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新中国刚刚成立,时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和广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的叶剑英也带领部队顺利解放了广州,接下来还有非常多的政务等着他处理。
而在繁多的工作中,叶剑英一直没有忘记来广州之前毛主席的叮嘱:无论如何,一定要找到莫雄!
叶剑英深知莫雄对革命做出的巨大贡献,那是在1934年的时候,身为国军少将的他救下了8.6万红军,要不是他仗义出手,后果将不堪设想。
现在广州解放了,叶剑英便立刻派人查找起了莫雄的下落,那此人又为何会帮助我党呢?最后我党找到他了没?
勇救蒋介石,申请入党
革命年代,国民党阵营内的一些高级将领往往是我党潜伏的特工人员,他们利用职务之便为我党提供情报,帮助我军获得胜利,可事实上,莫雄并非我党党员,相反,早期的他还深受国民党高层的重视。
莫雄于1891年出生在广东英德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早早地就离家远行,到了大城市打工,因为为人活络,年轻时就和三教九流打成火热。
当然,莫雄也是有识之士,在军阀混战的年代,满怀报国热情的他也想寻一条救国之路,于是,16岁那年,身在广州的莫雄就加入了孙中山创建的革命组织同盟会。
之后,莫雄跟随孙中山参加了多次革命运动,成为了同盟会的元老之一,当然,由于年纪太小,又没有人脉,他一直不被重用,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才正式进入了国军高层的视野。
那是在1922年的时候,北伐军大举讨伐军阀吴佩孚,当时蒋介石担任大本营参军兼粤军第二军总参谋长,负责留守后方,因为主力部队被调走大半,后方空虚,这就给一些不轨之徒以可乘之机。
而就在一天夜里,桂林山区的万余名土匪突然包围了蒋介石的营地,敌众我寡,形势危急,眼看蒋介石危在旦夕,关键时刻,时任粤军第四独立旅营长的莫雄闻讯后立刻带领所属部队星夜赶了过去。
莫雄丝毫没有畏惧敌军势大,一马当先冲进了营地,将被困的蒋介石救了出来,蒋介石顿时对眼前这位年轻的将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救命之恩也让莫雄一路高升。
不过,随着中山舰事件以及后来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发生,莫雄也逐渐意识到国民党无法救中国,转而偏向了坚持社会主义的我党,尤其是在和我党人员进行接触以后,他也想着加入我党,一起革命。
1930年,身在上海的莫雄在与我党党员李克农、周恩来、项与年等人进行充分交流后,当即向李克农提出了入党请求。
只是莫雄毕竟还有国民党的身份,贸然入党对他的人身安全也十分不利,经过慎重思考,李克农真诚地说道:“莫先生是老革命,一直跟随孙中山先生闹革命,你要入党,我们当然欢迎,但为了你的安全考虑,还是建议暂缓入党,这样也更方便工作,希望你以后能为我党给予帮助,并且多做一些对党有利的事,这样我们就很感激了。”
莫雄听后也觉得有道理,点了点头,于是,他便继续保持着国民党的身份,不过他的心里已经下定决心为我党办事,并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诺言。
莫雄决定帮助我党以后,组织上为了帮他获得蒋介石的认可,故意派出红军部队于莫雄所部作战,并且多次佯装败退,然后莫雄再给蒋介石发电报说“赤匪已仓皇败退”,几次下来,蒋介石彻底放下了戒心。
1934年,莫雄被蒋介石授予国民党少将参议一职,并且担任了国民党赣北第四行署专员兼保安司令,这个职务虽然还没有达到在蒋介石核心圈子工作的程度,但对我党却非常重要,因为第四行署的位置距离苏区十分接近。
也就是在这个任上,莫雄凭借勇气和担当解救了8.6万名红军将士,那他到底做了什么呢?
送出绝密情报
原来,自从李德、博古成为红军的指挥以后,红军部队以堡垒对堡垒,节节败退,造成了不小的损失,蒋介石非常高兴。
时间来到1934年9月,眼看前线捷报频传,蒋介石信心大增,决定毕其功于一役,随即在庐山召开了一场军事会议,会上他专门制定了一份围剿红军的铁桶计划。
简单来说,就是集中120万国军优势兵力对中央苏区瑞金及附近的红军重重包围,然后在空军的配合下,各部队同时逐渐缩小包围圈,最终达到彻底“消灭红军”的目的。
对此,蒋介石以为胜券在握,会上众多国民党高级将领也纷纷表态定要将红军一网打尽,不过,有一个人却非常惊慌,此人就是莫雄。
事实上,按照惯例,以莫雄国军少将的身份是无法出席这次高级别军事会议的,不过,由于他救过蒋介石,开会的地方又恰好在他的辖区,蒋介石这才破例邀请他参加。
莫雄也曾身经百战,他知道如果真的按照这个计划实施,红军很可能有覆巢之危,于是,开完会后他赶紧返回了驻地,并且来不及吃饭就叫卫兵把参谋刘哑佛、卢志英、项与年三人叫了过来。
原来,这三人都是我党党员,莫雄答应为我党办事后,为了方便工作就主动把他们邀请进了自己的部队,参与平时的工作,这下我军危急,莫雄就想着和大家一起商量个办法。
“老蒋制定了一个铁桶计划……”
“什么!”
听完莫雄的话,三人都大吃一惊,眼看计划就要落实,项与年着急地说道:“莫大哥,你看现在该怎么办?”
莫雄同样急切地说:“如今之计,只有先给党中央发电报说明计划的大致情况,再派人把全部的计划告知他们,及早做出应对!”
