员,似乎永远地成为了一个秘密。
解放后,陈延贤成为了一名售货员,他仍然时刻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而当年的军长程子华一直没有忘记老乡不计较个人生死的付出,他一直在苦苦地找这个人,但是却因秘书的失误,记成了河北的陈延贤,6次找寻皆是无果。
1983年中央军委对红军第25军进行整理时,再一次发现了陈延贤的名字,为了不让回报当年的恩情,为了不让老百姓寒心,再次开展了寻找陈延贤的工作,这次从河北扩展到晋、冀、豫、陕。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便找到了当年的陈延贤,只是此时他已年过古稀,神志不清,后因病去世。
他的女儿说父亲生前希望自己死后能够埋在党校附近,这样的话,他死后能紧密靠近党组织。1996年,陈延贤安葬在卢氏县的党校旁的公墓内,当地政府还特意为这位战士制作了“布衣英雄”的墓碑。
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里,不在需要我们去为了守护家园和人民的安全而抛头颅洒热血。在那动荡的战争年代里,我党最终取得的胜利,这些功劳里,也有无数布衣英雄的一份。
【免责声明】: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本公众号只用与学习、欣赏、不用于任何商业盈利、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页证明,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