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35年11月至1936年6月,延安瓦窑堡镇一直是中共中央的驻地。瓦窑堡是陕北名堡,拥有极其悠久的历史,传说最早这里是一片平川,王母娘娘的小女儿爱上了这里的一个小伙子。
可是王母不同意女儿的婚姻,将女儿带回天庭,小伙子心中难过,成了望妻石,后来发展成一个大土堆,日积月累,土堆越来越高,竟然触及天宫的边缘。王母很生气,抛下铜镜将大山压住,于是就形成了瓦窑堡这处地形。
明清时期,瓦窑堡发展成陕北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小镇规模达到鼎盛,商贾云集,非常热闹。可惜清末这里发生了战争,对小镇影响很大,废弃的房屋成群,到处是断壁残垣。
瓦窑堡
红军抵达瓦窑堡,毛泽东:我们办红军大学,就要像黄埔军校一样
1935年12月,毛泽东率领红军抵达瓦窑堡,为小镇增添了不少生机与活力。中共中央甚至在这里创办了红军大学,有计划长久在瓦窑堡驻扎。可惜国民党突如其来的急袭,让一切的辛苦建设白费,毛泽东再次选择转移。
为了为革命队伍培养人才,中共中央在瑞金时就创立了不少学校。红军长征过程中,不少学员也都加入长征队伍,一起北上,抵达陕北之后,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大学。
毛泽东对红军大学的发展十分关注,1936年2月,中央和军委决定,将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改名为西北抗日红军大学,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党中央领导联名发招生布告。
这一时期,学校的主要办学宗旨是:为适应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开展,给各个抗日战线提供领导人才。毛泽东在大相寺会议上提出:应抽调大批干部,进入红军大学学习。
瓦窑堡遗址
中央驻扎在瓦窑堡时期,毛泽东除了军政方面的公务,最关心的就是红军大学的事情。毛泽东选定林彪为红军大学的校长,教员则选定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杨尚昆、叶剑英、董必武等等。
会议上,毛泽东还说:“黄埔军校在国名革命中起了很大作用,我们办红大,就要像黄埔一样,完成革命的历史使命。”
所以有关红军大学的创办和发展,毛泽东花了不少心思,做了详细的设计和安排。
1936年6月1日,抗日红军大学在瓦窑堡举行开学典礼,中共中央的很多领导一同出席。毛泽东在典礼上讲话,下面的学员被毛泽东热情洋溢的情绪感染,脸上都带着喜悦和希望。
长征胜利后,红军领导合照
毛泽东一席话结束,下面有几个胆子大的学员当场提问:“我们要学习多久,什么时候才能毕业去打日本鬼子?”
毛泽东回答很幽默:“天下大乱,掐指一算,你们就下凡了。”毛泽东将学员们比喻为神仙,在座的学员都哈哈大笑起来。
红大一期一共招收了1000多名学员,不少学员都是部队里鼎鼎大名的人物,比如罗荣桓、罗瑞卿、杨成武、张爱萍等等。
而然学校开会短短十几天,6月21日,国民党军队突袭瓦窑堡。驻守榆林的国民党第六十八师高双成部队,打探到瓦窑堡留守的兵力不多,红一方面军的主力向西远征,果断派出骑兵突袭瓦窑堡。
毛泽东在陕北讲话
凌晨时分,毛泽东突然接到被突袭的消息,他身边只有一个通信连的兵力,周恩来带的两个连和周昆带的三个营,一个在瓦窑堡南部被阻截,一个在瓦窑堡北部被阻截,形势非常危急。
林彪带红军大学的学员赶到西门参战,糟糕的是,学校里没什么武器,每个人手里只有几颗土造的子弹和手榴弹。周恩来一边组织外部的战斗,一边给红三十军发急电,要求速速驰援。
张云逸带着通信连保护毛泽东,他建议毛泽东立即转移。毛泽东很镇定,说:“不要急,等后方机关全部转移了,我们再走也不迟。”
西门外的敌人攻势很猛,所幸周恩来已经和毛泽东会和,两个人在房间中谈事情,警卫员听着不远处的枪声,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毛泽东安慰道:“没关系,敌人从西门进来,咱们从南门出去嘛。”
毛泽东和林彪
在大家的催促下,毛泽东又检查了一遍窑洞,确保没有留下任何文件,才从容不迫的撤离。离开瓦窑堡后,中共中央选定去保安(现志丹县)。转移的路上,毛泽东一直在思考,红军大学重新选址的问题。
行军一段距离后,队伍脱离了危险,途经一座关帝庙,引起了毛泽东的兴趣。毛泽东叫上几个随行人员进去游览,转了一圈兴致勃勃地对大家说:“关云长是山西人,山西是个好地方!春天我们到那里,被蒋介石、阎锡山挡回来了,但是我们总的前进目标没有改变!”
