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

党史故事|忠贞不渝——童景瑞找红军

主力红军长征以后,童景瑞等300多名红军战士编入闽北第二纵队,转战于浙赣闽边区。这些战士大多为江西兴国人,当年在中央苏区受过正规、系统的教育,有丰富的战斗经验,因此产生了一些骄傲自满情绪,加上部队建制原因,有不少人流露出对闽北的不屑,总想打回老家去。这些本可加以教育和引导的观念,但在当时“左”的错误干扰下,却被视为“改组派”和“AB团”倾向,使一些人蒙受了不白之冤,有的红军战士虽身陷囹圄,仍对党对红军忠贞不渝,保持气节。

童景瑞是机枪连连长,屡立战功,被提拔为二纵队三支队队长。1935年9月的一天上午,他在资溪参加饶桥战斗后不久,就被怀疑有“改组派”和“AB团”行为而被反绑双手,关押在一座竹楼上。竹楼不远处就是大山。

童景瑞百思不解,我为革命枪林弹雨,舍生忘死,怎么就成了“AB团”?一定是红军内部有暗藏的敌人,妄图分裂和削弱红军。他想起以往在苏区时期,有不少红军官兵和地方干部被诬陷为“AB团”分子,不是屈打成招,便是最后冤屈而死。他越想越焦急,决定暂时出走,也许日后还能为革命出力。这天中午,他乘看守人员下楼吃饭的机会,用头顶开后窗,飞快地跑上后山钻进莽莽森林中,在一块大石上,将绑在手上的绳子磨断。为了摆脱追赶,他在山里狂奔。可是奔向哪里?他很迷茫。回家吧,那就是在革命道路上半途而废,怎么面对父老乡亲?找游击队吧,武器没了,怎么说得清?向敌人投降吧,自己压根儿就不是这种人。

童景瑞栖身之庙

再说红军这边,自童景瑞出走以后,很多人认为他当叛徒去了,赶紧疏散隐蔽,以防敌人反扑,结果等了三天没动静,大家才明白冤枉了童景瑞。

童景瑞跑着跑着,眼看太阳就要落山了,林子里渐渐暗了下来。他又饥又渴,头一次感到离开革命队伍的孤独。

突然,看到对面半山腰有一座寺庙。他寻思天也黑了,先进去歇息一宿,再作打算。他来到寺庙前,叩响紧闭的寺门,不一会走出一个小和尚,问:“什么人?这么晚了,求佛事明天再来吧!”说完便要关门。童景瑞央求道:“我是好人,今日落难,求发慈悲,留我住一宿吧。”小和尚沉吟片刻:“你稍等一下,待我跟师父禀报一声。”小和尚去了一会,便把他引到长老跟前。长老仔细端详着童景瑞,见他浑身质朴,透露出倔强的气质,便招呼他坐下,叫小和尚端上一碗饭,说:“佛门以慈悲为怀,你今日有难,没有不留之理。只是兵荒马乱,寺中香火不旺,清苦得很。你若不嫌弃,不妨在寺中歇息几日,再作打算。”就这样,童景瑞在寺中住了下来。他住了几日,左思右想,一时也找不到去处,不如干脆在庙里待一段时间,于是向长老请求容留。因庙里正缺人手,长老见他耿直肯干,不胜欢喜。从此,寺中农桑洒扫之事全由他一人包了。

童景瑞时刻想念党、想念红军,在资溪山寺里住了一年多后,听说国共合作了,红军整编为新四军,他欣喜若狂,连夜告别长老,只身跑到铅山石塘,找到自己的队伍,编入新四军第三支队五团二营任副官,重新回到了组织的怀抱。

来源:学习强国—江西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