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把藏民称作“番民”。这是那个年代汉族人对少数民族的统称。
红军过草地的时候,经过的都是藏民区,免不了会有误会发生。
番民中彪悍的人会三五成群用猎枪跟红军对打一阵,但都是几分钟就被红军打跑了。再彪悍的藏民也没有红军的战斗力强,毕竟红军是训练有素的专业作战部队。藏民们打猎行,跟大部队打仗那还是差了许多。
这种情况都发生在红军先头部队刚到达藏区时。先头部队急于赶路,他们肩负着为大部队开路的重任,所以也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做细致的群众工作。
等到红军大部队来到的时候,误会和敌对就马上消除了。
我也很好奇,藏民跟汉人的敌对,由来已久,那是从封建社会就流传下来了,不说几千年,几百年肯定是有的。红军有什么魔力,能够在短短的几天工夫之内,就能化解这几百年的矛盾?
我开车进入红军经过的草地区域,就特别留意这方面的故事寻找。
在阿坝州黑水县与红原县一带,就是当年红军过草地的区域。
有许多红军长征亲历者在回忆这段路程时,都会有长长短短的故事记载下来,只要细心阅读,多少都会有发现。
我从老红军贾拓夫的回忆文章《瓦布梁子》里找到了三则故事,很能说明藏民对红军的误会为何能消除得那么快。
下面这段视频拍摄的地点,就在瓦布梁子一带。我是开车慢慢盘旋到了山脊上拍的,周围白雪一片。
贾拓夫说:“瓦布梁子是一条很高的山岭,站在山顶向四周一看,但见黑水如带,万山纵横……”
万山纵横的味道,我是深深感受到了——
你看,就几天工夫,已经把藏区搞得跟苏区一样熟络了。哈哈哈,红军真有能耐!
但是,红军毕竟是来筹粮的,不是来搞拥军爱民慰问活动的,总得要征粮吧。
红军的办法是:向藏民中富豪之家“借粮”。
这个引号不是我打的,是贾拓夫原文中已经有的。
这个借粮其实就是没收。
按照贾拓夫的说法:
番民中有为大家所不满和痛恨的“恶霸”,我们发动藏民去割他田里的麦,割下来藏民一半红军一半。我们自己也组织了割麦队到各处割麦,割下再打出来。参加割麦队的同志有二三百人之多,半个月就完成了筹粮计划。
这个办法好,二一添作五,大家都有份。
穷苦藏民的积极性当然高涨咯。即使放到现在,这个办法照样很灵验,保证屡试不爽!
红军对人性的把握和理解,令人敬佩不已。
回过头来看看现在的一些干部,亮出来都是大学文凭,等到混上厅局级,再高点省部级,亮出来的几乎都是博士文凭了,可是,在做群众工作上,却连红军的小学生都不如。其他不说,单单看现在防疫层层加码的荒唐做法,就足以说明了。
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啊。
贾拓夫他们在瓦布梁子一带筹集了上万斤粮食,除了留下一部分给自己部队带走以外,还要给芦花镇运过去一万多斤。
我站在瓦布梁子山脊上,用导航搜了一下,到芦花镇有87公里,走走路需要三天时间。
你可能会说:87公里,也就是174华里,要走三天时间?
我当然没有走过。我是开车过来的,花了四个小时,因为路上有雪,不敢开快。
三天时间是贾拓夫说的:
芦花城到瓦布梁子,沿黑水东下,计三日路程。一路只闻水声,不见人迹,黑水两岸,皆峻岩绝壁,望之长畏;绿草道上,人烟稀少,感无限寂寞。当时,已疑我到了《西游记》里什么地方,头天我们到了以念,彭司令员那里住,闲谈半晚,毫不疲倦。
贾拓夫第一天只走到以念这个地方,彭德怀的第三军团司令部就驻扎在以念,那天晚上他是和彭德怀司令员住在一起,还聊天聊到半夜,居然不打瞌充。
第二天又循黑水前进,景象与前日无异。唯行至一处,不知何名,见四方面军有一排人住在对岸,正往来渡一“绳桥”。所谓绳桥者,乃一根粗绳,横贯两岸,另以一细绳悬一草篮,人坐篮中,由岸上数人用力抽拉,绳拉一下,篮进一节,约需一刻钟,篮才经此岸到达彼岸。此种绳桥,为我平生罕见,所以我在马上呆呆看了好久,才离开那里。这天到维古宿四军政治部,吃了一餐其味无比的牛肉面条。
读红军的回忆录,真的好爽。他们那种遣词造句,毫无做作之感,直抒胸襟,更不会考虑到什么主题思想、段落大意、围绕中心、人物形象……
贾拓夫因为从来没有看到过绳桥,就会在马上呆呆地看了好久。
那是多么真切的描写啊!
