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

(连载)86年前的今天《西安事变》爆发,读透历史,你会发现,蒋介石的思想转变,是红军用铁拳打出来的,该事变对蒋而言:借坡下驴而已

378年前的1644年,对了,就是那一年,天有三日:

1、明朝未代皇帝崇祯。

2、李自成定都西安,国号大顺,年号“永昌”。

3、顺治,自盛京(沈阳)迁都北京,在南郊祭天,再次称帝,宣布:“兹定鼎燕京,以绥中国”。

天有三日,这不笑话吗?什么结果呢?

崇祯吊死在歪脖树上;李自成被农夫用锄头铲死,

这之后,顺治挟鞑子响马之威,统驭了产生过“唐宋八大家”的中土整整267年。

从武昌首义的1911年始,至小日本入主东北的1931年,中国大地上,呈现出的是四种力量角逐的态势:

1、基督教徒孙中山建立的中华民国

2、李大钊等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

3、蒋介石政府的孔孟之道。

4、小日本的明治维新。

对比上述,蒋介石是输定了,也就是时下的流行语——输在起跑线上了。

那就先说说蒋介石吧,若说蔣中正,必说“攘外必先安内”,外敌入侵,生灵涂炭,连整个中国都命悬一线之际,蒋某人却醉心于手足相残的内战,能不臭名昭著吗!什么民族大义啊,于他而言,就是狗屁!那有自己的大位重要啊!那么他的这一套把戏是跟谁学的呢?恐怕大家己经猜到了,那就是说,渊薮还是孔孟之道。

一、师承亡宋

其实,“攘外必先安内”之说词,乃蒋氏之盗版,原创是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称的宋朝宰相赵普。

当年,宋太宗“斧影烛光”后,夺家兄太祖赵匡胤之位的阴谋得逞,并且是大获成功,然而,赵光义对大宋内外的处境却有着深深的忧虑。他认为大宋内部矛盾重重,边疆群胡皆有问鼎中原之野心,而大宋却兵微将寡,大位即己臀下,如今也就只好硬着头皮去面对了。然而,在究竟先是“对外”还是先“对内”的问题上,宋太宗拿捏不准,难以定夺。

鉴于此,宰相赵普向宋太宗递交了一份奏折,里面有这样一段话:“中国既安,群夷自服。是故夫欲攘外者,必先安内”。

大概意思是说呀:现在中原地区已经平定,周围少数民族政权也都臣服了,当务之急不是怎么想办法对付他们,而是怎样解决内部的问题。

当然,赵普的这份奏折,与家兄太祖赵匡胤临终前的指点,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太祖临终前,曾亲口叮咛:

“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为之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为可惧。”

所以,宋太宗赵光义深以为然。

于是,终大宋一朝,外战必败,然后,奉苟且偷安为国策,称周遭群胡为父兄,用民脂民膏事敌,为防他人也陈桥驿黄袍加身之兵变,使赵氏血统半途而废,竟一味的崇文抑武,将大宋的兵财物力全用在“安内”上,意想不到的收获就是诞生了一部伟大的不朽之作——《水浒传》。当然,其中的血腥味,也坐实了大宋“安内”的狠毒性质。

这是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第一个师傅。

二、师承曾李。

当年,英法联军逼近北京,咸丰帝给曾国藩下旨:

要他派麾下悍将鲍超,率三千人日夜兼程,克日赴京,交胜保调遣。(胜保。字克斋,满洲正白旗,道光二十年举人)。显然是个文人,就算弃笔从戎吧!

也就是说,咸丰帝要曾国藩速派猛将鲍超率三千士兵火速赶往京师勤王,并归盛宝统一节制,保卫京师。

而此时的曾国藩却沉吟不己,陷入了两难!第一、君命不可违,咸丰皇帝已下诏,曾国藩不能抗命,抗命是要杀头的,而且作为人臣可能还要留下千古骂名。他是一点也没想借此机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啊!甘受满人驱使。

第二、此时,正值围攻安庆之紧要关头,安庆是什么地方,是洪秀全太平天国的首都——南京的门户,只要拿下安庆,那么南京就孤立无援了,太平天国之覆灭,也就指日可待了,如果此时北上勤王,安庆之围必解,功亏一篑后,全盘皆输。

所以,曾国藩左右为难,于是,他召集身边幕僚一并商议,在大部分人主张勤王的情况下。李鸿章却说了一个字——“拖”。他认为勤王并没有什么意义,而且英法联军远道而来,不过要的是通商与赔款,多刮些民脂民膏就是了,并不危及江山社稷。而太平军关乎天下安危,亡于太平军,君臣死无葬身之地!亡于英法,君臣还有亡国奴可当,仍不失荣华富贵,所以,以按兵不动为宜,满清君臣一体啊!所谓的宁予外邦,不予家奴的理论根据,就出于此。此见解也正中曾国藩下怀,心有灵犀,一丘之貉啊!于是,俩人玩起了官场游戏,即刻向朝廷复函说鲍超能力不足,请朝廷将他与胡林翼之间的能力权衡一下,之后再决定由谁带兵进京。俩人己算准,此函一来去10天有余,英法联军,早已破城,用不着派兵的同时,也免去抗旨不遵之祸,结果还真是神算,奏折还没到北京,英法联军真就把北京城给破了,清廷立马与其议和,并对其开放新商埠和赔款。一个月后曾国藩才接到圣旨,不必北上了,朝廷也没治曾国藩的抗旨不遵之罪——被曾国藩与李鸿章算计了。妙啊!

当然了,对于圆明园的被焚,大清累年的心血,毁于一旦,君臣皆不萦怀。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不伤上面这个人的一根汗毛,本身的叶赫那拉氏与爱新觉罗氏就血海深仇,大清完就完吧!况且,中土对大清而言,本身就属意外的收获,丢就丢吧,那是一点也不疼呀!

1931年9月18日,面对日本关东军悍然炮轰东北军的北大营,仅仨个月,东北就全境沦陷的国难,中国共产党人强烈主张停止内战,枪口一致对外,而此时的蒋某人却醉心于内战,认为中国工农红军之患高于日本人,亡于共产党,死无葬身之地,亡于日本人,还有亡国奴可当——傀儡政府不也是政府吗!显然,蒋某人师承了亡宋与曾李之衣钵,并深得其髓,正值国难当头之际——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他却正式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之方针,并将其奉为“国策”,也因此,使国民党蒙受了无法洗刷的耻辱,当然,这也为日后的“西安事变”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