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爆发后,全民族抗战就此开始,国共两党就红军改编一事迅速达成协议。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8月25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
中共提出红军改编方案为四个军、十二个师
1936年底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推动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团结抗日,起到了重大的历史作用。1937年2月中旬,中共中央派代表周恩来、博古、叶剑英同国民党代表顾祝同、张冲等在西安谈判。周恩来等首先提出了的中共关于举国联合抗日的五项要求和四点保证。
西安事变时(右起)周恩来、叶剑英、博古合影
谈判中,双方首次对红军改编问题进行了接触。中共代表提出:红军组成一路军,设总指挥部,配正副总司令,朱德为总司令,彭德怀为副总司令,下辖军师旅团。具体计划编四个军、十二个师、三十六个旅。四个军的军长是林彪、贺龙、刘伯承、徐向前。林、贺、刘、徐都是赫赫有名的红军战将,林彪曾任红一军团军团长,贺龙为红二方面军总指挥,刘伯承为红军总参谋长,徐向前为红四方面军总指挥。
国民党代表、西安行营主任顾祝同说,蒋委员长根据抗战需要,再三考虑决定,红军只能编两个师八个团,师上面不设军,更不设总指挥部,八个团共编一万五千人。由两个师直属军委会领导或归西安行营领导。军官配备,除师长由延安委派,副师长以下至副排长军官,统统由南京配备。由于双方的数额相差太远,根本无法谈拢,双方都表示回去商量商量再说。
中共让步为四个师、十二个旅,压缩了三分之二
第二天,周恩来答复说:“昨天,顾主任提出的两个师八个团编制数太少,而且军官的配备也不合情理。我们已向延安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领导作了汇报,为顾全大局,我方同意作出适当让步,由原来的四个军十二个师改为四个师十二个旅二十四个团,共计七万人。四个师的师长仍是林彪、贺龙、刘伯承、徐向前。师上面设总指挥部,军官人选由延安选派。”
在陕北的红军将领合影
但国民党方面仍然坚持只给两个师的编制,也不同意设总指挥部。双方僵持不下,谈判一时陷入僵局。
经过中共方面的一再让步,1937年3月8日,谈判终于达成一致意见:红军编三个师,史称“三八协议”。并决定由周恩来把近一个月的谈判情况与结果写成总结性条文,报送蒋介石审批。共五条,其中第三条内容为:
“红军改为国民革命军,取消红军名义,服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及蒋介石统一指挥。其编制人员给养及补充,按国军同等待遇。红军中最精壮者改编为三个国防师,计六个旅十二个团及其直属工、炮、通信、辎重等四万五千人。在三个国防师上设总指挥部。各级人员由自己推选,报南京批准,政训工作人员可由中央派人联络。”
蒋介石节外生枝出尔反尔
“三八协议”草签之后,蒋介石又节外生枝,仍坚持只给红军两个师的编制,而且师上面不设总指挥部,两个师的军官全部由南京方面重新安排。红军改编的事再次搁浅。
红军准备自行改编为四个师
红军改编是大势所趋,板上钉钉的事,而且宜早不宜迟。在多次遭到国民党方面无理刁难之后,中共中央书记处于1937年6月25日给彭德怀、任弼时、叶剑英的电报中说:“如蒋同意设立总的指挥部,红军即待其名义发表后改编,否则即于‘八一’自行宣布改编,采用国民革命军暂编军师名义,编三个正规师,共45000人。每师以编至14000人上下为标准。每师仍两旅两团,每团等于过去红军的师,约2700人。其他编师的直属队,总部编3000人,另外地方部队编一万人,保卫队在内。”
红军准备自编4个师参加抗战,你同意也罢,不同意也罢,反正红军改编不能再等了。但是不久,形势发生了骤变。
8月13日“八一三事变”爆发,日军进攻上海威胁南京,国共两党就红军改编一事迅速达成协议。8月中旬,何应钦在国民党高级将领军事会议上就红军部队改编问题,正式宣布“用现在115D、120D、129D番号(D表示师),一切旗帜、符号、服装均改换,主官亦改名换姓。”
八路军120师臂章
蒋介石只给了八路军3个丙种师编制
1937年8月22日,中共洛川会议召开的当天,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委任了正副总指挥,下辖3个师,每师辖两个旅,每旅辖两个团。每师定员为15000人。
国民党只给红军三个师的编制,而且是最小的丙种师,千方百计地限制红军数量,可谓煞费苦心。
聂荣臻任一一五师副师长的委任状
这3个师的番号为一一五师、一二〇师、一二九师,原来都是东北军的。一一五师属六十七军,一二〇师属五十七军,一二九师属五十三军。1937年春蒋介石为削弱东北军,对东北军进行“整理”,将17个步兵师整编为10个,这3个师都被找借口裁掉,番号撤销。
一一五师:1937年8月15500人,1945年8月53万余人(晋察冀军区32万人,山东军区21万人);
一二〇师:1937年8月14000余人,1945年8月85000余人;
一二九师:1937年8月13000余人,1945年8月近30万人。
(作者:军史专家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