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

中央红军长征娄山关战斗概述

娄山关自古为川(渝)黔古道上的重要关隘,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娄山关东面虽有小道可通关南、板桥等地,但山路崎岖、林深草密、人迹罕见、知者甚少。

中央红军长征来到遵义,曾两次从南北向分别攻占娄山关,红军二占娄山关发动遵义战斗时,干部团上干队和红九军团曾据守娄山关抵抗川军,保证了遵义战斗的顺利实施和中央安全。但由于战争年代仓促行军作战,参战部队多,地理地名不熟悉,时间久远等等,许多老红军后来虽然写了回忆录,记述了娄山关战斗的过程,许多讲述长征的书籍,均对娄山关战役有描述,有鉴于前面种种原因,很少有将娄山关战斗清楚表述,难以呈现给观众一个清晰的娄山关战斗过程的。

本文在参考大量娄山关战斗亲历者回忆,多次行走娄山关附近当年红军作战穿插的山间小道,咨询长征研究专家,听取当年给红军带路人后代介绍的基础上,尽量还原85年前,红军攻打娄山关战斗的完整过程。以期让大家更进一步认识先辈的艰苦战斗历程。

一战娄山关

一战娄山关战斗发生于红军突破乌江、智取遵义之后,根据黎平会议决议出于迅速北进攻占桐梓,警戒川军、拱卫遵义、开创黔北苏维埃的需要而发生的。

根据一战娄山关战斗的指挥者、参与者聂荣臻(时任红一军团政委)、耿飚、杨成武(时分任红一军团二师四团团长、政委)、潘峰(时任红四团通讯主任)、杨尚坤(时任红四团二连连长)等的回忆梳理,现将一战娄山关战斗综述如后。

1月7日红军进入遵义,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和在湘江战役受伤后随军委纵队行军的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来到刚进入遵义的红二师红四团团部(红二师渡乌江时为中央纵队前锋),向红四团团长耿飚、政委杨成武下达了“立即出发,去占领娄山关、桐梓”的任务,并对攻占娄山关作了“夺关快,伤亡少”的要求。红四团按命令随即于1月8日黄昏进入板桥宿营,9号,红四团在板桥休息一天。团长耿飚带领侦察兵分队和团部通讯主任潘峰前往娄山关进行了实地侦察,向老乡了解娄山关一带的地形情况,得知娄山关东边有一条羊肠小道可通桐梓县城,同时也从敌方电话通讯中侦知证实有这样一条小道。根据侦察情况,红四团制定了利用娄山关东边的小道用小部队迂回敌后,主力沿川黔公路由南向北向娄山关进攻,采取前后夹击娄山关之敌的作战计划。

根据作战计划,10号清晨,正面进攻娄山关的主力部队悄悄来到娄山关下进入前沿阵地。而担任迂回任务的部队由四团侦察排,二师侦察连和一个步兵连(杨尚坤为连长)组成,由潘峰协助四团参谋长李英华领着这支二百多人的迂回部队,带着绳索、竹竿和钩镰等,于凌晨三点钟左右,由娄山关东侧小道出发向敌后出击。

穿插部队踏着荆棘丛生的小道,时而翻越山川,时而淌过小溪,有的地方根本看不见路的痕迹,有的地方需搭人梯翻越,有的地方要依靠绳索一个一个往上爬。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艰苦前进,迂回部队占领了娄山关关口东边的那座山头。

以上是耿飚、潘峰、杨尚坤等回忆录的概况,根据其描述和时间分析,应为娄山关脚下东侧的白家垭口(现娄山关战斗陈列馆后)至庙湾再到大尖山脚,最终爬上大尖山及周围,控制了俯视娄山关的制高点。

10号清晨天还未亮,红四团以一营为前锋担任正面主攻,二营为第二梯队集结在山脚下待命。随着攻击时间的到来,三颗信号弹腾空而起,划破了沉寂的夜空,十多名司号员同时吹响了进攻的号角,所有轻重机枪霎时向娄山关喷出一条条火龙,正面进攻的红军勇士们一跃而起向娄山关猛扑上去。

据守娄山关的是黔军教导师(师长候之担)的部队,早也在乌江边领教了红军厉害的黔军躲在石头后、掩体中惊惶抵抗,双方喊杀声,枪弹声响成一片。同时迂回部队以控制的制高点向敌群投掷集朿手榴弹,轻重机抢向黔军采取压制性射击,最终在红军的夹击下,敌人防守全部崩溃,残敌向桐梓县方向城逃窜,红军乘胜追击,于上午10时左右攻占桐梓县城并于下午按命令迅速向北赶至石牛栏一线警戒。红军在桐梓期间,发动群众创建苏维埃政权并向北警戒,保证了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

二战娄山关

二战娄山关是扎西会议后,中央红军二渡赤水回师黔北,于2月24日攻占桐梓,25日开始由北向南向娄山关守敌发动进攻并占领娄山关。26日红军据守娄山关,黔敌以数团兵力反攻娄山关,红军采取迂回包抄击溃敌人,并乘胜追敌至遵义城下,最终得了遵义大捷。攻占娄山关是红军长征第一个大胜仗“遵义战役”(也称桐遵战役)的开始。

