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文 | 维珊
责编 | 剩草
1934年底,国民党反动派再次对闽赣苏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围剿行动。
时任闽赣军区司令员的宋清泉,没有认清时势,仍然选择死打硬碰的错误打法,导致闽赣苏区的武装力量一步步被瓦解。
不到半年时间,红军部队在国民党的围追堵截下,只能躲进深山老林。
没想到,屋漏偏逢下雨,就在某个深夜,宋清泉竟带着600多名将士连夜逃下山,叛变了革命。
次日,留在山上的闽赣省省委书记兼军区政委钟循仁、闽赣省苏维埃主席杨道明两人也离奇失踪。
此后数年,两党都未查到任何有关二人的消息,这件事也成为中国党史上的一大悬案。
直到1988年,一位得道高僧突然出现在福建省永泰县政府,这段红军绝密历史才得以再现,二位高级将领的去向之谜才被彻底揭开。
失踪者之一的杨道明出生在江西兴国县一个革命家庭,从小对革命事业耳融目染的他,盼望早日长大,参加革命。
1930年,年仅21岁的杨道明听说荷溪圩红军要召开军民誓师大会,他瞒着母亲,偷偷出发赶往荷溪圩。
到了之后才发现,现场人山人海,台上做誓师大会主持的人是毛泽东,他告诉人们,红军是怎么样的一支军队,为什么要参加红军。
听着毛泽东慷慨激昂的演讲,杨道明激动万分,不由自主就挤到了会场的最前方。
每逢毛泽东讲到绝妙之处,杨道明必然会带头鼓掌,兴奋的表情溢于言表,而这一切全被洞悉一切的毛泽东看在了眼里。
誓师大会结束后不久,杨道明便被组织吸纳成为一名共青团员。
同年12月,蒋介石对中央红军发动了第二次血腥围剿行动,在这次围剿行动中,国民党开始大肆追捕革命人士。
不幸的是,杨道明的父亲在逃亡中,被逼跳河自杀,大哥也惨遭反动派枪杀,二哥逃入山林遁入空门。
他患病的母亲因无钱医治,活生生地在家中病死,两位嫂嫂还被地主恶霸贩卖到了外地。
还好,当时杨道明正在外运送粮草,幸免于难,但是不共戴天的仇恨让他坚定了革命到底的决心,为党做事更加不遗余力,不惧生死,并因此屡次被组织提拔。
1934年,年仅25岁的杨道明因为工作能力突出,被任命为闵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成了苏区最年轻的干部。
那一年,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军被迫开始长征,国民党趁机发起大规模“围剿”。
而时任闽赣省军区司令员的宋清泉,却不顾杨道明等人的反对,执意带着部队和反动派硬拼,由于这一次的指挥失误,红军损失惨重。
到了年底,国民党反动派又出动了20个师围剿闽赣苏区红军,宋清泉更是拉拢参谋长徐江汉、政治部主任任彭祜,合谋霸权,丝毫不把杨道明等省委领导放在眼里。
之后,红军被反动派打得节节败退,不得已开始向安全地区转移,路上恰好碰到了被中央派去加强地方领导的闽赣省委书记钟循仁。
钟循仁也出生于江西省兴国县,家里虽然是普通的农民家庭,但父亲念过私塾,会识文断字,所以一直在村里教书,生活还算过得去。
后来,父亲不小心得罪了地主恶霸,书也不让教了,钟循仁一家彻底失去了收入来源,家境开始落魄,这让钟循仁恨死了地主恶霸。
等乡里组织起第一支农民武装力量时,钟循仁毅然加入了这支队伍,并积极带领群众开展农民运动。
到1929年,毛泽东为开辟革命根据地,来到赣南兴国县,指导成立了兴国县革命委员会。
此后,赤卫队又按照组织上的安排,编入赣南红军第25纵队,而钟循仁也开始陆续担任地方区委书记、兴国县县委书记等重要职位。
此后,钟循仁在自己的岗位上,积极开展革命运动,配合主力红军的反围剿行动。
他工作能力强,作风朴实,无论是革命运动还是当地经济建设、文化建设都十分有成效,兴国县被誉为“中央苏区模范县”。
就连毛主席都夸赞说:兴国能成为模范县,全是靠钟循仁一手创造出来的。
正因为其工作得力,中共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直接委任钟循仁担任省委书记兼赣南省军区政委,负责和地方武装力量一同牵制国民党。
杨道明和钟循仁汇合之后,虽钟循仁还兼任省军区政委,掌握着最高军事指挥权,但由于宋清泉的霸权,钟循仁根本指挥不动这支部队。
1935年4月,在又一次遭遇国民党反动派围剿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部队不得不开始快速转移,可由于转移得比较急,大部分部队没通知到,因此失去了联系。
组织上决定将剩余的三支部队合并整编成一个团,由宋清泉任团长,继续突围转移。
可没想到的是,宋清泉竟在艰苦的战斗环境中渐渐丧失了意志,有了反叛的心思。
更加不巧的是,当部队抵达沙县尤溪镇附近时,又遭遇一股敌军的围剿,部队只能往附近的紫山上转移。
可等上了山之后才发现,山下早就被国民党团团围住,部队似乎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
然而,宋清泉非但不想着如何突围,反而和战士们说起了丧气话:“一眼看下,我们的装备和粮食都不够了,我们根本没有机会突围,不如先诈降,等下了山再找机会反正。”
说完这话的第二天晚上,山下就来了一位保安团的便衣,指名要见军区负责人,宋清泉却在未通知钟循仁的情况下,竟擅自和来人密谈了一晚上,第二天又派人护送此人下山。
杨道明发现情况后立刻质问宋清泉:“你要干什么?是不是要叛党?”
