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省大方县八堡乡新开苗寨的山岗上,有一座红军坟,这里安葬着三位无名的红军烈士。每次来到这里,我心里都会油然而生一种敬畏、一份感悟。
从穿过新开苗寨的211省道上下了车,就看到公路旁立着一块刻着“八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几个大字的花岗石。沿着石阶,一步步向上走,渐渐传来阵阵松涛声,抬头仰望,只见山岗上长满了松树,一棵棵挺拔屹立,思绪瞬间汹涌澎湃。
到了山顶,是一个宽阔的平台,红军坟就在山岗的最高处,背靠着绵延纵横几十里的青龙山。这里是大娄山的余脉,山峦起伏像一条蜿蜒飞行的青龙,因此得名。
用一块块青石一圈圈垒起来的红军坟,庄严肃穆。正前方立着一块长方形的纪念碑,上刻:青山有幸埋英骨,松柏多情伴国魂。碑面顶端刻着一颗醒目的红五角星,象征红军烈士的英魂。四周苍劲刚直的松树,像一个个英姿飒爽的士兵,守护着红军坟。
站在红军坟前,三位红军烈士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他们脚穿步鞋,身扛步枪,迈着坚定的步伐凝望着远方。顺着他们的目光,一侧是绵延不断的青龙山,郁郁葱葱,一侧是旧貌换新颜的新开苗寨,祥和宁静。放眼望去,空旷辽阔,生机勃勃。
1936年2月,红军长征转战贵州创建黔大毕根据地。王震率领的红二、六军团途经八堡时,把在大方县将军山战斗中负伤的四十七名红军战士转移到新开苗寨养伤。红军战士养伤期间,得到了苗族同胞的悉心照料。
红军伤员被分散到苗族同胞家里后,女人们洗衣做饭,精心护理,男人们则扛起火枪站岗放哨,以防土匪袭击。那时的日子很艰苦,但苗族同胞却省下口粮,熬粥调养伤员,并用苗族草药为他们治伤口。
这期间,苗族同胞与红军战士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苗族同胞的精心照顾下,四十四名红军战士痊愈归队继续长征,而三名红军战士不幸牺牲。后来,苗族同胞冒着生命危险把他们安葬在村旁的山岗上,并精心管理坟墓。
新开苗寨里已经90多岁的苗族老人杨文毕,是唯一见证那段历史的健在者。虽听力有些不便,但一提到红军烈士,老人就来了精神,总是有说不完的话。
据老人讲,红军到寨子里来养伤期间,寨子里的苗族同胞省吃俭用,细心照顾,想方设法让受伤的红军战士早日好起来。为了防备土匪袭击,每天晚上苗族同胞就把伤员转移到寨子背后一个叫锅圈岩的山洞里藏起来,并轮流守护。
老人说,期间,他们还用猎枪打退了地主武装的偷袭,保护了红军伤员。后来,有三个红军战士由于伤势过重不幸牺牲了。为了方便以后寻找和管理,大家商量后就把三个红军战士埋在了寨子对面的山坡上。
如今,参与或见证那段历史的人虽然不在了,但是当年红军战士与苗族同胞共同留下的军民鱼水情、红色革命故事代代相传,至今没有改变,将来也不会改变。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聆听红色故事,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军精神。
站在山岗上远望,整个新开苗寨尽收眼底,一栋栋漂亮的黔西北民居镶嵌其中,错落有致,走进苗寨,喝一碗苗家水花酒,吃一块苗家盖碗肉,看一场苗家芦笙舞……正是村民们幸福又惬意的生活。
烈士们为之牺牲的这片土地,正演绎着一个个精彩的故事。这份幸福安康,正是他们不悔的理想。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种精神融进我们的血液里,成为一种永恒的品格,用这种不悔书写时代的新篇章!
文编:黄家敏 赵芳草
图编:万荧芳喻芳丽尚琳玲 龙 英
编审:范 宇
监制:刘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