根据彭德怀(时任红三军团军团长)、彭雪枫(时任红十三团团长)、王平(时任红十一团政治部主任)、张爱萍(时任红十一团政委)、谢振华(时任红十二团二营教导员)、欧致富(时任红十三团特派员)韦杰(时任红十三团侦察连连长)、覃应机(时任红十三团侦察连指导员)、邹金玉(时任红十三团一营三连司号员)等人回忆,二战娄山关战斗过程大致如下。

对娄山关之敌沿公路的正面进攻是由红三军团十三团侦察连执行的。十三团侦察连在连长韦杰、指导员覃应机率领下,于25日夜间向娄山关敌阵地潜伏前进,于下半夜抵近敌人阵地,突然出现在敌人工事前投出手榴弹,并迅速占领阵地,天亮后晨雾消散,才看清敌人早也跑远了,夺取关口,侦察连牺牲了三名战士。

侦察连向娄山关口出击的同时,十三团一营率先夺下娄山关东侧黔军据守的点金山,而三营在侧翼成功攻上大尖山。红十三团“打得猛,冲得快”,很快占领了山垭口两侧的制高点——点金山和大、小尖山。

红十三团控制娄山关后,黔军曾组织队伍反攻,反复争夺中,娄山关最终控制在红十三团手中。

26日佛晓黔军为夺回失去的娄山关主阵地,调集的3个团的兵力趁娄山关关口上浓雾笼罩之际组织多次反扑。彭德怀随即命令:十二团接替十三团从正面向南进攻;红十团、红十一团从娄山关左翼(东面)击出迂回歼灭板桥之敌,并断敌退攻。

根据时任红十一政委的张爱萍同志回忆,红十一团是傍晚从点金山下沿着一条小路,经杨柳湾一线翻过层层大山,拂晓前赶往板桥附近断敌退路的,其行军路线应是今南溪口、杨家湾、红军坟垭口、小箐、牛王屯至板桥。而据时任红十团政委的黄克诚回忆:红十团“首先破敌左翼阵地”,应是沿元月初红一军团迂回部队攻占娄山关的线路由反向点向金山、转山、庙湾出白家垭口的。开国上将王平也有回忆“红十团和红十一团迂回到板桥的侧后,合击王家烈四个团。”这里十一团是晚上行军远出板桥断敌是明确的,而红十团则是对娄山关左翼阵地进行攻击。因而可以明确红十团是对娄山关守敌小迂回至娄山关下侧后,而红十一团则是大迂回至板桥断敌退路。

而红十二团接替红十三团正面阵地后,红十三团按命令是从右翼(娄山关西面)迂回攻击黔敌(据张爱萍回忆:十三团、十团从左右两翼包围娄山关之敌。)而右翼则无路,实际最终十三团是和十二团共同“从正面向娄山关以南之敌实施冲击的。(见费侃如编著《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史事日志》)”对此细节王平也回忆到:下午集结在娄山关南面板桥的黔军向娄山关反攻,红十二团协助红十三团正面向南冲击敌人。

据时任黔军第六团团长刘鹤鸣回忆:该团25日奉柏辉章令向桐梓出发,下午四时至红花园与红军遭遇,退守娄山关。以一营兵力在南溪口防守以阻红军正面进攻,并掩护另外两个营速撤至娄山关关上构筑阵地以阻击红军。

而此时由板桥经牛王屯据守娄山关制高点点金山的是黔军第十团宋华轩部,红军趁该部立足未稳攻占点金山,娄山关暴露在红军眼前,黔军宋华轩团三次反攻争夺点金山均未得手。宋华轩团在遭受重创后防线被红军突破,黔军宋华轩团与刘鹤鸣团联络中断。宋华轩团应是沿着小箐、牛王屯撤往板桥,并与驻守板桥的黔军第十六团会合。这应是红十一团、红十团的进军方向。刘鹤鸣回忆到,红军主力向东猛追宋华轩团。

宋华轩团败逃后、刘鹤鸣团也在此前撤回据守南溪口的一营士兵,26日得到红军也抄其板桥后路的情况,决定撤守,时也薄暮。午后八时,黔北险堑的娄山关,逐被英勇的红军夺占,所幸夜里难行,红军未予猛追。

红三军团、红一军团全线出击南进,王家烈、柏辉章率黔军第一、第八、第五三个团至董公寺一带防守红军并接应第六、第十团、第十六团残兵,随被红军攻击。红军击溃黔敌后于28日凌晨攻占遵义。

关于娄山关战斗红军伤亡情况。一战娄山关在所有红军回忆中没有明确记载。二战娄山关夺取关口的红十三团侦察连牺牲三人,守卫关口并向南冲击中红十二团二营五连伤亡近三十人。韦杰回忆整个娄山关战斗红军仅以伤亡百余人的代价,就换来了击溃敌人几个团的战军。对娄山关战斗伤亡情况彭德怀也回忆到:我们伤亡不大只有百人就把敌人五个团打败了。因而二战娄山关,红军伤亡人数应在百人左右。

