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

【鹰潭建市40年】红军攻克鹰潭的前前后后!

今年是鹰潭建市40周年,鹰潭本地通公众号将陆续发布关于鹰潭历史背景的事件,欢迎知悉并关注。

专记:红军攻克鹰潭的前前后后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虽然由于国民党的叛变而转入低潮,但是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被反革命的任何恐怖所吓倒,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又继续战斗了。
1929年7月,继弋(阳)横(峰)暴动之后,贵溪周坊纵横五六十里地又举行了数万人的秋收暴动。一时间,打倒土豪劣绅、实行平债分田、建立工农政府的口号响彻贵北上空。特别是红军在周坊打了几个胜仗,群众斗争情绪更加高涨,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迅速扩大,不到五个月,整个贵溪北乡(除城郊)几乎都是苏区。
人民大众开心之日,便是反动派难受之时。盘踞在贵溪县鹰潭镇的土豪劣绅,视土地革命为洪水猛兽,惶惶不可终日,急急电呈县政府:“鹰潭兵力单弱,进剿固不足言,目守亦恐不易,睹斯景况,寝馈难安,特电请钧长派兵增防,以救生灵”。县长姚彦文接电后,仰令鹰潭镇组织保卫团,令鹰潭商会组织自卫队,以谋自卫。于是,鹰潭的劣绅富商自筹资金,招兵买马,纠集了一支30人枪的保卫团和一支40人枪的自卫队(统称靖卫团,后改为警察队,属县地方武装)。自从鹰潭增加了这几十人枪以后,劣绅富商的胆子似乎大了起来,他们以为有了这几十人枪和一条二三百米宽的信江,便可以苟且图存了。
鹰潭雄踞信江中游南岸,东抑广信府,西据鄱阳湖,南控金(溪)资(溪)光(泽),北扼景德镇,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土地革命期间,国民党当局把鹰潭作为防御红军进攻的前沿阵地,屡派重兵据守,并在这里成立了“军民联合清剿委员会”,实行内清外剿。所谓“内清”,首先是对商店、居户,实行联保切结,如有“为匪、通匪、藏匪”者,街绅族长应予查办;若街绅族长徇私不办,或隐匿不报,则连同坐罪。其次是限制百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只许安分守已,不准结伙闹事;同时,全面清查农工商学各界,对来历不明或行为“不轨”者,或驱或拘。其三是组织梭镖队、守望队(统称挨户团),在津梁要道,设置哨卡,由队丁轮流值哨,盘查往来行人,以防“奸宄”混迹。至于“外剿”,就是令保卫团、自卫队,跟着国民党军队或随县警察大队:窜扰苏区,烧杀掳掠。尽管鹰潭一时被国民党弄得乌烟瘴气,针插不进,水泼不入,但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仍经常出没其间,对敌人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
1930年2月,贵溪县苏维埃政府召开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前任贵溪县委书记、时任赣东北军事委员会主席方志敏莅会指导,作了鼓舞人心的讲话。他说,周坊暴动的胜利,贵溪、万年苏区的形成,使我们脱离了天天爬山过岭,躲山藏坞的生活。中国是受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国家,它造成了各派军阀相互割据的局面,同时,也给红色政权的存在和发展以有利条件。现在,新军阀蒋冯阎交战在即,进攻我们的队伍大部分调走了,各地方差不多都是靖卫团驻守,这些靖卫团都是畏红军如虎,一打就要缴枪的。我们要抓紧这一有利时机,把江西红军独立第一团整训好,把贵溪县游击队整训好,趁机入白区,打土豪筹款,以巩固扩大苏区,扩大政治影响。
红军独立团应方志敏之命,集中在弋阳芳家墩进行短期整训。经过整训,克服了游击习气,提高了政治觉悟和军事素养,开赴贵溪北乡,主动出击敌人。3月12日晚,红军独立团团长周建屏命令第四、五、六连进攻鹰潭。五连埋伏在贵(溪)鹰(潭)通衢喜鹊岩附近,担任打援阻退。六连布阵在茅园至夏埠一线,疑兵佯攻,以迷惑敌人。四连担任主攻,从石鼓渡过信江,穿插到鹰潭的东南隅,在敌人的背后,狠狠打击敌人。深夜,各地红军都提前进入阵地。13 日(即农历二月十四日)凌晨4时整,红军的冲锋号吹响了,枪声、喊杀声四起,打得保卫团、自卫队晕头转向,落荒而逃,20分钟就结束了战斗,是役毙敌1名,俘敌1名,缴枪10余支,没收反动商人梁森茂的所有布匹,擒拿土豪桂先园等人,筹款千元,筹药品一批。红军打下了鹰潭,一面向群众喊话:“穷人不用怕,不要跑,我们是工农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一面刷标语,贴布告,宣传土地革命政策。老百姓见红军纪律严明,一不杀人,二不放火,三不虐待俘虏,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敬慕之心油然而生,国民党诬蔑红军为“土匪”的谎言彻底破产。当日上午8时,红军在大码头乘船过信江,胜利返回苏区。
红军撤出鹰潭后,国民党加紧布置工事,建炮台、挖壕沟,筑木城,用以阻止红军的进攻。炮台是用红石砌的,正方形,边长二丈多,高四丈多,用木板棚成四层,每层四边都设了枪眼,炮台顶端还有两个对称的了望台,东南西北都能守望。这样的大炮台,鹰潭设置建造了6个。沿炮台内线,挖了一道宽三丈、深一丈的壕沟。沿壕沟内线,筑了一道宽高各一丈的土墙,墙上再架一道密集的木栅,名曰木城。木栅是用八寸直径、一丈五尺多高的松圆木构成的,东南西北各设一门,门旁建碉堡一座,由队丁轮流警戒。城外六大炮台之间,还筑了许多小炮台,构成母子堡火力网。它的第一道防线是炮台群;第二道防线是战壕,第三道防线是木城。这三道防线,把鹰潭围得严严实实,可谓固若金汤。
苏区中央局为了粉碎国民党第四次“围剿”,于 1932 年10月在宁都会议上决定:“红军要以最积极迅速的行动,在敌合围未成之前,选择敌弱点,各个击破敌人,以粉碎敌人大举进攻,进而夺取中心城市,争取江西首先胜利”,争取“中央区、闽粤赣、赣东北、湘鄂赣、湘赣边各苏区连成一片”。敌人的弱点在哪里?红军的突破口在何处?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周恩来、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运筹帷幄,决定集结红军主力于闽赣边,在中央苏区和闽浙赣苏区之间的建(宁)黎(川)泰(宁)突围。果然马到成功,中央红军先后占领了建宁、黎川、泰宁、邵武、光泽等县,开辟了建黎泰新区,进而挥师北上,连克资溪、金溪、黄狮渡、浒湾、上清。1933年1月19日(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红三十一师攻克鹰潭,彻底摧毁了敌人苦心经营的三道防线。
中央红军这次行动,是关系全局的重要一着。它不仅打乱了敌人的合围部署,征集了大批资财;更为重要的是接应闽浙赣红十军南渡信江,入中央苏区作战,与中央红军三十一师合编为红十一军。这为尔后信抚苏区的建立,为闽浙赣与中央两块根据地的打通,进而为夺取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李道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