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

【燕梳×茶道】茶助红军,走过雪山草地

编者按

茶道燕梳,两层含义。
其一,燕梳+茶道,茶道的主要内容是茶歇,说燕梳听燕梳,累了歇会儿,喝口茶。
其二,燕梳✘茶道,茶道的主要内容是“道”,是化,是解读,是把舶来品“燕梳”放进中国社会文化的茶杯中化解,是用茶来说道燕梳。
“茶道燕梳”自2018年3月18日开张以来,以层面一为主,公众号中也只有活动报名通知和燕梳内容。
作为茶道燕梳的茶道倌,追求第二层次,努力探索“燕梳✘茶道”而非“燕梳+茶歇”。
特借“精算通讯”公众号平台,于每周五推送一篇用茶道解读燕梳的文字,从旧文开始,不断补充新作,供读者同仁周末阅读参考。

茶助红军,走过雪山草地

谢志刚

背景说明

为回答众多朋友关于“茶道燕梳究竟是什么”的问题,笔者年初写了“茶道燕梳2020一次新长征一所好学校”,提出要发扬红军长征精神,努力把“茶道燕梳”办成一所支持我国保险业健康发展的好学校。
随后,笔者还特意到当年红军长征途中战斗过的四川名山雅安芦山和荥经等地转了一圈这里也是四川境内主要产茶区,可以品尝诸多好川茶,学到相关茶知识,一举多得,收获满满。
最意外的发现是,茶,特别是云南和四川的茶,包括为便于携带而用茶熬制的茶膏,竟然对红军当年经过雪山草地发挥过巨大作用,与粮食和盐巴的作用一样重要。这是笔者以前不曾了解的,以前只是从教科书或者影视宣传资料中知道红军吃野菜、吃树皮、草根和皮带等等,似乎与喝茶这种“奢侈”活动完全不搭,但实际上,长征路上的雪山草地属于康巴藏区,茶是当地藏民用于补充营养和抵御疾病的生活必需品,不可或缺,而红军、尤其是红四方面军在藏区一共15个月时间,不仅与藏民一样需要茶,而且还能用茶来与沿路上的藏民尤其是与寺庙里的喇嘛交换粮食、盐巴和药品,作用非常巨大。

1四川雅安荥经县境内通往康定进入藏区的茶马古道驿站

但这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不能戏说,更不能无中生有,必须要有依据。
比较靠谱、合乎逻辑的依据是,当年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留下的回忆录,但要把所有的红军回忆录都找出来梳理一遍并不容易,好在笔者基于一些线索找到了降边嘉措先生编著的《这里是红军走过的地方》(作家出版社2013年第一版),这是中国作家协会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以及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于2010年9月立项支持和委托军旅作家降边嘉措先生的重点项目,确实十分严肃。为了完成这项任务,降边嘉措先生辗转多地,亲自采访了一大批当时还健在的老红军,参考了一系列权威回忆录,包括参考当年参与围堵红军的一些国民党军官的回忆文字以及美国作家斯诺先生等人的作品,真实、全面、系统地叙述了红军走过雪山草地的悲壮和辉煌历程。

:2,3:上图左为作家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降边嘉措先生的著作《这里是红军走过的地方》,右为红军过雪山草地示意图。

此外,降边嘉措先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藏部队成员之一,亲自参与了被称为“第二次长征”西藏和平解放,也亲身体验了茶和茶膏对于进藏部队“第二次长征”的独特作用。

当然,降边嘉措先生的这本力作并不是从茶的视角来讲述红军长征故事。只是,笔者作为“茶道燕梳”公益活动的“茶道倌”,觉得自己有责任强调茶并从茶的角度将降边嘉措先生著作中关于红军与茶的记述专门进行摘录和编辑,相信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二、摘录编辑

以下从降边嘉措先生书中摘录并编辑七条有关记录,具体内容在书中对应的页码标注于段后扩号内,另有一条内容则引自老红军王定国女士生前的回忆,出处相应标注。

【1】红一方面军看到的第一个寺院是宝兴县硗碛寨的硗碛寺。在当地藏族翻译和向导的带领下,毛主席参观了硗碛寨的永寿寺。红军先头部队与硗碛寺联系,并得到寺院的帮助,寺院将自己储藏的粮食、茶叶和盐巴等物品送给红军,还帮助红军熬砖茶和姜汤御寒,翻越长征路上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P526)

【2】理番县藏族青年仁钦索朗,汉名胡宗林,1935年6月在家乡加入红四方面军第31军,在学兵连短期培训后分配到先遣队的征粮与收容队,长征时随朱德和张国焘率领的左路军行进。作为当地藏族人,仁钦索朗过雪山草地的主要任务是征集和运输粮食,收容路上掉队的红军尤其是伤病员,所以他需要来回跑,单是夹金山他就走了5个来回。这是仁钦索朗回忆过夹金山的场景之一:夹金山上有一股土匪,红军的大部队他们不敢碰,见我们赶着牲口、背着东西、像个马帮或是商队,兵不多,东西倒不少,就打我们的主意,在半山腰挡住我们。他们并不乱开枪,更不乱杀人,但要买路钱。我们给了他们一点盐巴和茶叶。他们则给我们烧茶喝,给饼子吃,说吃饱了好爬山。(P362)

