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二、六军团会师后在湘鄂川黔边建立革命根据地,发动湘西攻势,转战大湘西“把敌人多背点过来”,减轻了中央红军北上抗日的压力。在策应中央红军长征中,发动群众扩红,壮大革命队伍,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最后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在长征途中,反对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力促红四方面军一起北上,实现了红一、红二、红四三大主力红军在陕北会师,取得了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我们研究这段历史,其目的是在于厘清这段历史,不忘这段历史,明白革命成功来之不易,更进一步坚定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一、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为红军战略转移作准备
1934年10月24日,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在贵州省印江县木黄胜利会师。会师后,根据中央意图:“创立新的苏区,给湘敌以致命威胁”。红二、六军团着手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在全国各路红军离开原有根据地后,在长江南岸中国苏维埃运动发展中建立起来的一个重要战略区域,在长江南岸与川陕根据地相呼应。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之所以具有它特有的价值和贡献,在党的历史上占有其重要地位,能够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和发展,是因为红二、六军团在创建中时时处处以担当精神为要义。
(龙山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
(一)开展土地革命
红军刚到湘西时,该地区的地主豪绅占有绝大部分田地。如大庸县将近70%的土地和山林,被人口不到全县人口10%的地主、富农占有。永顺、桑植、龙山等县的田地大部分也为土豪劣绅占有。广大农民几乎没有田地,不得不依靠租种土地为生。农民除了交租后,还要承担各种苛捐杂税,往往所剩无几,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因此,他们迫切希望进行土地改革,废除万恶的封建土地制度。根据地在大庸时,省革委在1934年12月1日,就颁布了《没收和分配土地的条例》,对土地没收的对象、分配土地的对象、分配土地的方法、土地买卖租借承继等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省委于1934年12月16日制定了《分田工作大纲》,对分田的意义、分配土地的办法、领导的方式等方面作了具体的部署。省委于1935年1月28日又制定了《关于土地问题的决定》,更进一步明确了土地革命的要求和任务。于是,根据的土地革命运动就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
(二)建立各级党组织
1935年初,在永顺塔卧召开了第二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分别强调了党组织和加强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在省委的领导下,红军组成1000多人的工作队,在根据地中心区域永顺、保靖、大庸、龙山、桑植等地区建立各级党政团体及党的组织。根据地先后建立了10个县(或带地区性)的党委,9个县革委会(或苏维埃政府),51个区,230多个苏维埃政权。根据地各级党组织和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党员发展非常迅速。据不完全统计,从1934年底至1935年3月,仅永顺苏区就有党员约400多人。
(三)建设革命武装
为巩固苏维埃政权,在红军的领导和帮助下,各县纷纷成立了革命武装。1934年12月,永保县独立团和郭亮县独立团先后成立。随后,两县地区的各乡、区游击队、赤卫队迅速发展起来。据不完全统计,两县共有12支游击队,下辖30多支游击队。各县也组织或建立了很多革命武装,这些地方革命武装的人数非常多,仅永保县约有赤卫队65000人,郭亮县约有赤卫队15000人。永保县有儿童团员约9000人。这些地方武装在配合红军开展土地革命、清剿地主武装、保卫苏维埃政权、维护地方治安、配合红军作战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成了红军坚强的后备力量。
二、牵制敌军近30万兵力,策应中央红军长征
红二、六军团在策应中央红军长征的斗争中,至1935年9月进行大小战斗30次,牵制近30万国民党军,直接接触的敌军达86个团,其中76个团被击败;先后占领过7座县城,恢复和开辟了广大地区,成为这个时期江南最大的革命根据地。为策应中央红军北上抗日,在我党我军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一)甘当先遣队
