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娄山关战斗主战场之一的点金山和大尖山之间的一个山垭口,有一个地方志书和相关地名录上均无记载的名字——红军坟垭口。该地名虽在相关记载中都没有出现,却在老百姓口中传颂了几十年,一代又一代成为娄山关南北两地群众心中的丰碑。
红军坟垭口位于娄山关南坡脚通往桐梓方向的一条小道旁,因密林中有六座红军坟而得名。三座在点金山南面的密林中,两座在红军坟在垭口南面转山的北坡脚下,这五座坟中每座坟中都掩埋着多具红军遗体,是梁昌元(梁丙章)和附近村民在娄山关战斗后偷偷掩埋的,由于附近没有人烟,当时是草草掩埋,即由树枝和泥土覆盖成小土丘。当时,梁昌元是居住在点金山腰间的唯一住户,曾给红军带过路。20世纪60年代,西北工业大学、北京政法学院等学校的红卫兵来这里祭拜红军墓,当时红卫兵们在这里哭成一片,并每人抱来一块石头重垒了红军坟。后来解放军拉练也来此祭拜。
另一座位于垭口偏东约200米左右的点金山东坡面。这座垒得更大一些的红军墓,也有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1935年2月的一天,农民钟吉元为一支红军部队带路行至垭口,突然前方射来的密集子弹在耳边呼啸而过,从未经历过这种场面的钟吉元一楞神之际,一位红军突然将他扑倒,当他爬起来才发现,把他扑倒在地的红军已中弹牺牲了,没有留下一句话,也没有留下名字。
钟吉元把红军队伍带到目的地后,返回垭口,把为救他而牺牲的红军背上垭口较偏高的点金山东坡,简单安葬。后来为了常伴自己的救命恩人,钟吉元举家迁入点金山东面坡脚下的大山之中,靠开荒种地、打猎过着较为原始的生活。
钟吉元老人和全家在大山深处生活了几十年。老人过世后儿子钟庆武按老人遗愿也将老人安葬在了大山中,永远与恩人相伴。
钟庆武从小就在荒无人烟的大山中与父亲一起种包谷、套山羊、打野猪,按父亲要求“常去红军坟祭拜,替红军恩人垒坟”,从未间断。
后来钟庆武兄弟搬出了大山,就在邻近的红花园落户,便于为父亲及红军扫墓。
梁昌元的孙子梁正彬、梁正勇,钟吉元已70岁的儿子钟庆武,2019年带领考察者去红军坟垭口时,平淡、朴实的讲述,让大家十分感慨。红军烈士为了理想和信仰血洒大娄山,红军坟垭口就是他们树在老百姓心中永远的丰碑。
作者申翔:遵义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原主任,遵义市关工委副主任、遵义市党史学会副会长(副教授)。著有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等相关著述10余部,共300余万字。
来源:遵义市政协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