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标题阅读精彩内容:
👉1.落马大老虎身边的女人…
👉2.为何豪华KTV里会设置厕所,离职员工透露其真实用意
👉3.落马官员九个私生子只有三个是亲生
👉4. 在权与色之间,窥视复杂人性!
👉5.贪官们的独特爱好…看的人都不好意思了
👉6.这位正国级领导的卸任感言;风雨官场路40多载;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之路。途中的遵义会议、过雪山草地、飞夺泸定桥、四渡赤水河等事件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长征革命史诗般的历程。
与长征同时存在的,是被时光掩埋在历史长卷中的留守红军。不为众人所知的1.6万红军留守在苏区的根据地,假装主力与国民党反动派几十万大军周旋,牺牲的军级以上领导是长征的6倍。留守红军中的中央领导十去其九,只剩下一人有幸参与开国大典,见证革命的成功。
长征结束后的南方红军游击队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些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完成精神长征的10位苏区领导人,如果您觉得本期文章还可以,长按下方点赞按钮,强烈推荐一下吧
1927年8月1日,工农红军发动武装起义,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初始队伍由此创建。随着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成功,蒋介石对工农红军的忌惮也与日俱增。
1930年2月到1931年9月,蒋介石亲自部署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三次“围剿”,即使先后递增十万兵力,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围剿”战争纷纷以失败告终。
反围剿战斗中的红军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东北大批土地沦陷,东北人民落入日寇之手,遭到日军惨无人道的屠戮和杀害,仅731部队给中国人民带来的伤害和罪过就罄竹难书。
自诩为正统国家政府领导人的蒋介石却置国民生死于不顾,提出所谓“攘外必先安内”的可笑方针,再次召集六十三万兵力对中央红军进行第四次“围剿”。结果毫不意外,蒋介石的反动阴谋再次被红军粉碎。
红军庆祝反围剿胜利
1933年9月,蒋介石再次举全国之力内战,一百万军队和二百架飞机气势汹汹地向中央苏区逼来。而中央的领导人博古和苏联军事顾问李德先冒险后保守的军事战略导致红军连连战败,根据地范围也随之缩小。
1934年10月,坚持奋战一年的红军仍然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被迫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异常艰苦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红军长征
然而中央苏区是红军前期创建的主要根据地,也是几十万红军的老家,主力红军被迫转移,中央苏区却不能就此放弃。
长征出发前夕,中央在苏区设立了新的领导机关,项英和陈毅分别担任三方面的最高领导,全面负责中央苏区及周边根据地的工作。瞿秋白、贺昌和陈谭秋等人也作为中央的重要领导人物一同协助工作。
与他们一起留下的是红二十四师和一些地方武装,算上无法参与长征的3万病伤员,苏区留守红军一共是4.6万人。
留守红军
当长征队伍和根据地群众依依告别时,谁也没想到这是大多数人的生离死别。留守红军的主要任务是假装红军主力与敌人进行周旋,同时掩护真正的红军主力突出重围,实现转移目标。
然而红军本就武器匮乏,能够参加战斗的1.6万留守红军持有的弹药少得可怜,在以博古为中心的中央错误指示下,留守红军仍然和大军压境、装备精良的国军进行阵地战,导致中央苏区不到四个月就全部沦陷。
留守红军被迫撤退
幸好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主席的领导地位,留守红军也按照毛主席的策略转入灵活的游击作战,大部队有计划地分散在不同区域,利用地形优势保存有生力量,消灭敌人。
然而百万大军形成的封锁线对于游击队来说无异于天堑,中央的众多高层领导也都在同敌人的艰苦作战中壮烈牺牲。
何叔衡是1921年在嘉兴南湖参加中共一大的成员之一,也是中共早期领导人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他和毛主席的结识比中共的创立还要早,1917年就开始和毛主席、蔡和森等人参加革命活动。
何叔衡画像
1931年11月,何叔衡成为中央委员,同时担任检察院和法庭的多个领导职务。红军长征后,何叔衡因为年龄较大而留守苏区。1935年2月,中央苏区几近全部沦陷,主要领导之一项英派人护送何叔衡前往闽西。
几个身穿便衣的红军昼伏夜行,于2月14日抵达福建上杭县,却因为做饭时的炊烟暴露了行迹,被当地的反动武装包围。年事已高的何叔衡让几个红军战士抛下自己突围,对为首的邓子恢说:“开枪打死我吧”。
何叔衡
邓子恢却和其他战士架起何叔衡就跑,眼见着敌人的身影越来越近,何叔衡在悬崖边全力挣脱战友,直接纵身跃下,誓死不肯拖累其他人。这个被毛主席称赞“叔翁办事,可当大局”的“何胡子”生命终结在59岁,也是留守红军中最早牺牲的中央领导。
出生于1906年的贺昌是党史中最年轻的中央委员,他14岁就成为太原共青团的负责人,并创办晋华书社和《平民周刊》宣扬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小学、工人夜校的人们传授革命思想。
贺昌
1922年,年仅16岁的贺昌被推举为太原团地委书记,经邓中夏和高君宇介绍转为党员。后来到北京担任中央机关报《先驱》的发行主任,多次和阎锡山斗智斗勇,领导山西的工人运动。
1927年,贺昌成为中共第五届中央委员,时年21岁,可谓前途不可限量。红军长征时,贺昌是中央军区的政治部主任,和陈毅一起领导游击队在赣南作战。
1935年3月10日,贺昌率领部队突围,却被增援来的敌人团团围住,重伤的贺昌不顾伤势,拿起身边一个又一个倒下战友的武器和敌人奋战到底,在只剩下最后一个人时,刚满29岁的贺昌拿起枪对准自己,没有给敌人留下任何线索。
贺昌遗像
“带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市人争瞩目,我心无愧怍”,这首正气凛然的《带镣行》是中革委总政治部副部长刘伯坚被捕入狱后写下的诗篇。敌人企图以游行来侮辱他,岂不知共产党人坚定的信念并不会因为一时的挫折和敌人刻意的折辱而减少半分。
刘伯坚是周恩来在欧洲创办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的伙伴之一,曾两次留学苏联学习共产主义,和刘伯承一起参与领导了宁都起义,成为红五军团第一任政治部主任。
刘伯坚
1934年10月,红军开启长征之路,刘伯坚作为赣南军区的政治部主任护送主力红军过河。掩护中央红军、阻击国民党反动派的途中,刘伯坚不慎被敌人击中了左腿,本就人手不足的红军也很快战败,刘伯坚被捕。
在狱中的半个多月,刘伯坚创作了多首诗歌表达自己作为共产党人的坚韧不屈,任凭敌人威逼利诱、拷问羞辱,刘伯坚始终不肯吐露分毫,于1935年3月21日壮烈牺牲。
刘伯坚
留守苏区的中央领导人中只有陈毅一个人活了下来,亲眼见证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红军长征历时两年,陈毅等人领导的南方游击战却经历了三年,在没有吃穿、甚至没有固定住所的三年游击战中,陈毅和游击队长期托身于赣南的草莽之中。
接受留守苏区的任务时,陈毅刚刚经历胯骨的粉碎性骨折。作为中央苏区的最高领导之一,陈毅拖着重伤四处奔走。
点击下方标题阅读精彩内容:
👉1.落马大老虎身边的女人…
👉2.为何豪华KTV里会设置厕所,离职员工透露其真实用意
👉3.落马官员九个私生子只有三个是亲生
👉4. 在权与色之间,窥视复杂人性!
👉5.贪官们的独特爱好…看的人都不好意思了
👉6.这位正国级领导的卸任感言;风雨官场路40多载;值得我们细细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