要是换做现在的作家来写,肯定把这个细节去掉了,因为,不符合红军的思想境界,红军在赶路途中,哪能空手看野景?他们心中只有完成任务完成任务。
为何我们现在写的东西不感人?因为我们写的不是人。
红军写的字字句句都是人!
第三天离开维古,行不久,即弃黑水而南,爬上了高约二三十里的大山。山腰一段,树木遮天,寒风袭人,不得不下马步行。一路恐遇袭击,子弹不离枪膛,时刻准备战斗。上山行约三十余里,始到瓦布梁子,所幸一路无事!
粗体字都是贾拓夫的原话。
又是一万多斤粮食,又是三天路程,没有藏民帮忙是运不到芦花的。
贾拓夫他们动员了瓦布梁子一带六个乡的藏民,组成了一个运粮队,总共有一百多个藏民。有男有女,有大有小。红军把他们分成两个队,选了两条路线来运送。这样是为了以防万一,保证粮食安全。万一遇到国民党部队,不至于全部粮食都丢失。
“这些帮助红军运粮的藏民均表现积极热心,不辞劳苦,不要报酬,自带“糌粑”路上打尖,甚至有全家都来为红军运粮者。此种情形为黑水、芦花所少见。”——摘自贾拓夫原文
打尖,就是吃饭。自带干粮,不要报酬,这是相当不容易的。可见红军深得藏民拥戴。当然,这样的拥戴并不多见,这也是实话实说。红军就是实在,无论做事情,还是写文章。
红军对藏民的好处,也是实实在在的,当红军离开瓦布梁子的时候,还把几千斤粮食分给了藏民。
当我们离开瓦布梁子时,许多番民都不愿意我们走,还有拿着酒壶来送行的。他们说:“你们真好,为什么就走呢?你们走了,我们不晓得将来怎样。”我们都一一抚慰了。在老衙门所存的几千斤粮食,我们走时,一下都发给了藏民。番民有从一二十里上来背粮的,你争我夺,十分高兴。我们虽然离开瓦布梁子,但是红军在瓦布梁子番民中,是留下很深的印象了。
瓦布梁子的藏民们怎么都想不到,红军这一走,再来时,已经是五十年代了。红军已经叫解放军了。
红军走过的瓦布梁子,现在已经可以开车爽快地进入了——
一人一车一手机,寻访二万五千里。
转载于:中国微广播剧丨作者:董慧临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微广播剧】他是红军长征队伍中唯一的越走离家越近的人
【微广播剧】跟着希孟游千里(下篇)——希孟还会说英语
【微广播剧】跟着希孟游千里(上篇)
【微广播剧】王希孟在《千里江山图》里藏了一张桥梁施工图,简直了!
【微广播剧】王希孟毕业找工作也遭遇内卷
【微广播剧】王希孟的“臭七八”年龄里发生了怎样一件国家大事?《千里江山》第一、二集讲了出来
【微广播剧】青绿迷福利!这一次去山水间做“画中仙”
【微广播剧】送粮路上的折磨
【微广播剧】彭德怀和徐向前在这条河的两岸互相扔石头
【微广播剧】邓小平在黑水筹粮的灵活办法
【微广播剧】二十年后,毛泽东还上了这把借用的镰刀
【微广播剧】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王稼祥在头人家里的二楼地下室开了个秘密会议
【微广播剧】头人泽旺家里的暗道机关
【微广播剧】红军爬过的亚克夏雪山上,有一只金饭碗
【微广播剧】寻找海拔最高的红军墓
【微广播剧】一位老红军在雪山上的“童趣”
【微广播剧】四位红军将领的卓木碉表态
【微广播剧】左的思维易作祟,卓木碉遗址难寻找
【微广播剧】不得不再讲一遍:“龙潭三杰”之胡底
【微广播剧】胡底之屈死
【微广播剧】长征路上一桩凄美的闪婚
【微广播剧】曾中生的墓至今下落不明;廖承志的命被周恩来巧妙救下
【微广播剧】红军一代名将冤死卓克基
【微广播剧】喜欢看书还真的能救自己一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