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红军第25军军长程子华率领三千多名红军战士在长征的途中,由于在豫西卢氏县一带被敌军设下的埋伏,差点导致全军覆没。而在此时,一位默默无闻的货郎出现,却拯救了这3000名红军的性命,而这样一个鲜有人知的故事,直到后来才有人为他正名。
新中国成立之初,担任山西省省委书记的程子华,曾6次派人到山西晋城寻找那位曾经帮助过自己的无名英雄,但是多次苦寻始终无果,直到1985年中央军委在编纂军史的时候,多次去往山西、河北等地寻找这个货郎的下落,才终于找到了他的家人,同时给予了他入党的许可。
之所以要多次寻找这个名叫陈廷贤的货郎。
1912年10月15日,陈廷贤生于泽州县金村镇长阴村一个家庭贫穷,父亲陈来狗老弟兄四人,分家时,每人分了一间半房屋,一亩多山坡地,艰难度日。陈廷贤,奶名陈喜孩,儿时由于家庭人口多,兄弟姐妹六人,他是老三。当时处于兵荒马乱,军阀混战,家中生活十分困难。两个妹妹被饿死,小弟被迫送姨姨抚养。
懂事的陈廷贤为减轻父母负担,在他13岁就求堂哥陈金生带他出外谋生。开始在本省晋南运城下井挖盐,后来挑八股绳贩盐,往返于黄河南岸三门峡、卢氏县一带,再后来,做开了货郎卖糕点,行走羊肠小道,攀登悬崖峭壁,常年奔波于卢氏群山之中,四山八乡走个遍,旮旮旯旯山庄卧铺都晓得,人熟了,当地群众都欢迎这个小老西儿,于是就在卢氏县横涧乡卜厢峪认了个干娘,在大伙帮助下,用土坯修了两间平房,从此落户于豫西山乡。
1934年,程子华刚刚调任到鄂豫皖苏区,担任红二十五军军长。这一次他从中央苏区下来,带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红二十五军在红四方面军主力撤出根据地之后,在鄂豫皖苏区坚持了22个月之久的游击战争。面对四面楚歌的严峻形势,党中央指示程子华,带领红二十五军开始战略转移,由豫西卢氏县继续西进,直奔豫陕边界,开辟新的根据地。
图丨程子华旧照
当时的红二十五军虽然是一个军的编制,但加上所有的非战斗人员,也不过只有3000人的规模,甚至不及国民党军一个满编旅。
12月4日,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政治委员吴焕先、政治部主任戴季英率领近3000人从河南罗山县何家冲出发,踏上了北上西征。但他们万万没想到,早在半个多月前,驻扎在开封的国民党军队,已经抢先一步,封堵了入陕的必经之道,五里川和朱阳关,就等着红军经过,将他们“一网打尽”。
在红二十五军的身后,蒋介石派出的第二支“追缴队”,已经追踪到距离队伍70里处的栾川、庙子一带。南有豫西军阀别廷芳夹击,北有黄河天险,陇海线上。为了保证万无一失,蒋介石甚至在陇海线上准备了军用专列,以备再次增兵。
为了堵住3000红军,老蒋派出了这么多兵力,可见他对红25军有多么忌惮。也难怪,红25军早就威名在外,早前曾多次打得他们找不着北。
对于这一系列安排,老蒋很是满意,他直言“此乃铁壁也”,红25军“插翅亦难逃遁”。
战士们当然明白,此次他们真的陷入绝境了。
此时,伤兵们甚至已经写好了联名血书。为了不拖累战友,也为了给大家争取到突围的机会,所有伤兵联名写了血书,要求重进连队,负责给大部队断后。在血书后面,他们写上了自己的籍贯。
这哪里是血书?这分明就是遗书!他们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大不了就和敌人同归于尽。
这样慷慨赴死的情绪,感染着红25军的每一位战士,不管是战斗人员还是后勤人员。当时军医院还有7位随军女护士,她们也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她们说:
保证不拖累部队,誓死不当俘虏,万一冲不出去,就7个人抱在一起跳崖!