红军二战娄山关,对于遵义战役的顺利实施,再占遵义起到了积极作用,是遵义大捷的重要一线。

三战娄山关

在几乎所有长征研究的相关书籍和文章中都讲到了两次娄山关战斗。然而还有第三次娄山关战斗由于当事人回忆较少,又是在遵义战役发生期间,人们的关注被惨烈的老鸦山及整个遵义战役所吸引,对这期间发生的娄山关保卫战研究较少,现在依据当事老红军将领的回忆,整理还原长征中的第三次娄山关战斗,即上干队和红九军团为保证遵义战役顺利实施,阻击川军南犯的娄山关保卫战,以供长征爱好者参考并敬请指正。

二渡赤水红军攻占娄山关,一、三军团迅速发动向遵义的攻击,直属中央纵队的干部团一、二、三营和特科营也直接参加到遵义战斗中,而干部团上干队则在长征中第一次单独执行任务,留在桐梓担任警戒任务等九军团接防后至遵义归队。

2月27日下午,红九军团军团长罗炳辉带着警卫连和电台进入桐梓,上干队队长萧劲光和政委莫文骅向罗军团长介绍完工作随即率上干队向娄山关开进。

九军团罗炳辉军团长抵达桐梓不久,川军尾追红军至桐梓北部。罗炳辉此刻身边仅有警卫连,于是迅速撤出桐梓向遵义行进,不料在红花园与从岔道赶来的川军先头连相遇,罗军团长与警卫连击退川军后迅速赶到娄山关,而后面川军则紧紧的向红军追击。先期到达娄山关的上干队在萧劲光和莫文骅指挥下战士们迅速进入阵地阻击敌人并接应罗炳辉到娄山关。老红军曾克林回忆到:上干队刚到娄山关,后面枪声大作,原来是川军部队也紧随罗炳辉追至而来,而罗炳辉九军团部队也先过娄山关向遵义开进,罗则仅带一个连部队沿公路向遵义方向撤退。而这时上干队仅一百四、五十人,于是与罗炳辉所带一连合兵一处,据守娄山关。

这股敌人的突然出现,事先谁也没有料到。罗炳辉和肖劲光、莫文骅商量认为,娄山关是从川南至遵义的大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若敌人攻占娄山关就严重威胁到中央和红军的安全,影响遵义战局。在当时没有军委明确指令的情况下,三位红军指挥员主动的承担起了守卫娄山关的任务。

罗炳辉上娄山关后将九军团的警卫连留在娄山关协助上干队守卫娄山关,自己仅带数人和电台赶到板桥与九军团司令部和部队会合。

上干队和红九军团警卫连在萧劲光,、莫文骅的指挥下迅速控制了娄山关两边山头,埋锅造饭,静待敌人进攻。而川敌发现娄山关有红军固守,加之天色也晚,不知红军虚实,打了一阵枪,但不敢冒险冲关。

28日晚红九军团红九团在罗炳辉率领下按军委命令返回娄山关接防娄山关,上干队撤离娄山关赶回遵义归建。

3月1日罗炳辉亲自指挥红九团在前沿阵地配置了一个加强连兵力,除配以充足的机枪火力外,并超常规的平均每人配备10多个手榴弹,工兵连又在道上埋设了地雷,并且严令必须让敌人到20公尺内才准射击以提高命中率。

上午10时左右驻桐梓川军潘文华部约四个团经红花园向娄山关发动攻击,由于罗炳辉的有效部署和指挥,川军遭到痛击,在手榴弹和地雷的爆炸声和红军近距离的十多挺机枪及步枪射击中伤亡惨重,被击毙百余人,其后续部队再也不敢前进。至此双方僵持在娄山关。(根据朱德3月1日《关于扼守娄山关致红五、九军团电》中提法为川军约四个团,但当事人回忆也有为黔军蒋德铭旅之说)

3月4日坚守娄山关三天的红九团奉命向绥阳方向游击,其扼守的娄山关阵地由红七团接防,红八团在板桥及黑神庙一线机动。3月5日红九军团各部奉命渐次撤离娄山关、板桥一带进入泗渡附近。娄山关防守战斗结束。

这次娄山关保卫战意义十分重大,对于保证遵义战役的胜利和党中央及数万红军将士的安全起到了重大作用,受到周恩来高度肯定。

参考文献:

《长征日记》 赵 镕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0年版

《中央红军娄山关之战》 费侃如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9年版

《红军长征年谱长编》 陈 宇 蓝天出版社 2016年版

《一个老红军的长征日记》 林 伟 中央党史出版社 2006年版

《红军长征遵义亲历记》遵义政协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3年版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军史》 解放军出版社 2017年版

《红军长征在桐梓》中共桐梓县委党研室(内资) 2006年版

(作者申翔:遵义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原主任,遵义市关工委副主任、遵义市党史学会副会长(副教授)。著有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等相关著述10余部,共300余万字。)

━ ━ ━ ━ ━

来源:遵义市政协办公室

本期编辑 杨 鹏

审 核 邱会儒 刘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