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杨岳彬
1930年8月,井冈山的朱毛红军与彭德怀率领的平江起义部队正式合编为红一方面军,即俗称的中央红军。中央红军成立时的领导班子是这样的: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总前委兼总政委毛泽东、参谋长朱云卿、政治部主任杨岳彬。
前三位都是流芳千古的伟人,后两位却默默无闻,其中朱云卿不到一年便壮烈牺牲,英年早逝,如今单说那位杨岳彬。
杨岳彬时年22岁,端的是少年得志。他是湖南华容人,十七岁投身革命,在老家搞农运,大革命失败后仍不忘初心,参加了秋收起义,上井冈山后工作一直兢兢业业,年纪轻轻便被委以重任。
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失利是杨岳彬人生的转折点。
在和白军的激烈战斗中,他身负重伤,当大部队转移,开始“长征”时,他因行动不便和陈毅、项英等人一起留了下来。
在转战广东南雄的油山时,他们和粤军不期而遇,红军势单力孤,不得不分散突围,杨岳彬和几个同志在杂草丛生的山地里东躲西藏,一连二十多天,饥饿和寒冷侵蚀着他的身体,也让他的意志一步步崩塌。
他避开其他同志的视线,瞅准一个机会,飞奔下山,正在搜索的粤军士兵扛着枪围上来。杨岳彬扯开嗓子,奋力喊道:我认识你们余军长(余汉谋),我是来投诚的!
杨岳彬一心以为凭自己的资历,在国民党阵营照样高官得做,骏马得骑,哪知蒋委员长只是冷淡地表示“知道了”,并不给安排工作;杨岳彬迫于生计,只得去《闽西日报》打工,挣几个稿费钱糊口。
他使出浑身解数,在报纸上卖力地污蔑红军和共产党,终于讨得国民党当局的欢心,送给他一顶官帽:河南桐柏县县长。此时的杨岳彬哪有资格讨价还价,心满意足地去上任了。
他毕竟是干过红军政治部主任的,管理一个县那还不是小菜一碟,桐柏县被他治理得井井有条,成了全国模范县。
抗战胜利后,杨岳彬回湖南老家探亲。此时的他年富力强,又是一县之尊,家人自然操心他的婚事。杨岳彬其实是有老婆的,这位结发之妻本是沙场征战的女红军,在杨岳彬叛变后,居然也夫唱妇随,两人在桐柏生活多年,感情甚笃。只是这位夫人身份敏感,所以杨岳彬没有带她回家,对于别人的询问也是含糊以对。
家人为他定了一门亲事,女方刘东秀是名门闺秀,杨岳彬感到倍儿有面子,欣然同意。
婚后,杨岳彬带着如夫人回桐柏,这下自然是纸里包不住火。大太太倒还大度,愿意接纳这位“姨太太”,被降级的刘东秀感到被骗,怒不可遏。杨岳彬夹在二人中间,日子十分难熬。
后来,大太太见刘东秀始终不肯服软,心头火起,拿出当年红军女战士的英勇劲头,一枪结果了她。
杨岳彬有苦难言,刘家可不好惹,他只能瞒着这事。这样过了三年,刘家得知女儿惨死的消息,自然要讨回血债。刘东秀的三个哥哥都是黄埔毕业的军官,其中刘召东是兵团副司令、刘亚东是团长、刘汉东是警察局长,三人联名致信陈诚总长喊冤。
杨岳彬在河南省政府有几个熟人,提前透露了省里要捉拿他的消息。杨岳彬冷静地让夫人远走高飞,自己却气定神闲,无所谓地想:人又不是我杀的,顶多丢乌纱帽。
不久,杨岳彬就被枪决,罪名是和杀妻毫无关系的“戡乱不力”,此时离国民党失去大陆只剩几个月了。待续
参考资料
(井冈山创业之始,也有几位意志薄弱的叛徒,详文参见:井冈山创业史之一:秋收兵败;井冈山创业史之二:三湾改编)。
作者简介
爱恨绵绵永无休
江泽民和胡锦涛文选为何都点到这件大案?
县名新说: 黄梅是显示先民南迁踪迹的地名
荆楚文史编委会
法律顾问:黄仲华(资深律师)
总编:李滨
特邀主编:汤燕春
主编:龙静
责任编辑:吕高智李福登柳景钢程立祥
委员:余建新 张剑扬 陈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