红25军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军政委吴焕先等领导在面对这样的情况之下,只好一面稳定军心,另一面又在“绞尽脑汁,寻找入陕之策”。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军领导最终决定改变之前定下的路线,另寻一处小路入陕。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程子华便派出了多路侦察队开始联系当地的百姓,希望可以找到一个熟悉地形的百姓为红军指路。然而,由于当地的百姓一直都在遭受土匪军阀的蹂躏和洗劫,并且敌人也早做了打算,在当地进行了反动欺骗的宣传,当地的百姓们一听到有“大部队”要来了,便纷纷躲了起来,只留下了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家在家中。负责找路、侦查的战士只能作罢,没有百姓的支持,这条路很难走通的。
红25军长征路线图
正在军领导苦思冥想寻找出来的时候,12月4日,远距离侦查的手枪团在距离卢氏县城10余公里的横涧乡大干村遇到了一位去青山赶集卖糕点的货郎,他就是陈廷贤。在得知陈廷贤愿意帮红军指路之后,手枪团的侦察兵便将他带回了军部。
在攀谈中,程子华一下子就听出了小陈有山西口音。原来是老乡,在几句家乡话的寒暄之后,一下子拉近了程子华与陈廷贤之间的距离。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个陈廷贤见红军的首长说话这么和蔼可亲,又是老乡,加上平时自己在外面走动的时候,对红军的情况有所耳闻,而且刚才来的路上看到红军战士们一个个虽然各个衣衫蓝缕、面黄肌瘦,但是纪律非常好,一种发自内心的亲切感和信任感油然而生。
聊了一会儿以后,陈廷贤明白了红军找他的缘由。陈廷贤指着程子华、刘华清铺在桌上的地图说:“我常年在卢氏四野八乡来回卖货。有几次贩卖私盐,为了躲开旧军阀的关卡,我走过一条羊肠小路;这条道山高路陡,人迹罕至,羊倌偶尔会去那牧羊,其他人一般不知道,应该能帮你们度过难关。”
程子华听后,紧紧握住陈廷贤的手激动地说:“老乡,羊能走,红军就能走,还请老乡为我们带路!”程廷贤坚定地点点头说:“这条路能避开朱阳关、五里川两个隘口,绕过去,便能抵达陕西的洛南。不过,这山路到处高山深涧,路陡难走,也十分凶险!”随后,程子华立即召开红25军前敌领导干部会议,大家一致同意程子华的决定,把“宝”押在陈廷贤身上。不过,走前也要做些准备工作,让国军认定红25军已经装进了他们的“口袋”中,插翅难逃。为营造红25军从朱阳关入陕的假象,程子华派出手枪团,趁着夜色在朱阳关的镇上贴上红军标语,然后迅速撤回。
第二天清晨,陈廷贤早早来到了军营,红25军也早已集结完毕,看着眼前一眼望不到头的红军战士却没有一点声音发出,陈廷贤再次震惊于红军严明的军纪。
正在他看着队伍发愣之时,程子华将军已经迎了上来,轻轻拍了拍陈廷贤的肩膀,微笑着说道:“部队已经准备好了,从现在开始我们都听你的指挥。”
陈廷贤憨厚一笑说道:“您可别这么说,我哪有那个本事呀,既然都准备好了那咱们就出发吧。”
随即在陈廷贤的带领下,一行人一头扎进了山林之中。
部队行走在深山峡谷之间,脚下踩着泥泞的道路,大家都保持着安静。
山路并不好走,路窄且险,但却摆脱了敌人的追击,也没有遭遇反动派的拦截。
在陈廷贤的带领下,红25军在大山里行走了三天三夜,虽然很是辛苦,但他们却成功绕过了戒备森严的卢氏县和朱阳关,在敌人眼皮子底下没费一兵一卒,穿过了敌人在河南设置的第三道封锁线。
越过了云家山,红25军进入了陕西境内,程子华终于长出了口气,总算是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此刻,老蒋不知道他“围剿”25军的计划已经泡汤,坐在作战室里还在为他的计划沾沾自喜。
完成战略转移后的红25军全军上下欢呼雀跃,对陈廷贤充满感激之情。一向节俭的程子华军长叫人拿来200元大洋感谢救命恩人。
陈廷贤虽然贫穷,但是非曲直分的很清楚,他坚决推辞:“你们为老百姓打仗,我怎么能收你们的钱呢,我给你们带路是应该的!”
