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

【齐鲁壹点“故乡山川”征文点评综述】焦红军 || 故乡,何以让我泪水成行?

故乡,何以让我泪水成行

——齐鲁壹点“故乡山川”征文点评综述

文/焦红军

  “故乡山川”是给予我们生命、见证我们人生辉煌的出发地,是让我们回望过去、舔舐伤口的疗伤之所。这些在我们生命旅程中发生的人和事,以及为我们生命所走过和被确证的,理当以散文的形式作以记录。
  本届“故乡山川”的征文活动,仅仅一个月便收到上百篇令人目不暇接的征文来稿,这些来自五行八作、融入血脉的经历和牵挂,诉诸笔端的人生记忆,如出山飞溅的清泉,不经意间便会触动心灵深处的柔软,让人心生“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之感;又如怒涛排天的巨浪,霎时间冲开情感的堤岸,再回首,“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相看两不厌,唯有故山川。“故乡山川”征文的作者们以自己的真情和妙笔,描绘出自己的故乡山川最美、最动人的容颜,写出了本次征文活动的广度、温度、深度、辨识度。
  广度——故乡在时空深处站立。此次征文的优秀作品不再局限于现实描写,而是笔力纵横,连缀起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人轶事,将故乡置于时空的大坐标中审视回望,使故乡更具历史文化内涵。例如李虹昌的《我的家乡在葵丘》,撷取家乡的历史文化特色,从古葵丘会盟写到李朝华村的今天,诉说着历史和现实的来路。东夷昊的《黄墩的风景》,以磅礴的笔力描写了黄墩的自然风光和历史图景,使黄墩的风景有了多种景深。严春芳《英雄杨子荣的故乡之谜》以对英雄故乡的追寻为线索,再现了剿匪英雄杨子荣传奇的人生,故乡山川因此洇染了红色的印迹,而英雄的形象亦如山川巍峨浩荡。王茂忠的《我和谷牧的母亲一个村》以我和谷牧母亲共同居住过的镆铘岛为文章出发点,穿插各种交流、追忆、对话、历史典故,以散点透视的方法,再现了谷牧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张兆新的《故山月照人》将耳闻目睹和自身经历的灵异故事融入其间,为作品平添了神秘浪漫的气氛。滕建泽的《乡土刘家湾》,多角度、多侧面描写家乡的前世今生,现实的描写和历史的还原有机融合,浓墨重彩书写了家乡的风貌。董咏梅的《悠悠沭水情》采用时空两条线索,后半部分巧妙转换视角,在异乡看故乡,拓展了艺术表现的空间。抚今追昔,当游子的眼眸凝望故乡山河,回想悠悠历史,流淌在骨子里的文化血脉,蜿蜒在历史中的乡土情怀,怎不让人心潮起伏,热泪盈眶!
  温度——故乡情感的真实表达。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的乡愁更加复杂难言,故乡与远方始终是一个悖论,人生的成长与走出,漂泊与回归,现代主体对旧日时空的隔膜与内在矛盾,对农耕文明的遥望、珍惜和重新审视,使乡愁成为我们在这个时代确认自我、审视自我的一个重要方式。王金龙的《家乡美食:糟鱼》深情回忆家乡的美食糟鱼,牵出相关的记忆,母爱的无私呵护,姐弟间的骨肉亲情,催人泪下。同是“山川故乡”的表达,徐荔的《与莫言同乡》,以平视的视角、切身的感受、温情的画面,展示了一个客居故乡的“异乡人”眼中的故乡风景和世界。此文绝不是去抖露沾名人光的文字,而是着力展示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思考,故乡山川的所有美好,在作者淡淡忧伤的回忆中落笔成暖。徐承斌的《我爱老家的瓦崀山》除了写瓦崀山的景色,还写了父子之间矛盾化解的过程。“多年父子成兄弟”,父子深情随着春天的升温而日渐缓和,最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重归于好:“爹去世以后,我将父亲安放在瓦崀山上的风水宝地中,在这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侯凌肖的《土屋岁月》有着时光的味道,摇摇欲坠的土屋岁月,是隐忍坚强的母亲撑起了一片爱的晴空,留下永远温馨的回忆。《豆角烂面汤》以常见的吃食,牵出万千情丝和故事。散文是灵动的、有温度的文体,它的温度令读者的内心柔软,眼眶潮湿,甘心为它洒下一掬清泪。
  深度——从情到理的升华。陈希瑞的《一棵迎风而立的苞米》,以一棵迎风而立的苞米来解读生存状态,突破人生困境,彰显卑微生命的顽强与尊严。王太山的《再见,故乡的村庄》,以朴素的文笔,写出了自己寻故乡而不遇的心路历程,反映了时代变迁对个体的心理冲击及理性思考。姜普明的《烙煎饼》,以一张薄薄的煎饼,串起家乡的风土人情。如今沂蒙煎饼成了地方品牌,成功的背后,是沂蒙人民一脉相承的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这种精神是立身成事之本。孙维清的《风吹》通过对“风吹叶落”的精湛细描,引领我们去反观生命本身,寓言式的叙写,给予了我们更多深沉的思考。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高方的《老酒馆,不说再见》,作者以“可乐加冰”的叙述方式,让我们既不会沉湎于眼前的杯中物,同时也会让生活在都市一角的普通人产生某些对过去和未来生活方式的怀想,跳出了大家都颇为熟悉的生活圈子,拓展了文学的视野和认知空间,读之耳目一新。
  辨识度——独特的“这一个”引发共鸣。“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故乡风采迥异的山川景色,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精彩纷呈的文化传承,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魅力,牵动读者的心绪,激起心中的波澜。例如刘军《又是一年杏儿黄》以“杏”写人,从中以窥故乡的风貌,刘芳军的《记忆里的垛圈渡口》,以“垛圈渡口”为圆心,记录了家乡渡口的沧海桑田 。同是“故乡山川”的表达,刘贵香的《求学三部曲》别具只眼,书写自己的三段求学经历,展现自己在故乡山川的怀抱成长成熟的历程。孙秉伟的《在海的那一边》以海峡两岸的亲情为切入点,将故乡的概念拓展深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引发读者的共鸣。单伟的《倾听核桃从树上落下》以驻村干部的视角,以小小的核桃为媒介,写核桃的生长、收获及所蕴含的民族情谊。崔洪国《平原深处升起袅袅的炊烟——兼论鲁北风情的跨地域表达》,作者目光既深情凝视着鲁北平原,又眺望延伸着鲁北风情的远方。曲永辉的《收藏岁月的东厢房》,以小小的东厢房的老物件,展现故乡山川的时代变迁,作品自出胸臆,具有“操千曲而后晓声”之感。这些作品,视角独特,个性鲜明,一个个别具特色的故乡地已然伫立在文字的深处,触动读者的心弦。
  作为齐鲁新闻传媒的领航旗舰,齐鲁壹点是一个极具创新理念、探索精神、服务引领的优质融媒体平台。与前联网时代相比,齐鲁壹点号开展的“故乡山川”征文活动,无论是速度、服务、品牌、口碑,相对于传统媒体时代遥遥领先。过去,一个普通作者的投稿,从投到邮箱里的那一刻起,没有三五个月的时间,不能见诸纸面上。而今,写出即可以迅速发表出来,一个写作者同时也可以作为读者与专家、评论进行互动交流,提高了文章的落地效果,让作品更好地抵达到作者和文学爱好者的受众群体。

