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

“红军摇篮”斑竹园

点蓝色字关注“红色六安”
“小同志,你的老家在哪儿?”他问我。
“金寨斑竹园!听说过吗?”
“啊,斑竹园!有名的金寨大暴动,就是从你们那儿搞起来的。我在那儿卖过帽子。
……
这篇被编入全国小学语文教材的《草地夜行》,想必是很多人的记忆。
斑竹园,地处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西南边陲的大别山腹地。如今在高速下道口驶入斑竹园镇,迎面便可见“草地夜行”雕塑。位于斑竹园镇中心地带的街道村,正是“有名的金寨大暴动”——立夏节起义的重要策源地和爆发地。起义后成立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二师,成为后来红四方面军重要来源与力量,斑竹园镇街道村因此被誉为“红军摇篮”。
村内完好保留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二师成立旧址和众多红色遗址,诉说着那段燃烧的烽火岁月,也滋养引导着当地党群汲取奋进力量,描绘更美好的新时代画卷。

斑竹园镇街道村党员群众传承红色基因,齐心打造更加美好的家园。

回望1929年5月,漫山遍野的映山红辉映了立夏节起义的火种。
按照党的八七会议精神要求,金寨党组织加快建立革命武装。频繁的革命活动,引起了国民党反动当局的警觉和镇压。根据政治形势,中共商罗麻特别区委决定把原定在中秋节举行的暴动,提前到立夏节进行。
5月6日(农历立夏节)晚,打入民团当教练的周维炯在金寨县丁家埠以摆宴的方式,顺利控制了民团的枪支,不费一枪一弹成功暴动。当天夜里,按照计划同时起义的暴动点多达11个,当时的斑竹园地区就有7个。武装暴动犹如滚滚惊雷,大别山腹地一时红旗漫卷,赤潮涌动。根据时间,这场起义被人们称为立夏节起义。
立夏节起义,作为鄂豫皖边区首次取得全面胜利的革命武装起义,极大地振奋了鄂豫皖边区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开展武装斗争的信心和决心。于国民党反动当局和地方民团而言,只有惊恐不安,展开疯狂武装反扑。为保卫革命成果,党组织决定组建主力红军。
处于起义中心地带的斑竹园镇街道村,有着当时当地最大最好的祠堂——朱氏祠。5月9日,也就是起义后的第三天,各路起义武装会师,在朱氏祠门前的红檀树下召开大会,按照上级命令的红军番号,宣布成立红三十二师,师部设于朱氏祠,周维炯任师长,徐其虚任师党代表。红三十二师下辖97团、98团、特务营和炸弹队,全师200余人、长短枪100余支。随后又组建学兵队、军需处、红军医院、兵工厂等机关,到8月间发展到300多人。
1930年3月,中共中央决定将红三十二师和稍后同在金寨成立的红三十三师与先期在湖北成立的红三十一师,合编为红一军。1931年1月,红一军与红十五军合编为红四军。同年11月,红四军与在金寨成立的红二十五军组建成红四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都是参加长征的红军主力队伍。
可以说,在街道村所诞生的红三十二师,是大别山区组建最早的红军队伍之一,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一军、第四军和红四方面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源头之一。

“斑竹满园制来数竿长枪维持共产;红花遍地训练三军大队保障民权。”这是镌刻在街道村朱氏祠大门两侧的一副对联,由立夏节起义主要领导人之一、当地革命诗人詹谷堂所题写。
在领导起义成功后,詹谷堂看到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和斑竹,看到庆祝大会上群情振奋的欢乐场面,心生感慨书写下这一副对联,生动形象地介绍了红三十二师成立的时间、地点、情景和目的任务。
当时缺少武器,很多红军战士用的是竹制长矛。这里的斑竹,不是娥皇女英洒泪而成的湘竹,而是无数英雄儿女用热血浇灌的英雄竹、革命竹。

