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是中国人心中最崇高、吉利的颜色,当面临恐惧时若是能看到一抹红色,那么就会得到强大的精神动力支撑,让人勇气倍增。
在军阀混战的年代,中国人民长期生活在黑色之中,放眼望去整个中国大地都是死气沉沉的景象,人们渴望能有英雄人物带领他们破除困境。1921年,党的成立为中国人民送来了希望,马克思主义为人们实现革命提供了全新的选择、途径。
经过党的领导人的商讨后,红色的旗帜便成为了革命军队的象征,红军便成为了他们的名字、称呼。红军所到之处都帮助人民打倒了地主豪强,真心实意地在为人民办好事,而这一切与红军将领们的出色领导也有着关联。
有一位红军高级将领有着不俗的威望,就连开国将领许世友、韩先楚等人见了他都不得不尊敬,他便是开国大将王树声。
01
王树声来自湖北省麻城的普通人家,他自幼就喜欢替人打抱不平,见到欺凌弱小的事情会毫不犹豫地帮助弱小,被人们称作“英雄少年”。王树声还格外喜欢读书学习,是当地为数不多考入麻城高等小学的孩子,经常在学校中考得优异的成绩。
进入高小后,堂兄带领他学习进步书籍,其中的革命知识让王树声大开眼界,从此便迷上了革命知识和思想,在堂兄的推荐下加入了学校里的马列主义研究会,有时还会发动身边的同学参加反帝爱国运动。
毕业后由于家境窘迫,王树声便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想法,回到家乡的小学任教,很快便被提拔成为了校长。
王树声将自己对革命知识的感悟、经验教给学生们,努力培养他们革命意识、爱国情怀,为日后麻城培养出更多的革命人才。
后来我党在湖北麻城、黄安等地发展党员干部,有才识、有抱负的王树声受到了高度关注,他也对革命事业充满了向往,当即决定加入党,担起领导本地农民运动的责任。在王树声的组织下,当地农民运动如火如荼,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02
1927年,王树声听闻湖北麻城附近有一群地主豪强勾结土匪,对老百姓和革命组织造成了严重威胁。王树声立马带着农民武装队伍前去剿匪,双方激战了三天三夜,最终以王树声率领的农民武装队伍胜利为告终,彻底粉碎了麻城地主豪强的阴谋诡计。
黄麻起义后,王树声接受整编成为了工农红军第七军的将领,帮助党稳定鄂豫皖地区的根据地,参加了数次反“围剿”作战,利用“围点打援”等战术一次次击退国民党的攻势,立下了重大功劳。
1932年,红四军在张国焘的错误指挥下向西挺进,一路上遭遇了军阀的猛烈攻击,还是王树声身先士卒带领一支部队牵制住敌人,为大部队撤离争取到了时机。长征期间,王树声为了保护红军会师,率领部队来到川康边地区与敌人激战。
通过出色的领导指挥战胜了沿途数万人的敌军,一共歼敌13万余人,再一次为党创下了重大功绩。长征结束后,王树声马不停蹄地赶往西北,担任西路军副总指挥兼第九军军长,参与了河西走廊的残酷战斗。
03
可惜西路军的战斗并没有像众人预料那样成功,王树声的部队血战过后仅剩下了他一人苦苦支撑,但他面对敌人的围堵誓死不从,穿越大漠寻找党组织,靠着一双脚硬是找到了党所在地,这样的精神令人震撼不已。
解放战争期间,王树声曾带领部队与刘邓大军配合,进入大别山清剿国民党根据地,建立起了更加稳固的大别山根据地。1949年,他来到湖北担任统帅,亲自指挥军民清剿国民党、土匪残余势力,俘虏了许多国民党将领。
建国后,各将领对55年授衔充满了猜测,有人认为许世友等将领一定能获得大将的军衔。可等结果公布后,王树声的名字赫然在列,许世友等将领看后也只能心服口服,毕竟王树声在红四军时就是实力出众的“虎将”。
更何况一众开国将领都曾经在他手下带兵打仗呢。不过王树声也没有因为获得大将而自傲,他是一位公私分明、认真严谨的领导人,从来不会用自己的职权谋取私利。
结语
王树声身为大将,对待党下达的命令都是绝对服从、认真完成,他也被党视作极为可靠的领导人,为新中国的发展保驾护航二十余年。可惜在1974年王树声不幸离世,享年6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