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杨道明立刻找到钟循仁,说明了情况,二人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严肃批评了宋清泉的做法,并命令部队全部向山顶转移,伺机突围。
开完会后,钟循仁和杨道明气愤不过,当晚就带着30多名机关干部离开了大部队的营地,另外找了一处隐蔽的地方夜宿。
没想到,就在当晚,宋清泉三人竟带着600多兵力趁着夜色逃下了山,投靠了国民党。
次日,当钟循仁返回大部队营地时,才发现营地早就空无一人,而此时一大批国民党反动派又再次攻上山来。
钟循仁和杨道明立刻带领30多名干部奋力抵抗,但最终因寡不敌众,死伤惨重,而他二人也在这次战役中离奇失踪,生死不明。
没过多久,国民党为了宣扬剿共战绩,特意给陈毅发了一份“剿共捷报”,刻意强调钟循仁和杨道明已被击毙,所带部队全军覆没。
由于当时战事吃紧,留守苏区的项英和陈毅也无暇顾及电报的真伪,此事便就此搁置。
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认为二人已经牺牲在了紫山的战场上,无不遗憾和惋惜,如果不牺牲,以二人的能力,必将会大有所为。
新中国成立后,彭祜被捕,在狱中坦白了“杀害”钟循仁和杨道明的全过程,并且描绘得有声有色,更加证实了钟、杨二人已经牺牲的事实。
组织上因此认定二人为烈士,还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刻上了二人的名字。
直到1966年,有人举报福建省永泰县暗亭寺有一名馨扬法师“来历不明”,经过调查,发现这位法师竟然就是杨道明。
原来,当年宋清泉叛变后,国民党很快开始围攻山顶,剩余干部奋起抵抗,和敌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最终20多名红军牺牲在山上。
只剩钟循仁和杨道明在内的9人当时躲在了灌木林中,才成功躲过了叛变了的彭祜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搜捕,但他们也不同程度地受了伤。
无功而返的彭祜,为了和国民党好邀功,回去后竟然编造了“杀害”钟循仁和杨道明的过程,并称二人已被就地击毙,国民党信以为真,才给陈毅发去了捷报。
而身上多处受伤的钟循仁和杨道明成功躲过追捕之后,流落于永泰县境内,得到一好心老农的救治,才捡回命来。
为了躲过敌人耳目,此后,杨道明便化名谢长生,钟循仁则化名黄家法,二人既不敢贸然回到家乡,又无法联系到组织,只能漫无目的地往前走。
后来,他们阴差阳错来到了暗亭寺,惊喜地发现寺庙的法师竟然是毛主席曾经接待过的一名“革命和尚”。
这位法师也是一名高人,曾给毛主席的革命事业提过不少宝贵的意见。
大师初见钟循仁和杨道明,察觉二人杀气很重,为了避人耳目,二人从不轻易开口,一直三缄其口犹如哑巴。
高僧顿时心如明镜,便问道:“你二人果真要剃发为僧,从此不问世事,一心向佛?”
此时,因战斗失利流落于此的他们,自觉没有带好队伍,无颜再回去见毛主席和赣南省人民,悲观情绪顿生,觉得唯有遁入空门,才能赎罪。
所以对于法师的询问,二人毫不迟疑地做出了决定,法师也再未劝阻,为其二人剃去头发,帮其皈依佛门。
从此,二人留在了暗亭寺,钟循仁法号妙圆,杨道明法号馨扬。
然而,二人虽遁入空门,仍然不忘革命事业,遇到革命人士借宿寺庙,都积极给予帮助,中间也有反动派怀疑过二人的身份,还好最终相安无事。
解放后,二人虽有机会向毛主席等中央领导说清自己的经历,恢复身份,但转念一想,自己后来没有参加过战斗有愧组织和人民,且已经“被反动派杀害”,不如留在寺庙,做些有用的事情,了却余生。
就这样,二人就在寺庙一待就是几十年,除了吃斋念佛,他们还带着一众僧人开荒种粮,光每年上缴国家的粮食就有几千斤。
不仅如此,他们还积极筹集善款,修建寺庙和为附近的乡村修路铺桥,为当地人民做了不少贡献,多次受到地方政府表彰。
然而,至始至终,谁也不知道这两位高僧竟是昔日我党的两名高级干部。
1980年9月,钟循仁重病在身,特意嘱咐杨道明:“我死后,一定不要告诉家里,也不要去找组织,我的真实姓名你知道就好,再也不要告诉第三人。”
次年4月,历经沧桑的妙圆法师钟循仁在暗亭寺圆寂,杨道明则继续留在寺庙供奉青灯,积德行善。
直到1988年,杨道明80岁时,意识到这件事情如果再不公开,自己死后,此事必然会成为党史上的一大悬案,可能还会有损我党形象。
于是,他独身前往永泰县政府,向党史办的负责人缓缓道出了53年前宋清泉叛变后的故事。
1999年,90岁高龄的馨扬法师,因病医治无效,在永泰县长庆镇能仁寺圆寂,结束了极其坎坷的一生。
两位法师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但自始至终,二人爱党、爱人民的信念却从未改变。
他们身为我党高级将领时,奋力抗敌,浴血奋战;落发为僧后又积极为民造福,将佛教精神发扬光大。
二人的所作所为,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更无愧于自己。
乱世不惧死,盛世不居功,大功于国,大德于天下,这样的高贵品质,永远值得后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