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姓“钟”,就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钟氏网”,再点击“关注”,再点击:置顶公众号这样您就可以继续收到文章了。弘扬钟氏文化,传播钟氏正能量,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江西省兴国县高兴镇高多村,位于这个千年古村落中央的钟氏宗祠“敦本堂”,历经数百年风雨,斑驳的青砖黛瓦、宽敞恢宏的厅堂、巨大木梁架木结构,依然彰显着千年巨族的文化底蕴和宗族实力。站在这座气势恢宏的古祠堂前,仿佛听到了85年前初秋时节,大祠堂内滴滴电报声、人声鼎沸声和远处激烈枪炮声。
我们来到“敦本堂”——1934年9月高兴圩“新田夜战”红三十四师的指挥所旧址参观,缅怀英烈。
▲当年红三十四师指挥部就设在这里面
高多村地处高兴镇东部,占地总面积4.5平方公里,324户,总人口1710人,建村900余年,现保存完好的寺庙和宗祠有8处,已列入市、县文物保护的场所就有敦本祠、节孝坊和對嵩崖摩崖石刻三处。
▲ 敦本堂大门
兴国县党史办副主任丁志操介绍,当年9月,包括红三十四师的红五军团和红三军团、红一军团在高兴圩一带阻击进攻中央苏区的国民党军,在浴血鏖战两个月后,留下红五军团接防继续坚守整个防线,红三十四师和五军团是中央红军最后撤出兴国的部队,在长征前夕到湘江战役,自始至终是当之无愧的“后卫师”。
▲高大宽敞的祠堂内景
1934年8月,六路围攻中央苏区的国民党军北线进攻部队3个师攻陷兴国县北大门老营盘,紧逼高兴圩,兴国安全形势急转直下。中革军委迅速调派董振堂红五军团驰援守卫兴国的红一、三军团。五军团下辖的13师、34师9月5日到达阵地,当即决定以13师(师长陈伯钧)接替红三军团第6师守卫兰田圩、狮子岭、竹篙山一线,以34师(师长陈树湘)接替地方武装,守卫狮子岭西北高地及竹子坑、鸭子形、新田冈一线,并扎营高多村敦本祠。
▲美丽的高多村,远处就是当年红军战场
在半个多月的拉锯战之后,9月22日夜,皓月当空,红军在高兴圩前线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夜袭。明月下的新田冈、黄竹山变得一片弹焰闭月、土石横飞。中路红军突击队向敌人发起一次次冲锋,都被敌人压制下来。英勇的红军战士不怕牺牲,阵地前倒下一批,紧接着又冲上一批。
这场史称“新田夜袭”的惨烈夜战,当时的《红色中华》有着这样的描述:“猛烈的枪声,夹杂着哗啦啦急促的脚步声,红军战士快步通过了田埂,迅速涉过了河滩,向着敌人的‘乌龟壳’ 猛扑过去。”“来了,来了。惊恐、慌乱的敌人,叫喊着,催促着。短兵相接,敌人凭借着碉堡和坚固的工事,负隅顽抗。霎时间,机枪声、步枪声、呐喊声夹杂着猛烈的手雷弹爆炸声,震天动地。”
由于敌13师万耀煌部占领新田村后,成建制地集中了兵力和火力,又有坚固的碉堡和工事作掩护,我军受到地形的限制,无法展开兵力进行有效进攻。一夜恶战下来,敌我双方伤亡数百人。河床之中,鲜血成流,河水之畔,横尸遍野。
这场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中一场耗时一个多月的“兴国保卫战”,高兴以北的狮子岭和新田一线变成了焦土之地,历史上有名的“新田夜战”也成为第五次“反围剿”左倾冒险主义完全失败的一个缩影。
▲高多村敦本堂航拍
新田夜战是红军大转移前夕的一次艰苦战斗,为阻滞国民党围剿大军南下瑞金,主力红军集结于都赢得了时间,战斗坚持到了最后一刻。红一军团在狮子岭和新田一线坚守到9月30日,于10月6日交防给红五军团。10月中旬,红五军团在兴国县城北面的文溪、石富、塘石一线阻击国民党的攻击,这是中央主力红军部队长征前夕在苏区的最后一场战斗,整整持续了3天。14日凌晨,红五军团奉命撤到洪门休整,17日,红五军团将兴国城南防务移交给江西红军独立3团,全军团12000多人当晚撤出战斗,边行军边补充新兵和物资。19日,部队到达于都,开始了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