所以毛泽东对于山西早有部署,抗战期间,围绕着山西周边的太行山、吕梁山、恒山建立不少抗日根据地,不仅能打胜仗,还增强了军队的实力。
新的校区,毛泽东称赞是“神仙洞”
7月2日,红军大学的学员在校长林彪的带领下来到保安。保安是陕北的一座小县城,按理说应该要比仅仅是一个镇子的瓦窑堡繁华。实际不然,宝安县地处偏僻,全城居民只有400多人,连一条像样的街道都没有,看着荒凉破败极了。
红石窑洞
毛泽东和周恩来等党中央领导是11日抵达保安的,因为条件有限,就住在炮楼山下的红石窑洞中。红石窑洞是一处老旧的窑洞,朝向不好,窑洞中又黑暗又潮湿,环境实在不怎么好。
直到党中央后来又转移到延安凤凰山,同志们才在凤凰山重新给毛泽东等党中央领导新盖了窑洞。党中央的生存环境才逐渐得到好转时。
红军大学的新校址选在保安城二里外的一处山坡上,这里刚好有一处荒废的窑洞,有十几孔之多,大小比较适合当成学校的雏形。山坡周边稀稀拉拉生长着一些酸枣树, 陕北的典型环境。
因为窑洞荒废了很久,洞口被风蚀很严重,门洞上布满缺口,远处看着像一张血盆大口。走近,里面突然飞出一群不知道什么种类的鸟类。要给普通人,肯定吓得够呛,幸好红军大学的学生大多上过战场,胆子大。
红军大学的教室
在最边上的一孔窑洞中,同学们见到一个老羊倌,他还养着一条牧羊犬和一群绵羊。上面给老人家安排了新的居住地,这里就彻底空下来,同学们自己动手整理校舍。
大家先对窑洞进行了一次大扫除,将窑洞内的灰尘、杂草、废物、动物粪便清理干净。接着用石块和泥土将窑洞洞口修整,又用茅草编成草席子、草帘子。当然还用木头、石块制作一些简单的桌椅板凳。
忙忙碌碌几天,原先破败不堪的窑洞焕然一新,小窑洞被整理成卧室,两三个同学一间。宽敞的窑洞当成教室,石壁当成黑板,桌子凳子就用石头代替,看着很像模像样。
红军大学旧址
毛泽东听说学校正在布置建设,非常关心,开学的时候,毛泽东亲自来视察。学员们知道毛泽东要来,一起动手用树枝扎了个牌楼,上面写着“主席您好”四个大字。上午八点多毛泽东就抵达门口,见了门口的牌楼,和同学们开玩笑:“你们说我好,我好什么?晚上要办公,早上又叫我来当教员。我讲的稿子还是昨天晚上突击出来的,只有几个题目,就是信口开河,漫无边际。”
毛泽东又给学员介绍教员:“今天我帮你们请来不少教员,有洋的,有土的,我就是一个土的。”一边说一边一一介绍了一同来的人,当介绍到徐特立老先生的时候,还特意说:“这不但是你们的老师,还是我的老师。”
毛泽东在湖南的学生时代,有一段时间的老师正是徐特立。
徐特立
介绍完老师后,毛泽东的讲话进入正题:
“前个时期革命形势不好,弄得我们两脚一走就是两万五千里。孙悟空会腾云驾雾,一个跟头就是十万八千里,我们不会腾云驾雾,也走了两万五。要是会腾云驾雾,就不晓得会走到哪里去了。反正我不到国外去。到外国去做什么呀?我们东方不亮西方亮,丢了南方还有北方……”
毛泽东说自己的稿子信口开河,实际上这发言稿写得精妙绝伦,大家都不由自主地被吸引,全神贯注的听着。
讲到中国当下的形势,他说:“‘反蒋抗日’的口号应该改变为‘逼蒋抗日’。蒋介石就要前面拉着,后面推着,不行就抬着他走抗日的路。如果他硬是不走,就只有当汉奸、卖国贼,遗臭万年……”
毛泽东讲得精彩,大家听得专注,不知不觉时间就到了中午,毛泽东只好打住话头说:“你们怎么样,现在我的肚子造起反来了。今天讲的只是一个开场白,我们……”
毛泽东在窑洞工作
说完,大家一起吃了顿简单的午,饭后,林彪陪同毛泽东参观了布置好的教室和宿舍。毛泽东颇为感慨:“人有两只脚两只手了不得。有两只脚就走了两万五千里,有两只手,把这个破落的地方搞得这样整齐。”
参观完房间,毛泽东信步走到了上坡的最高点,大概是想看看风景散散心。黄土高原上,最不缺的就是连绵的山脉,望着远处的风景,毛泽东风趣地夸赞:“你们这真是元始天尊的弟子啊!你们何时下山啊?是等修炼好了,还是等天下大乱再下山啊?”
