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

纪念川陕革命根据地创建90周年|【红色悦读】第37期 从苦孩子到红军诗人——张云晓

编者按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艰苦卓绝;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一种信仰,感动古今,支撑发展;每一段故事背后,都蕴藏着无声的力量。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今年是90,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特推出《红色悦读》专栏,为您讲述英雄的故事,它们如同夜晚繁星,带您穿越历史长河,感知英雄人物“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仰,感恩他们“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报国情怀。

讲述红色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

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

打造《红色悦读》专栏

欢迎大家关注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

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红色故事

讲述者:巨学良唱歌镇石林小学教师

绿

从苦孩子到红军诗人——张云晓
1933年初,红军一个连队驻扎赤北县朱元乡,大力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活动,得到老百姓的衷心爱戴和热烈拥护,不少人都积极参加红军。
踊跃参军的热潮也感染了苦孩子张云晓。那一年,张云晓虽然年仅11岁,但已经当了5年乞丐,可谓是尝遍了人间百般苦。红军来了,施行了弱有所扶的政策,张云晓终于结束了当乞丐的日子,他从心底里感激红军,想当红军的愿望十分强烈。

一天,张云晓来到红军驻地,要求参加红军。征兵负责人见他不仅年龄小,而且身材瘦小,还没有一杆枪高,坚决不收,他就在那里不停地缠着征兵负责人,央求着收下他。征兵负责人被缠得没法,就找到连长。连长也不肯接收他,让他回家砍柴放牛,或先参加儿童团,过两年后再参加红军,可他犟着就要参加红军,每天就在连部附近,一见着连长就不断恳求。

一天,连队接到上级命令,要向通江城转移。张云晓见到连队开拔,也跟着连队急行军。那时还春寒料峭,打着赤脚的他不管部队走得多快,道路多么崎岖、多么险峻难行,都始终咬牙坚持跟着部队。部队晚上宿营时,他担心部队突然拔营而不敢闭眼睡觉。红军老炊事班长见他人小决心大,便把他留在了炊事班,还给了他一碗糙米饭和一碗青菜汤。

第二天清晨,部队继续急行军。行军途中,张云晓紧跟着炊事班,一边走,一边讲起自己的悲惨身世:1922年,张云晓出生于大山里一个贫苦农民家,还不满一岁时,家里断了炊,父亲在一个冬夜打着火把去借粮,从山前走到山后,归途中风把灯吹灭,掉进河里被淹死,留下他和母亲、年幼的哥哥、姐姐相依为命,家中仅剩的一点薄田无奈中也被当卖;后来,哥哥离家外出挣钱,不料一走便杳无音讯;万般无奈之下,12岁的姐姐去做了童养媳,受尽婆家打骂;他6岁时就终日打着赤脚跟着母亲四处乞讨,7岁时,母亲饿死在了领他去讨饭的路上;后来,只剩自己孤伶伶的一个人到处乞讨,前村转,后村走,低三下四求,东家讨来一口残粥,西家乞来一口冷饭。

炊事班长和战士们听了他的哭诉,都哭得稀里哗啦的。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大家都是穷苦人出身,受尽了欺凌压迫,不停地安慰张云晓,有战士还脱下自己的鞋子和衣服给他穿上。

到了第三天,他依然跟在红军队伍后面前进,一点儿也没落下。炊事班长找到连长说,这个小家伙行,光着脚跟了3天3夜,一步没掉队,收下他吧!连长也被感动了,就这样,11岁的苦孩子张云晓就成了一名红军战士。

由于年龄小,又因为伶牙俐齿,讲故事时感染力极强,连队里安排他从事宣传表演鼓动工作。干宣传表演鼓动工作没文化可不行,认字、学文化,成了当了红军的张云晓内心迫切的愿望。一有时间,他就认真学习,就连行军途中也不放松,他把生字写在一个小木牌上,插在前面的战友背包上,一边行军,一边看着背包上的字默读,用手比划;一停下来,他就地用树枝在地上默写生字,或阅读随身携带的书。就这样,干起宣传鼓动工作也越来越得心应手,成长为优秀的红军宣传干部,进而开始写诗、写歌。在充满真诚与友爱的队伍里,在血与火的革命历程中,在无数次硝烟战火中,他以一首首诗歌深情赞美共产党和红军将士。

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出版了《一个红军战士的诗》等7部红军题材诗集,最后成长为沈阳军区文化部部长,他用几十年不平凡的人生,演绎了从一个大字不识的乞丐娃成长为一位红军诗人的辉煌传奇。

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

《红色悦读》专栏

邀您一起讲故事

地址: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壁州街道文庙街29号

联系方式:0827——7330307

邮箱:540469066@qq.com

把红色资源利用好!

把红色传统发扬好!

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end

:肖 超

责 编:

审 核:闫 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