在朱氏祠基础上建立的红三十二师成立旧址纪念馆,默默记录着那段烽火岁月。
朱氏祠门前,便有着一丛苍翠的斑竹。如今,斑竹早已成了当地一个独具鲜明特色的名片。
建于清朝雍正年间的朱氏祠,坐北朝南,有三进大殿加两边厢房,青砖小瓦结构。新中国成立后,朱氏祠被收为公房进行修缮,复原了司令部、医务室、弹药库等部门,布展了红三十二师的诞生背景、战斗历程和相关的革命英烈等内容,免费对外开放。成为重要红色教育基地的朱氏祠,在1981年9月被确定为安徽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与朱氏祠一路之隔,那棵见证历史和承载回忆的参天红檀树依然挺拔,树龄280多年,树高23米,2015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一级保护名木,又称“红军树”。由于时间长远,这棵古老的红檀树虽一度长势衰弱,后经保护处理后又焕发生机。来到这里的人,都要在红檀树下驻足瞻仰、合影留念。
从立夏节起义的胜利、红三十二师的建立,到三次反“会剿”的胜利和区、乡苏维埃政府的普遍建立,人民群众倍受鼓舞。
1929年农历八月下旬,当时商城县委决定编一首歌唱苏维埃的歌曲。正值桂花飘香,接到任务的斑竹园人罗银青触景生情,创作出了《八月桂花遍地开》歌词,配以大别山民歌曲调《八段锦》。“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在斑竹园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上,这首歌曲配上打花棍舞,受到热烈欢迎。随后,传遍鄂豫皖,唱响全中国,像一曲战斗的动员令,激励了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奔赴前线。
红星璀璨,红印斑竹。自立夏节起义开始,一大批斑竹园子弟加入红军,徐立清、漆远渥、肖选进、林彬、方升甫、王远芬、戚先初等一批开国将军从这里走出,周维炯、漆德玮等2000多名革命烈士载入史册,可谓“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山山埋忠魂,岭岭皆丰碑”。

走进斑竹园,马头墙、青黛瓦的徽派房屋鳞次栉比,独具徽州特色。放眼望去,群山环抱,若隐若现;山峦叠翠,鸟语花香。以前,这里环境脏乱,全村没有一条硬化道路,村民住在简陋的土房、草房里。经过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如今的斑竹园,泥泞土路变成了宽阔的水泥路,道路两侧绿树成荫、樱花团簇,景观灯更是让山区的夜晚多姿多彩,满满的幸福洋溢在每位村民的脸上。
2007年9月,根据村级区划调整,斑竹园镇将原斑竹园村、桥口村和街道部分合并成立新街道村,充分承接了斑竹园镇深厚的红色底蕴。红色遗址不仅是历史的印记,也是激励前行的力量。如何让蓄积红色基因的土地活起来、富起来呢?镇村两级党组织进行了长期有效的探索,对红色资源进行挖掘开发,使革命遗址在保护中得到利用,也在利用中得到更好的保护。
街道村定期组织党员群众重温红军故事、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全面修缮红32师成立旧址,建成会师广场、立夏节起义烈士纪念园,打造“红军栈道”“红军吊桥”,还新建了“八月桂花遍地开”“半截皮带”“草地夜行”等主题雕塑,实现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利用金寨干部学院(县委党校)丰富的培训资源,通过支部共建等渠道,对村“两委”、党员、村民进行红色历史教育与讲解员培训。街道村成立了一支服务意识强、业务技能精的专业化红色讲解员队伍,为外来游客介绍红色历史和游览线路,更好地把红色文化植根于游客心中。
斑竹园镇村两级党组织依托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绿色生态资源,打造红色旅游小镇,融入大别山国家风景道建设,开发精品旅游线路,重点培育红色文旅产业,开辟红色教育、生态观光、健康旅游、农副产品等产业综合体,配齐接待、住宿、餐饮、商贸等各类旅游基础设施,建成了可一次性承接1000人的红色教育基地,发展旅游类企业和个体户300余家,灵芝孢子粉、生态有机茶、山茶油等一大批农副产品逐步被市场认可,小镇年接待游客量就高达40万人次。
红色精神代代传,红色沃土谋振兴。斑竹园镇街道村从红色历史中走来,也以红色资源为载体,立足良好的青山绿水资源,走出了一条“红色旅游+研学”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让革命老区建设得越来越好,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生活。

来源:陆祖轩

编辑/潘晓莉 校对/崔建核发/孙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