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与遵义一群民间古道探寻者行走在渝黔古道上。走进遵义地域,问老乡:”哪儿有古道、驿道?”老乡都摇头,再问红军走过的路,老乡都会说:“哦,红军路哦。”随即一一给予指点。重庆客人为遵义古道上群众对红军的深厚情感而赞叹。这也难怪,毕竟这条古道在1935年那段难忘的长征中,是红军从南至北又从北至南全程贯通的重要通道。从南端的刀靶水,至北端的酒店垭,老百姓口中至今仍把残存的古道称为“红军道”、“红军路”。
渝黔古道遵义境内段,缘起于汉时唐蒙率巴蜀兵卒、民夫修筑通夜郎的南夷道。桐梓境内的蒙渡、蒙山由此得名。由于诸多原因,这条遵义境内最早的南北向通道逐渐荒废了。到元朝时将贵阳、遵义、桐梓、綦江的线路联通,形成了四川行省与湖广行省间的重要干线,成为联通南北的渝黔驿道。明代也沿袭元代将此道作为驿道。清代裁撤驿站改设汛、塘、隘、铺。随着川盐入黔,渝黔古道成为重要的盐茶通道。民国时周西成主持修建贵北马路,将公路从贵阳沿古道修到了桐梓,逐渐取代了人揹马驮的运输方式。
历朝历代,沿古道设立的驿、汛、塘、隘、铺都形成了人群聚居的村落和集镇,至今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们仍能从由北至南的古地名中看出当初古道的走向。如虹关铺、酒店塘、松坎汛、捷阵塘、楚米铺、板桥铺、泗渡站、石子铺、忠庄铺、新站铺、乌江汛等。这些古地名在红军长征时经常出现在红军电报、地图及相关文件指令中,认真了解你会发现这是一条集古道、盐道于一身且为红军长征中走完全程的道路,难怪这里一方群众将古道亲切地称呼为红军道。
1935年元月初,红三军团从茶山关、袁家渡等渡口渡过乌江后,迅速在乌江北岸布防,红三军团撤离遵义时大多沿古道撤向遵义,然后从毛石进入桐梓。而红一军团二师攻占遵义后迅速沿古道向北,攻占娄山关、桐梓、新站、松坎并在酒店垭一带警戒,后红一军团主力全部由桐梓向北沿古道进重庆石壕,然后折向习水,中央纵队和红五军团也由遵义沿古道进桐梓然后从九坝进入习水境内。中央红军二渡赤水,回师黔北,在桐梓开始发动遵义战役,一直打到乌江边,同时也有少量部队北至松坎一线警戒,几乎也是沿着古道贯穿了遵义南北。
在长征中,红军在这条古道上开仓放粮分盐,这一条古道上盐号众多,从松坎、新站、桐梓至三合刀靶水都有红军发放盐巴、粮食给困难群众的历史记载。这条古道上的战斗更是数不胜数,如:刀靶水阻击战、智取遵义、两战娄山关、新站战斗、酒店垭阻击战等等,长征中中央红军首次大捷遵义战役也是从桐梓开始沿古道一直打到乌江边。
这条路上红军留下的众多故事至今仍在民间流传,红军在这里产生的影响十分深远。这条古道是红军长征的重要见证,是名副其实的红军道。
作者申翔:遵义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原主任,遵义市关工委副主任、遵义市党史学会副会长(副教授)。著有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等相关著述10余部,共300余万字。
来源:遵义市政协办公室
审 核 邱会儒 刘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