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氏a天下
资讯
寻根
家风
传承先祖美德·弘扬家族文化
流江河畔邹氏家族的山水之美系列报导之四
闪闪发光的膏泥滩红军渡
作者:邹克成
膏泥滩红军渡位于邹氏宫桥正北100米许、邹家祠堂大门外偏北20米流江河上。1933年10月中下旬,膏泥滩红军渡为中国革命立下了不朽功勋!
膏泥滩红军渡东岸河边的沙地、良田原属于洞子沟大房入川第四代邹国岁、刘氏夫妇所有。因邹国岁、刘氏夫妇无后,沙地、良田被入川第五代邹于汜家族承继。膏泥滩流江河河渡一直被邹于汜家族管理和经营。
1933年8月,红四方面军取得仪陇南部战役胜利后,川陕苏区南扩。但盘踞营山、渠县等地的国军第20军第2混成旅却占据着巴中县之玉山场、鼎山场等地,成为红军向南发展的严重障碍。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决定发起营渠战役,首先消灭玉山场、鼎山场第2混成旅。9月22日,红9军一部隐蔽插至玉山场、鼎山场侧后,次日拂晓攻占险要阵地龙背场,另一部乘势占领马鞍场。红30军主力正面逼近玉山场,迫使守军南逃,鼎山场之敌,迅即被红4军一部击破。第20军军长杨森为确保营山、渠县、蓬安,急令第1混成旅主力加强佛楼寺、杨家寨一线防守,第2混成旅余部和第5混成旅一部在天池至大庙场一线占领阵地,并调第3混成旅和第5混成旅主力加强蓬安、营山地区防守。
红军各部乘胜南进,在佛楼寺、杨家寨、大庙场等地击敌,10月3日攻克营山城,逼近渠县城郊。6日,攻占蓬安对岸之周口,迫敌退守渠县、广安、岳池一线。经10余天战斗,红军共毙敌1000余人,俘其团长以下2000余人,缴获长短枪2500余支,苏区向南扩展50余千米。
1933年10月2日,在渠县贵福建立了渠县苏维埃政权。随后,在渠县辖区内设立了10个区苏维埃,70个乡苏维埃政权。渠县北面为红军根据地,南面为国统区,使渠县成为川陕苏区保卫的主战场,在苏区边地展开大小数十次苏区保卫战,使渠县苏维埃政权一直坚持到红军战略大转移时。
取得营渠战役胜利后,10月中下旬,工农红军一部经营山县城、小桥、灵鹫、陡坑邹家榜,邹于汜家族管理和经营的膏泥滩渡船一天一夜运送红军战士渡过流江河,来到营渠二县交界处的膏泥滩,其中一个连的红军战士驻扎在邹家祠堂。
红军战士发动白兔、陡坑、灵鹫、静边一带民众打土豪、分田地,参军参战,扩大红军队伍,开展游击战争,影响遍及营山渠县交界处20多平方公里。营山渠县交界处百姓在人、财、物上给予大力支持。
相邻的清源、金垭、会龙(即陡坑)、灵鹫等乡镇的百姓不仅在财物上给予大力支持,而且积极参加红军队伍。据灵鹫镇墩子村四组笔者的堂舅舅在生时对我母亲讲:当时黄家嘴黄氏家族有23人参军,在灵鹫镇集中后,开赴膏泥滩邹家祠堂,与清源、金垭、会龙新参军人员经一天集训学会用枪后就参加剿灭残余势力的战斗。后随大部队长征。我的亲亲大舅就是在松潘草地战斗中牺牲。墩子四组堂舅舅是23名黄氏子弟中唯一幸存者。
红军一部离开膏泥滩邹家祠堂后,以地主土豪劣绅组成的还乡团“秋后算账”,邹氏家族人员受尽折磨,有的献出了宝贵生命。当时邹德梁一家就有三人参加红军,红军离开后,还乡团将其排行第三的儿子邹春喜杀害。此邹春喜非后来邹氏族长邹海亭的儿子邹春喜。这个邹春喜是大地主,是邹家祠堂1940年前后清明会会长。
1950年解放后,“一化三改造”时,膏泥滩河渡管理经营权收归邹家祠堂流江河对面的将军村所有,刘家嘴吴氏一家三代是艄公,免费为周边百姓摆渡40余年。改革开放后,路过膏泥滩流江河的达州至成都铁路1990年建成,膏泥滩红军渡停止经营。
膏泥村是四川省贫困村,2001年由原将军村、膏泥村合并而成。原膏泥村多为邹姓人员。以前的邹姓人员大多外迁。这里,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原膏泥滩红军渡是与外界联系的唯一纽带。1960年8月13日,膏泥滩红军渡木船翻沉,24人失踪。这次事故造成周边百姓很多家庭不幸。
虽然膏泥滩红军渡已经不存在,但其遗址还吸引着周边百姓。每当想起邹氏宫桥、祠堂,就不由自主地想起了红军渡:她在血雨腥风年代为中国革命立下了不朽功勋;在和平年代,与邹氏宫桥一道为周边百姓谋福!
童年的记忆中,吴家艄公的身影还在脑海闪现,红军渡口的小木船还在向世人讲述邹氏家族为中国革命和周边百姓做出的巨大贡献。
审核:邹序仪、邹明、邹锡尧、邹常举、邹海兵、邹光权(排名不分先后)
声明:本公众号旨在传播邹氏家族文化及信息,文章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参考,您对本文内容如有更权威和专业的说法,表示尊重,欢迎留言讨论。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宗亲投稿邮箱:1114574406@qq.com
编辑部微信号:
CL028866欢迎投稿
弘扬家族文化,分享点赞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