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红二方面军的前身主要是贺龙领导的湘鄂西农民军、周逸群领导的洪湖地区游击队以及湘鄂赣边区的地方武装。1928年3月,贺龙在桑植创建工农革命军,后整编为红4军。1929年12月,周逸群等领导的鄂西游击总队扩编为红军中央独立师,后扩编为红6军。1930年7月,红4军(后改称红2军)、红6军会师,两军合编为红2军团。1931年3月,红2军团改编为红3军。 1933年6月,湘赣苏区的红8军、湘鄂赣苏区的红18军分别改编为红17师、红18师,合编为红6军团。湘赣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6军团转移湘中,于1934年10月与红3军会师。红3军恢复红2军团番号。红2、红6军团发起湘西攻势,至1935年1月初步建成湘鄂川黔苏区。 1935年9月,国民党军调集130个团的兵力对湘鄂川黔苏区发起新的“围剿”。11月19日,红2、红6军团主力战略转移。部队经抢渡乌江、乌蒙山回旋战、巧渡金沙江、翻越大雪山,1936年7月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红2、红6军团和红32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政治委员任弼时。红二方面军的成立,对于反对张国焘的分裂主义错误,维护全党全军团结,促进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开创中国革命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1936年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在会宁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11月,毛泽东对红二方面军部分领导说:“你们1万人,走过来还是1万人,没有蚀本,是个了不起的奇迹,是一个大经验,要总结,要大家学。”
红四方面军的前身主要是鄂豫皖、鄂东南地区的农民军和游击队。1927年11月至1929年11月,我党先后领导黄(安)麻(城)、商(城)南、六(安)霍(山)起义,组成工农武装,分别在鄂东北、豫东南、皖西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到1930年1月,上述武装分别编为红军第11军第31、第32、第33师。4月,红11军改编为红军第1军。6月,成立鄂豫皖边区苏维埃政府。12月,红15军由蕲(春)黄(梅)广(济)地区转战到鄂豫皖苏区的黄(安)麻(城)地区。 1931年1月,鄂豫皖苏区红军在群众配合下,打破国民党军第一次“围剿”。1月中旬,红1、红15军合编为红4军,于5月底粉碎国民党军第二次“围剿”。7月,主力南下作战。10月,在皖西组建红25军。11月7日,红4、红25军合编为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 1931年11月至1932年6月,红四方面军发起4次进攻战役,歼敌6万余人,粉碎了敌第三次“围剿”的企图。红四方面军发展至4.5万人,苏区面积达4万余平方公里,人口350多万。 1932年7月,蒋介石调集30余万兵力对鄂豫皖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由于张国焘错误指导,红四方面军被迫于10月战略转移。12月中旬,红四方面军进军川北,很快解放了通江、南江、巴中三县绝大部分地区。1933年2月中旬,川陕苏区初步建成。7月上旬,部队进行扩编,以第10、第12、第11、第73师为基础,扩编为第4、第9、第30、第31军。经过10个月的艰苦作战,川陕苏区进一步巩固。 1935年3月28日至4月21日,红四方面军进行嘉陵江战役,歼敌1万余人,攻克8座县城,策应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红四方面军从1935年3月强渡嘉陵江至1936年10月大会师的19个月中,由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经历了极为曲折的过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长征,先后往返雪山草地,与敌战斗千百次,在川、康、甘、青四省边境地区宣传了革命思想,播下了革命种子,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实现了红军三大主力的大会师。
来源:共产党员
扫码关注我们
长宁卫生监督
官方微信公众号
球分享
球收藏
球点赞
球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