作者简介:

焦红军,作家,评论家兼出版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山东省散文学会副会长,黄海数字出版社特约编审,《当代散文》副主编、《胶东散文年选》主编。主要作品:长篇历史人物传记《马钰传》、长篇散文《冰心与烟台》、散文集《结庐在人境》、报告文学集《中年的船,没有港湾》、文学评论集《写作其实并不难》和《胶东地域散文写作论稿》。作品被《散文选刊》《新世纪文学选刊》《海外文摘》《人民日报》《联合日报》《齐鲁晚报》《齐鲁周刊》等转载和连载。曾获《人民日报》征文奖、刘勰散文奖、齐鲁散文奖、吴伯箫散文奖首届理论奖、山东省文化艺术优秀成果奖、烟台市第十二届文艺创作奖、烟台市第十四届文艺创作奖、烟台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项。主编并策划出版《2017中国网络作品选》《胶东散文年选》《胶东散文十二家》《胶东优美散文》《黄海散文双年选》《黄海散文精选二十家》《黄海散文百家作品选》《半岛散文家文丛》系列等各种文集、散文专著四十多部。

黄海散文双年刊第2713 篇文章

【黄海散文双年刊】

顾问:毕淑敏、邓刚、丁建元、韩品玉、王海峰、许晨、王安、刘尚伟、刘长胜

总编:焦红军

副总编崔建华、刘玉涛

执行主编:王雪娟、彭丽洁、梁绩科

稿邮箱:huanghaisanwen@163.com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