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色印记 赓续红色血脉
红军东征
打了胜仗,唤起了民众,筹备了财物,扩大了红军
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红军的军事部署和作战行动,应确定放在“打通抗日路线”与“巩固、扩大现有苏区”这个基点上。具体步骤是:把红军行动与苏区发展的主要方向,放在东边的山西和北边的绥远等省,提出了“抗日反蒋、渡河东征”的口号。
瓦窑堡会议
1936年1月15日,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签发了“关于红军东进抗日及讨伐卖国贼阎锡山的命令”,命令“主力红军即刻出发,打到山西去”。遵照上述命令,各路东征部队迅速隐蔽地集结到黄河岸边,进行渡河准备。
1936年2月20日,长征到达陕北的红军各部组成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发起东征战役,很快突破阎锡山晋绥军精心布置的黄河防线,顺利进入山西境内。红军突破黄河天险后,即分兵数路,长驱东进:一路进占义牒,围攻石楼;一路攻克留誉,进逼中阳;一路沿河北上,进袭柳林。连续取得了关上、蓬门、兑九峪战斗的胜利。
为避免大规模内战的爆发,争取和团结一切抗日爱国力量,扩大统一战线,积蓄抗日力量,中共中央先后派遣周恩来、李克农前往洛川和延安,与东北军爱国将领张学良秘密会谈,达成了东北军、西北军与红军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协议。同时又利用蒋、阎矛盾,通过多种渠道,对阎锡山作了大量统战工作。
在此情势下,中共中央于4月13日至15日在永和县赵家沟召开军事会议,作出了“逼蒋抗日、回师西渡”的战略决策。遵照赵家沟会议的决议,红1军团和红15军团从4月下旬逐步转移到黄河岸边。5月1日至5月5日,红军主力和总部人员先后从延水关、永和关、清水关、铁罗关一带渡过黄河,返回陕北。5月5日,毛泽东率红军总部回到陕西杨家圪台,签发了《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5月21日,毛泽东、周恩来率领红军总部回到瓦窑堡,历时117天的渡河东征胜利结束。
从2月20日到5月5日,红军在山西境内转战75天,共击溃进军30多个团的围追堵截,歼敌1.3万多人,转战山西50多个县,扩充红军8000多人,筹款筹物50万银元,组织地方游击队30多只,建立了县、乡、村苏维埃政权,发展了党的地方组织,在山西播下了抗日的革命火种。
红军东征途中,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深化创建山西抗日根据地的战略构想,指导地方党组织开展武装斗争,配合红军主力战略行动。在1936年2月,毛泽东挥毫写就了那首雄视千古,气壮山河的著名诗篇《沁园春·雪》。
红军东征是长征的继续和延伸,更是全面抗日战争的前奏曲、序幕。对于红军东征的意义,毛泽东同志曾作了高度的概括和评价:“打了胜仗,唤起了民众,筹备了财物,扩大了红军。”
为了记载、铭记和纪念这段光辉历史,山西省共有三处建有红军东征纪念馆:即建在石楼县的红军东征纪念馆,另两座分别建在柳林县和永和县。
红军东征石楼纪念馆位于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东征大街,是经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宣部批准,由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馆名和碑名,1996年落成并对外开放的一所反映中国工农红军东征抗日历程的专题纪念馆,主题展览集中、全面、详实地展示了党中央、毛泽东于1936年2月至5月率领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在三晋大地东征抗日的丰功伟绩。
理想如星辰,红星照我去战斗;信念如长风,直挂云帆济沧海。东征战役中大小战斗上百次,部分指战员在战斗中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连姓名都没有留下来,成为东征中的无名英雄。他们不为名利、敢于担当、勇于牺牲的精神,是对红军长征精神的延续与发扬,是对中华民族“威武不屈”品格的继承与光大。
东征推动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进程,洒下了抗日火种,烈士精神成为激励红军指战员不断前进的动力,为抗战初期中共和毛泽东把山西作为坚持敌后抗战支点奠定了政治、思想和组织基础。
编辑|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