1934年7月23日,红六军团西征。这次西征行动,是在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下的秘密行动,除了任弼时知悉内幕外,其他人是不知情的。部队的各项准备都不充分。为此部队作出了三次巨大牺牲,也展示了他们对党的忠诚。
第一次是红六军团离开清水江地区后。9月26日先头部队行抵大广时,遇到湘桂两军伏击,主力在红18师掩护下,进入大广偏西的大山,但担任前卫的第18师第54团却遭受严重损失,团长赵雄阵亡,第54团因此撤编。
第二次是紧接着这次失利之后。因中央有“8号的训令不变”的指令,9月29日,军团党委领导虽认为红六军团前临阳江、后濒清水江的处境“是绝对不利的”,但难违中央要他们当晚渡阳江,迅速向江口前进的强令,任弼时等只好进到镇远以西,越过施秉至黄平的大道,寻找空隙渡那日河,再向铜仁、江口北进。这时敌军已在施秉、镇远、三穗一线配置,红军又遭遇黔军4个团东西两面夹击。战斗从10月1日上午10时开始直到2日拂晓才结束,突破敌军阵地,抢渡大沙河,袭占黄平旧城(即老黄平)。
第三次就是甘溪镇失败。9月22日,红六军团主力渡过清水江。10月7日,由于敌情不明,红六军团在石阡甘溪陷入湘、桂、黔敌军24个团的包围。红军与桂军廖磊第19师发生遭遇战。
红六军团突围西征历时78天,跨越湘、赣、桂、黔省境5000多里,冲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历尽千辛万苦,作出了整团将士全体的悲壮行为,探明了沿途国民党军兵力的虚实,查明了道路民情,在群众中播下了革命火种,完成了为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进行侦察、探路的先遣任务。这种“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英勇气概,充分展现了共产党人的忠诚精神。
(二)牵制近30万国民党兵力
怎样把国民党兵力多吸引点过来,贺龙提出“怎么对斗争有利,怎么能把敌人多背点过来,就怎么做!”于是,红二、六军团主动攻打常德。当地广大人民群众也行动起来,拿起大刀、长矛、木棍、铁叉一齐赶往常德,支援红军,攻打敌军。十万农军,震天动地。红二、六军团的攻势,使国民党湖南省主席何键惊恐万状,他一日数电向蒋介石告急:“共军围攻常德甚急,势难固守,请飞兵救援。”何键还致电湖北省主席徐源泉,要求“迅令在澧之部队,向临澧、鳌山夹击”。同时急令追堵中央红军的第十九、第六十二、第十六等3个师兼程回援常德、桃源;令陈渠珍出大庸进攻红军。徐源泉与贺龙交锋多年,深知贺龙用兵如神,害怕红二、六军团突然攻向湖北,连忙部署第四十八师、第三十四师、第五十八师、新三旅、暂四旅等部队据守湘鄂边境。蒋介石除派第二十六师紧急驰援外,还命令追堵中央红军的李方杰、李韫珩两个纵队共4个师开到湘黔边境,防止红二、六军团与中央红军会师。
由于红二、六军团的主动出击,钳制了湘鄂川黔的大量守敌,使中央红军在贵州遵义得到暂时休整。同时对蒋介石调遣的国民党军队“围剿”红军的行动,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敌军一时被阻在乌江的东西两岸。这样,为策应中央红军总结第五次反“围剿”以来失败的教训带来了有利时机,并胜利召开了遵义会议。
(三)主动击破歼灭国民党部队
主动设伏。1935年3月20日,红二、六军团将17师50团扼守鸡公垭高地,将主力隐蔽在永定区后坪至永顺龙瓜关一带。在鸡公垭设伏的红军火线从大岗一直辅到临澧水河的小山上,形成了一个大口袋。50团在阵地上守了一整天,敌却按兵不动。时值早春,气候寒冷,加上天雨,战士们衣服湿透,天黑时,50团仅留一个连坚守阵地,大部撤至后坪一带宿营。李觉的搜索团于3月21日凌晨偷偷爬上鸡公垭,接火后,因敌我兵力悬殊,敌人于7时占领了高地,红军50团主力闻鸡公垭枪声大作,得知高地失守,火速奔赴鸡公垭。驻扎在龙爪关一带红军主力亦如潮水而至,投入战斗。李觉获悉搜索团遭红军猛攻,急令部属55旅渡过浮桥,向鸡公垭救援,如此,敌我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阵地争夺战。这次战斗打伤、淹死、俘虏敌人1000余人,红军伤亡500多人,50团政委贺志高、51团政委周志斌、六军团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刘光明、12团谭政委等人壮烈牺牲,红四师师长卢冬生腿部负伤。从战略上看,红军以一定的代价,完成阻击任务,给敌军以沉重的打击,特别是红军战士那种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显示出红二、六军团的军威,这使敌人不敢轻易冒犯革命根据地,从而打破了敌人六路“围剿”的计划。
活捉张振汉。1935年6月12日,贺龙、任弼时率红二、六军团在忠堡设伏,活捉了国民党纵队司令兼第41 师师长张振汉。贺龙亲自做张振汉的统战工作,使他归顺了红军,并在红军学校当了炮兵教员。8月3日,贺龙率部在板粟园设伏,此役全歼国民党第八十五师师部,两个整团、1个特务营、击毙敌师长谢彬,俘敌1000余人,缴枪1000余支和大批弹药。战后,红二、六军团返回根据地。8月8日,又击溃了陶广纵队的10个团。
