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时期部队番号的演变
人民军队番号历史沿革之二
史波波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主要包括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和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等。这些抗日武装先后独立开辟了华北、华中、东北和华南4大敌后战场,发挥了独当一面、影响全局的战略作用,成为中国共产党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坚实基础。
1937年8月25日,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辖第115、第120、第129师,全军约4.6万人。9月11日,按全国统一的战斗序列,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改称第18集团军,但八路军的称呼仍被广大指战员和人民群众习惯地沿用下来。同时,在延安成立了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后改称留守兵团)。
1937年10月,根据国共两党协议,南方8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辖第1、第2、第3、第4支队,约1.03万余人。
14年艰苦斗争的东北抗日联军
1933年,中共满洲省委决定扩大党独立领导的抗日游击队,执行民族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从1933年下半年至1936年初,在游击队的基础上,相继组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第2、第3、第6军和东北抗日同盟军第4军及东北反日联合第5军,共6个军6000余人。
1936年2月起,上述6个军先后改称东北抗日联军第1至第6军。另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4军第2师为基础编成东北抗日联军第7军。此外,与中共有统战关系的第8军、第9军、第10军、第11军,也先后加入抗日联军行列。东北抗日联军发展到11个军,总人数达3万余人。
东北抗联随后编成3路军:第1路军,辖第1、第2军;第2路军,辖第4、第5、第7、第8、第10军以及王荫武领导的救世军、姚振山领导的义勇军;第3路军,辖第3、第6、第9、第11军。1940年1月,中共吉东、北满省委决定将各路军缩编为支队,继续在极端困难情况下进行小群分散游击战。
1941年冬,东北抗联转至苏联境内组成南、北野营。1942年8月1日,南、北野营合编为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旅长周保中,下属4个步兵教导营和2个直属教导连。1945年9月,东北抗日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自卫军。10月31日,该部与挺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部队合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
孤悬敌后抗战的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中共广东省委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在各地组织抗日武装,抵抗日军侵略。在东江地区,1938年12月建立惠(阳)宝(安)人民抗日游击总队,1939年1月又建立东(莞)宝(安)惠(阳)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1940年9月,两支游击队合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1942年1月,改称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1943年12月,扩编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
在海南岛(又称琼崖),1938年12月,琼崖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广东省民众抗日自卫团第14区独立队。1939年3月,独立队扩编为广东省民众抗日自卫团第14区独立总队。1944年秋,独立总队改编为广东省琼崖抗日游击队独立纵队。
1944年10月,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南(海)番(禺)中(山)顺(德)游击区指挥部整编,成立中区纵队。1945年1月,中区纵队主力改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以珠江地区挺进粤中的中区纵队一部与当地的几支人民抗日武装合编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
1945年1月,雷州半岛地区的游击队改编为广东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2月,梅(县)(大)埔地区的武装改编为抗日游击队韩江纵队。6月,潮(州)汕(头)地区的潮汕人民抗日游击队扩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韩江纵队。
至1945年8月,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发展到包括东江纵队、珠江纵队、琼崖纵队、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韩江纵队和抗日游击队韩江纵队7支部队,共2万余人。
抗战胜利后,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多数留守华南地区并相继发展改编,为解放华南踏上了新的征程。
【红色文化】红军时期部队番号的演变——人民军队番号历史沿革之一
来源:《学习时报》2023年1月2日第6版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