【3】仁钦索朗(胡宗林)还回忆到:这期间(出发前),宝兴兵站、地方部和各运粮队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熬茶膏。天全、邛崃、名山和宝兴一带,盛产茶叶,藏民主要喝马茶,又叫砖茶。几万大军,需求量大,运输也困难,先把茶叶在大锅里熬,再把茶叶捞出来,加一点碱,继续熬,让茶汁浓缩、凝固,晒干后就成了茶膏。到了雪山草地,烧锅开水,放点茶膏,就可以饮用。这是过去马帮想出来的办法,我们就照他们的办法做,效果好得很。在甘孜时,部队从寺院和商家买了大批茶叶,熬茶膏,在过雪山草地时,方便得很,起了很大作用。”(P362)。

【4】关于红军与茶膏的事,在女红军王定国的回忆录中也有提及:1935年,王定国当时在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前进剧社服装道具股任股长,负责演出的服装、道具、化妆等工作,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并在毛儿盖休整期间,两个方面军的战友互相慰问。王定国也随剧社到红一方面军驻地慰问演出,演出后先去探望了正在生病的周恩来,随后又看望了挨着周恩来住的毛泽东。王定国特别提到,毛泽东用藏民木头碗泡“茶膏”招待她们。(见人民网“王定国:老红军的红色记忆”,作者余玮,2016年6月23日)

4202069日,老红军王定国女士逝世。她曾是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前进剧社服装道具股任股长,曾回忆过毛主席在毛尔盖泡茶膏招待她们红军几位宣传队员。

【5】1935年6月,中央红军(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藏区懋功县会师,十几万红军每天的口粮成为大问题,针对前期征粮工作中发生一些违反群众纪律的问题,中革军委和总政治部于7月5日发出《关于在松潘筹借粮食的规定办法》,其中指出:没收土司的粮食、牲畜要向群众解释,对群众的粮食一定要用钱买或茶叶换,若无钱时要给购粮证明,说清以后付。(P145)

【6】长征路上,有一个名为哲巴洛赛的藏族青年赶着土司家的马帮来追赶红军,要求参加红军。他赶上了红四方面军的骑兵师,师长徐深吉问明情况后,非常高兴,欢迎哲巴洛赛参加红军,并夸奖道:“好!好!你一参加红军,就对红军作出了重要贡献。现在,我们红军最需要的就是粮食、茶叶,还有这些骡马。”(P472)

【7】1936年6月末,贺龙、任弼时领导的红二方面军到达甘孜,与红四方面军汇合了,其中二方面军红六军团政委王震借住一藏族老乡家里,藏族房东打了酥油茶招待王政委一行。房东见王政委和大家都会喝酥油茶觉得意外,就问:“你们什么时候学会喝酥油茶的?”他们回答说:“在云南路过藏区时就喝过。”但也有个战士说:“我喝不习惯,还是茶水好喝。”王政委说:“不行!到了藏族地区,要学会喝酥油茶,不喝,捏着鼻子,灌也得灌下去。”然后,王震政委给战士们讲了在高原喝酥油茶的诸多好处。(P429)

【8】陈锡联将军在长征时任红四方面军第4军31师副师长。1984年3月,他重走长征路到新龙时,他说:“.…..我当时得了伤寒病,战士用担架把我抬到瞻化,在瞻化北边15至20华里左右的河边有一个喇嘛寺,寺内的老喇嘛与我关系很好,他的汉话说得很好,那时刻,我的病才刚刚好转,吃不下牛羊肉、酥油糌粑这些东西,也没有别的东西吃。这个喇嘛就给我熬酥油,用布过滤,告诉吃糌粑和酥油茶的好处,他还用麦面给我做糖饼子吃,每天都给我送这些东西,他还一直给我熬药,护理我,这样,我吃了茶,肚子就不胀了,也不拉了。一个多月后我的头发也长出来了,我的身体慢慢地好起来了。”(P533-534)

书中还有许多与茶有关的内容,可以继续摘录,但以上这几条应该已经足以说明茶对红军走过雪山草地的巨大帮助了,因此不再继续罗列。

三、发扬长征精神

长征已经成为历史,但长征精神却是我们永远的精神财富,对我们的未来具有重大引领价值,尤其是红军爬雪山过草地那种信念执着、坚忍不拔走向胜利的精神,值得中华民族、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包括“茶道燕梳”的志愿者和道友们永远继承和发扬光大。

一个小例子是,笔者受红军熬茶膏的启发,针对我国当前茶叶产量供给过剩的问题,结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2020年3月30日)精神,借助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的《2019年中国茶叶产销形势报告》中提供的数据,写了题为“以茶为鉴,说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文(《上海保险》2020年第4期),提出可以通过熬制茶膏等可储存产品形式,缓解我国茶叶每年的茶叶过剩和浪费。

其实,茶业如此,我国燕梳业和其它行业也如此,大家一起努力吧。

————————–

关于精算通讯

“精算通讯”致力于创办一个值得信赖的精算交流平台,不仅为您准备着最新的《精算通讯》文章以及国内、外行业实时动态,更有特约嘉宾的倾情奉献。
有任何问题敬请留言,我们会在第一时间用心答复。如果您有原创干货、新闻推荐或职场心得,请尽情的砸过来吧!我们的邮箱是jingsuantx2014@126.com随时恭候您的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