望着老实憨厚的陈廷贤,程子华将军注视良久,分别之际,写了张纸条给他:“从今往后,你已是共产党的人啦!这张纸条你拿着,以后有什么困难随时来找我们”
1940年,离开晋城13年的陈廷贤故地重游,与当地一名女子成婚。
重新建立起家庭的陈廷贤与妻子一起重新回到卢氏县,靠着多年积攒下来的积蓄,在县里搭建起两间小屋。
没有上过一天学的陈廷贤是睁眼瞎,看着程子华留给他的一张纸条,他并不知道上面写的些什么。唯一知道的是,手中轻如鸿毛的纸条重如千斤,里面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属于御用党员的光荣。
对陈廷贤来说,纸条是多少黄金和粮食都换不走的宝贝,一直以来,都是小心翼翼地放在屋子的墙缝里好好保管。
遗憾的是,后来日军占领卢氏县,在村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来到陈廷贤家里时,敌人没有发现纸条的踪迹,倒是把他的房子烧成一片灰烬。
等到1947年,陈廷贤终于等来解放军解放卢氏县,当时,他冒着生命危险,暗地里给解放军保存粮食和布匹等必需品,一有机会,抓紧时间把应急物资交付到解放军手中。
新中国成立后,陈廷贤也不用再从事贩卖私盐的工作,挑了十几年的担子也放了下来,去一家副食品公司找到了一个销售员的工作。起初,他一直在向自己的单位讲述自己的情况。但当人们问起他是否知道当时部队的番号时,或者首长的姓名,陈廷贤却早已忘记。
由于当时出于保密要求,在几天的相处中,组织上也没向他透露部队的番号。而对于程子华他也只是知道一个姓氏,遗失纸条的他无法证明自己所说的一切,所以单位始终没有相信他的说辞。认为这是他给自己贴金,故意美化的。因此,他也受了不少委屈。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新中国刚成立,程子华也回到了山西担任省委书记。在此期间,他曾经6次派人到晋城一带寻访陈廷贤的下落,但次次落空。
之所以寻找陈廷贤这么困难,是因为陈廷贤的山西口音太重了,而且当时在交流的时候,说过自己祖籍黄河以北,被不太懂山西话的红25军文书记成了“河北人陈廷献”,这才造成了6次寻访没有结果。
当时任政治部组织科长的刘华清,后来也参与寻找陈廷贤的下落,也是未果。
事情后来终于有了转机。
80年代,程子华和刘华清合写回忆录《艰苦转战,长征入陕》,两人在书中详细描述了挑货郎陈廷贤带路的事迹。
1983年,中央军委编写红25军战史,为了找到大恩人陈廷贤,政府将调查范围扩大到山西、河北、河南,这才找到了陈廷贤的准确地址。
可惜,此时的陈廷贤早已身患重病、神志不清。
次年,便撒手人寰,享年72岁。
病中的陈廷贤似乎想起来了什么,嘴里不停地念叨着:“朱阳关、五里川……纸条、大印…… ”,陈廷贤似乎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已经走到尽头,于是他叫来自己的妻子和女儿说:“我死后,你们要将我埋到县委党校旁,我追求一辈子也未能入党,死后还要追求入党……”。
后来经过中央部门的详细介绍,卢氏县委对陈廷贤的生前遗嘱十分重视,他被葬到县委党校旁边的公墓,而他的墓也被当地老百姓称为“红军”墓,陈廷贤也成为载入红25军军史的一位老百姓,被誉为“军史布衣第一人 ”,也有很多人称他为“布衣英雄”。
1996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一部由中央部门专门拍摄的《北上先锋》上演了,其中陈廷贤的故事也被呈现在银幕上。小小的卖货郎,救下3000名红军战士,功绩至伟。
多年来,关于他的故事一直在被人传颂。可惜的是,他再也无法见到那些光辉的场景,和那些辉煌的时刻。有时候,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人物,却产生一个无法预估的影响。身为一个卖货郎,他能够被无数人民铭记,也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情。
▼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