三人点了点头,不过,发电报的事很好解决,可又该派谁去送信呢?派普通的士兵显然很难获得党中央的认可,而莫雄又在蒋介石眼皮子底下活动,无法亲自前去。
三人对望了一眼,项与年站起身来坚定地说道:“我去吧,我和恩来他们熟悉!”
“保重!”紧要关头,几人也来不及寒暄,在经过一夜的努力后,大家携手用特种药水把铁桶计划的完整内容分别密写在了四本普通的学生字典上,天还未亮,项与年就出发了。
临行前,莫雄紧紧地握着项与年的双手认真地说道:“一定要活着!”
南昌距离瑞金尚有一段距离,沿途多是国民党军的岗哨,还有地方民团和各种反动组织,可谓凶险异常,但事关红军安危,项与年没有惧怕。
一路上,项与年先是化装成教书先生昼伏夜出,穿山而行,途中遇到实在过不去的封锁线,他甚至打碎了四颗牙齿,然后把头发弄乱,扮成老乞丐的模样,将字典放在装满讨来的饭食的布袋里面,逃脱敌人的盘查。
1934年10月7日,经过半个月的跋涉,项与年硬是凭借顽强的毅力抵达了瑞金,放哨的红军战士看到他的样子感到非常可疑,就赶紧上前询问来意。
项与年大声地说道:“我是项与年,要找周恩来,快带我去见他!”
红军战士也愣了一下,不过还是将消息报告给了上级,周恩来闻讯立刻叫人把他带了过来,当看到昔日并肩作战的战友如今全然一副乞丐模样时,周恩来也很惊讶。
“怎么弄成这个样子?”
“恩来,先别说我,这是铁桶计划的全部内容,快拿去早作安排!”
周恩来非常感动,赶紧叫战士带他下去休养,然后马不停蹄地研究起了计划,并且迅速制定了撤出苏区进行长征的战略决定。
1934年10月12日,中央红军顺利撤出瑞金,8.6万红军将士得以保存,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几天后,国民党军完成了对瑞金的包围,要不是莫雄及时告知国军计划,后果将不堪设想。
国家不忘功臣
救出红军后,莫雄也没有闲着,继续不遗余力地为我党工作,尤其是在目睹了蒋介石对待苏区民众的残暴行为后,更加坚定了内心的想法: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1935年3月,莫雄被蒋介石派到贵州毕节当“剿共”保安司令及行政督察专员,他知道中央红军此前就在贵州一带活动,于是,到任后便立即派人四处寻找。
蒋介石见莫雄如此勤勉更加高兴,只是他不知道的是莫雄此行不是为了“剿共”,而是想方设法来救红军战士的。
果然,莫雄发现虽然中央红军主力已经离开了,但当地还有着不少的红军伤员,于是,他赶紧命人暗中救护他们,给他们送药送粮,如果不是莫雄的帮助,这些战士很难活下来。
后来,贺龙率领红二、六军团路过毕节的时候,莫雄还主动请他们到城里休整,为了不让蒋介石猜疑,他就主动把部队都调到了山区驻扎,并且向蒋介石报告说是去山里“剿共”。
诸如此类的帮助日后还有许多,无论是在土地革命时期,还是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莫雄总是尽己所能帮助我党,为革命做出了杰出贡献。
不过,因为长期的帮助,莫雄也一度引起了国民党内部人员的怀疑,虽然大多数情况都是对方碍于他救过蒋介石的面子最后不了了之,但还是有几回命悬一线。
尤其是在1949年革命大局已定的时候,时任国民党韶关行政督察专员兼“清剿”司令的莫雄由于多次派人营救被捕的我党党员,为我党游击队提供武器弹药,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高度怀疑。
广州解放前夕,盘踞在城内的国民党特务开始大肆屠杀我党党员和进步人士,莫雄也成了敌人枪杀的目标,关键时刻,正是在我党地下党员的帮助下,莫雄才逃出了广东,到了香港暂避。
紧接着便出现了开头的一幕,叶剑英带着毛主席的叮嘱开始派人到香港四处寻找莫雄的下落。
事实上,我党一直没有忘记这位为革命做出重大贡献的老朋友,不仅是毛主席,周总理、项与年等同志也一直挂念着莫雄的安危,叶剑英作为我党的领导人之一自然也知道他的贡献。
幸运的是,经过不断地寻找,莫雄被找到了,逃往香港后的他没有居功自傲,而是过起了平凡的生活,不过,国家不会忘记功臣。
1949年11月,叶剑英专门派人把莫雄接回了广州,并且亲自到机场迎接,并且向他转达了毛主席对他的感谢,一些当年和莫雄一起工作过的我党同志也来到了现场欢迎,莫雄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接待仪式结束后,叶剑英又询问了莫雄生活上的情况,并且直接任命其担任了北江治安委员会主任的职务,莫雄也没有辜负国家对他的信任,为维护当地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1956年,叶剑英还专门派人护送莫雄到北京出席了国庆盛典,毛主席毫不吝啬地称他功绩巨大,叶剑英也设宴招待了他,而莫雄看着天安门广场上欢呼庆祝的群众,也露出了笑容,他知道自己的努力是正确的。
值得一提的是,莫雄终其一生都没有加入我党,相比于那些为了革命牺牲的战士,他觉得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不过,在人们看来,他的革命功绩已经足够令人尊敬。
晚年的莫雄仍然一心为国,不辞劳苦,相继担任了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广东省政协副主席等职,继续为国家建设出力,而生活中的他也保持着革命年代的朴素精神,因为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人民的儿子。
1980年2月12日,莫雄在广州病逝,终年89岁,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革命年代,他“白皮红心”,建国以后,他一心为国,他的功绩与世长存!向他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