罗荣桓在一边答:“我们学到了马列主义真经,练好本领就下山。”
罗荣桓
毛泽东点头赞同:“古人云,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你们可成了神仙了。好好‘修炼’吧,天下无事,你们就在这里‘参禅悟道’;天下大乱,你们就出洞下山,救苦救难。”
抗日红军大学条件是差了一些,但师资力量强,来上课的老师都是大人物。毛泽东教授战略学,林彪讲授战役学,周恩来讲时事,王稼祥和博古讲哲学,凯丰、吴良平讲政治经济学等等。
这么一看还真是群贤荟萃,除了没有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课程,其它全部都有。况且本来就是军事大学,主要就是为了战争培养人才。
毛泽东的课非常受欢迎,这可并非是因为他在党内的身份和地位。毛泽东可是正儿八经从师范大学毕业的,在湖南的时候,还当过几年教员,讲起课来,深入浅出生动形象,而且很有趣味性。
毛泽东
而且大学晚上设定了晚自习,晚上学员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可以研究讲义课程,也可以互相交流问题,既增进了感情,又讨论了问题。
红军大学被特殊照顾,革命圣地“抗大”成型
除了上课,红军大学像很多普通大学一样,也会组织丰富的业余活动,最常见的是篮球、唱歌、演戏。也有小众一些的,比如乒乓球、下棋等等。朱德每次到红大,不仅仅授课,课余他喜欢和大家一起打篮球。
有几次,朱德还给学员们当裁判,跟着全场跑,进球犯规都吹哨子,看着很专业。刘伯承围棋下得好,下课了就拉着学员下围棋,经常把学员杀得片甲不留。
有时候毛泽东工作很忙,没有时间到红大代课,但他依旧会过问红大的日常问题,偶尔也会提出一些意见,促进大学的发展和进步。
陕北物资短缺,生活相比其他地区要艰苦很多,毛泽东为改善红大的生活情况,专门给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主任博古写信。要求给红大的学员每人每天拨五分钱菜金和每月一元的津贴。
毛泽东
在红大学习,伙食还算不错,日常是小米饭、干豆角、腌菜等素食,每周还有宰一头猪或者一头羊,全校都能吃上点肉。除了伙食问题,学习用具也是个大花销,陕北纸笔、书籍都很紧张,毛泽东特地叫财政部给红大拨款买学习用具,又托人从北京、南京书店选购军事图书。
红大的校长林彪办学也尽心尽力,为了让学员们及时了解前线战场的情况,写信给各个军团的首长,希望能提供前线红军的报纸。
1936年7月,美国记者斯诺抵达保安,主要是为了采访毛泽东。此外,斯诺也采访了林彪,同时希望能到红大看看。林彪非常有趣,请斯诺吃了一顿面条,之后提出要求,希望斯诺能给红大的学员讲讲国际上面的事情。
毛泽东和斯诺的合影
斯诺吃了林彪的饭,不好意思推却,只好被赶鸭子上架。斯诺到红大的时候,正巧是文娱活动时间,篮球场上有人在打篮球上,网球场也有人,还有打乒乓球的,看着非常热闹。
斯诺工作多年,很久没见过校园朝气蓬勃的情景了,瞬间感觉红大这一趟不虚此行。可演讲开始之后,斯诺就不这样想了,他的演讲不长,只是简单英国和美国不同的对华态度。
斯诺没想到,学员的问题十分刁钻,很多问题斯诺只能绞尽脑汁地思考,简短地回答。
这场演讲持续了很长时间,红大的学员对国际上的问题很有热情,不停地提问。演讲结束后,斯诺觉得这顿面条吃得太亏了。
斯诺
1937年1月,红军大学随党中央迁往延安,并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也就是我们后来经常提到的抗大,当年无数年轻人从全国各地奔赴的学校。同样还是林彪任校长兼政委。
不过,这次的校长当得就没那么顺利了,3月份,抗大校园中发生了一次“学潮”事件,最后还是毛泽东出面才解决了。
事情的起因是学校对红军南下还北上抉择的谈论,红军长征时,张国焘带着四方面军主张南下,而毛泽东和党中央主张北上,结果产生一些矛盾。
有些红四方面军来的学员,对于批判张国焘南下的错误有抵抗情绪,尤其不满不区别张国焘的错误和红四方面的错误。林彪得知了这件事,认为只是学员之间的一些小矛盾,并没有重视和化解。
毛泽东到抗大
谁知道,后来矛盾激化,红四方面军的十几名高级指挥员,准备领着红四方面军500多名学员脱离抗大学校。还好这一计划被政治保卫局得知,立刻阻止和拘禁了几个领头人。
事情发生后,林彪不知该如何处理,才急忙找毛泽东、朱德等人请示。最后还是毛泽东拍板,对肇事者以说服教育为主,宽大处理。
毛泽东亲自找红四军的军长许世友谈话,在许世友住的窑洞中,毛泽东与他促膝长谈。毛泽东说:“张国焘是党中央派到四方面军去的,张国焘的错误,应该由他自己和党中央负责,与你们这些同志没有关系。”
许世友
毛泽东博大的胸怀令许世友思想上的疙瘩一下就解开了,许世友后来成为了毛泽东坚定、忠诚的拥护者和追随者。
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抗大毕业的不少学员都赶赴前线指挥作战。林彪也卸任了抗大是校长,被任命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师长,到山西作战去了。
抗战时期抗大校园,大部分学员都是从全国各地赶来的青年学生,年纪要更小一些,学校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