三、执行中央决策,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
在红军长征中,张国焘另立“中央”,党和红军面临着分裂的严重危机。在这关系党和红军前途与命运的历史关头,任弼时、贺龙率红二、六军团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与朱德等一道同张国焘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力促张率部与红二方面军一起北上,达成了三大主力红军的胜利会师,为维护全党全军的团结统一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一)挫败张国焘控制二、六军团对抗中央的图谋
1936年7月1日,红二、六军团在甘孜县甘海子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张国焘就开始了他早已策划好的分化、拉拢、控制二、六军团的行动。
四方面军30军88师师长熊厚发设宴为任弼时、贺龙等“接风洗尘”。熊称张主席太忙,抽不开身,派他来招待首长。宴席刚散,王震来找任弼时、贺龙汇报,说张国焘把六军团干部一个一个召去谈话。任弼时、贺龙相视一笑,原来张国焘“忙”的是这个。王震说:“我心里明白,他是想拉拢我和六军团听他指挥。”任弼时说:“给你的东西照收,二、六军团的行动要听中央的。”
张国焘以迎接红二、六军团为名,派出“工作团”散发反对党中央、批判“毛、周、张、博”的文件,宣扬他的分裂路线。同时,还派人送来大批《干部必读》小册子,攻击中央及一方面军,说他们北上是“逃跑”,是“左倾空谈掩盖下的退却路线”,煽动二、六军团指战员对中央和一方面军的不满。7月2日举行会师庆祝大会。任弼时在大会上讲话,主旨是讲北上与中央会合是我们惟一的道路。坐在贺龙身旁的张国焘正待起身讲话,贺龙捅了他一下,凑到他耳边半开玩笑半当真地说:“国焘啊,只讲团结,莫讲分裂。不然,小心老子打你的黑枪!”其实贺龙哪会打他的黑枪,只不过是吓唬吓唬他而已,可张国焘还真有几分忌惮,没敢在会上讲不团结的话。
要回电台密码本。任弼时带着无线电大队长阎知非,拜访了四方面军负责通信工作的三局局长宋侃夫。宋说,密码本一直被张国焘直接掌握。任弼时马上找张要密码,但张还是那句老话:“双方的情况我甚为明了,可由我处转。”不愿意交出密码。朱德在一旁说:“你现在还有什么权力在中央和二方面军之间转报?这样转,误时误工,我看你就是有意阻挠。”张国焘无话可说,只好交出了密码。任弼时、贺龙立即用密码沟通了与中央的直接联系。中央和毛泽东一直担心张国焘吞并二、六军团,壮大他的势力,现在任、贺表态服从中央,成为反对张国焘分裂的重要力量。
(二)力促张国焘最终北上,实现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中央于1936年7月5日,由红二军团、红六军团和三十二军组成红二方面军。与此同时,要求红二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红四方面军先行,红二方面军分左右两个梯队担负断后和总收容任务。
由于红二方面军坚决反对分裂行为,结果张国焘原承诺提供的粮草补充没有得到落实。作为最后一支过草地的队伍,部队筹粮极其困难,7月11日部队出发时只筹集到七、八天的粮食,中途抵达阿坝仍没能筹集到多少粮食。红二方面军将士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巨大困难和牺牲,历时近一个月,终于在1936年8月8日走出草地到达包座。
1936年九月初,中央军委制定了一个三个方面军会师前的联合作战计划,要求二方面军东出甘南和陕西省西南部占领成县、徽县、康县、两当、凤县和宝鸡,建立临时苏区。随后的9月14日又制定集中三个方面军主力协同作战,以打击蒋介石嫡系胡宗南部为主要目的的静(宁)、会(宁)战役计划。二方面军将士不顾部队刚出草地减员较大体力虚弱未及休整的困难,在前后不到十天时间里,长途奔袭连克成县、徽县、康县、两当四县并占领陕西略阳、凤县部分地区,圆满完成成徽两康战役计划。
而此时张国焘违背中央军委统一协同作战指示,为保存实力擅自改变了计划,向西撤走了红四方面军部队,致使敌人三个军全部压向了红二方面军,敌我态势发生急剧逆转。结果,分散在康县地区发动群众建立临时苏区的红二军团6师17团来不及收拢,全部损失。红六军团则在盐关镇受到敌人侧击,损失较大。全军在抢渡渭河时又遭敌侧击,适逢上游下暴雨河水猛涨,不少将士被洪水吞噬。过渭河后仍然不断受敌机轰炸、骑兵截击,形势极为被动。红二方面军遭到长征以来的最大一次失利,损失达数千人。在这种极其不利的情况下,红二方面军奋勇苦战夺路前进,于1936年10月22日在会宁东北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会师时红二方面军的实力为12000余人。
(会宁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旧址)
(作者系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三处副处长)
文稿来源:《地方革命史研究》2022年第3期
编辑、插图:韩新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