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

追忆红军高级将领杨克明

杨克明

杨克明(1905-1937),本名陶树臣,长寿云集人,曾任中共梁(梁山)达(达县)中心县委书记、红四方面军三十三军政委、川陕省工农民主政府内务部干事、西路军红五军政治部主任等职。
杨克明的一生,短暂而光辉。追忆他生前身后的二三事,以志怀念。
一份会议记录
在涪陵省立四中读书期间,杨克明在社会主义青年团重庆地委负责人童庸生的影响下,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26年,杨克明加入中国共产党。
据垫江早期共产党员孔乐三记载,1927年杨克明参加了一次党员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年仅22岁的杨克明发言非常积极。比如,结合当时四川的革命形势,杨克明就谈了一些泸顺起义的情况;在讨论“商品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这一问题时,杨克明第一个站起来回答:“使用价值由个人主观感受决定,交换价值由物体的产值决定。”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会议上党员之间还开展了相互“批评”,如有的同志批评杨克明爱喝酒,看书少;杨克明批评另外两位同志爱说笑话、组织生活不严肃等。
这份90多年前的会议记录,是极其少有的关于杨克明的历史档案资料,它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年轻共产党员形象。

杨克明(化名陶素诚)参会的部分会议记录和签名。图/垫江县档案馆
“铁脚板书记”
杨克明担任中共梁达中心县委书记时,常常深入群众宣传革命,几乎走遍了周边大大小小几百个村庄。加上他为人谦虚正派,工作细致入微,对同志热情诚恳,与群众同甘共苦,老百姓见了他,都亲切地叫他“铁脚板书记”。由于他群众工作做得扎实,当红四方面军攻下达县时,成千上万人民自发组织起运输队,自带干粮,帮助红军搬运缴获的战利品和物资。

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三军成立时的情景
1933年11月,川东游击军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第三十三军,杨克明任政委。他不分昼夜,深入宣汉、达县等地,动员群众参加红军,同时为加强部队政治思想工作,提高部队战斗力,粉碎敌人对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六路围攻”,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
书箱寄深情
在甘肃省高台县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里,珍藏着一只长约 60 厘米包着橙黄色皮子的木质书箱,这只书箱是杨克明少有的几样遗物之一。

杨克明生前使用过的书箱。图/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
1927 年,杨克明与女青年魏俊淑结婚,婚后不久便辗转各地从事革命活动,很少回家。1932年7月,杨克明带着队伍路过家门时作了短暂停留,他给年幼的儿子取名陶森林,不久便离开了家。
1935年,杨克明随红四方面军主力参加长征。长征途中,他同张国焘的“左”倾错误路线进行坚决斗争,三过草地,两翻雪山,胜利完成长征。次年 10 月,作为红五军政治部主任,杨克明与军长董振堂一起渡黄河西征,与国民党西北军阀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1937年元旦,红五军攻下高台县城。
1937年1月20日,敌人纠集2万余兵力轮番猛攻高台,并切断红军主力支援。红五军与超过自己六七倍的敌人顽强作战,在弹药无援、兵员无补的情况下,杨克明与董振堂等视死如归,率领部队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全军3000余人除少数冲出重围外,大都壮烈牺牲。杨克明牺牲时,年仅32岁。
由于开展革命活动多用化名,直到杨克明牺牲时,家人也不知道他的消息。1985年,在杨克明昔日的战友、原红 33 军 99 师师长王波的帮助下,魏俊淑才终于知道,自己苦苦等待了半个多世纪的亲人早已血洒河西走廊。
50 多年里,怀着对丈夫深深的思念,这只书箱一直陪伴在魏俊淑的身边。最后,她将这只书箱献给了烈士长眠的地方──高台烈士陵园。

魏俊淑一家在高台烈士陵园杨克明纪念碑前。图/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
“三过草地心犹壮,一死高台志未移”,这副镌刻在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杨克明纪念亭上的挽联,是杨克明短暂而光辉人生的真实写照。

位于长寿区云集镇青丰村的杨克明故居
作者:任小虎;作者单位:长寿区委党史研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