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

“寻红色记忆,绘时代画卷” | 浙大寒假社会实践团参访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二师纪念馆

为响应党的二十大号召,2023年1月12日,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寻红色记忆,绘时代画卷”寒假社会实践团成员潘霖烨前往温岭坞根中国工农第十三军二师革命烈士陵园参观学习,希望从家乡的红色故事中汲取精神力量,继承先烈遗志、弘扬革命传统,为新时代祖国建设画卷绘上属于青年学子的一抹色彩。

参观者们拾级而上,在半山腰看见一块耸立的纪念碑——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二师纪念碑。众人在碑前驻足良久,眼前彷佛出现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历史的厚重感透过石碑上的党徽和文字扑面而来。许久,大家动身,绕过纪念碑,还有最后一组阶梯,抬头便是纪念馆,但众人又纷纷停下脚步,阶梯两侧是两列烈士墓碑,第一位便是柳苦民烈士。参观之前我曾查阅过相关资料,得知柳苦民烈士曾是工农十三军二师的主心骨,是他带领着浙东南温岭人民不断抗击侵略者,视死如归,最后为革命英勇就义。柳前辈的一生波澜壮阔,为人民鞠躬尽瘁,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怀着沉重的心情,我们进入纪念馆内,迎面是前言介绍,简短,却又生动而形象,描绘了一幅充满血与泪的浙东南工农红军抗争史。伴着富有磁性的解说声,我们随着走廊慢慢深入,去了解那段峥嵘岁月。

坞根地处温岭西南域,三面环山,一面靠海,进可以绕山到黄岩、天台等地,退可以从海上走大小青岛、西门岛,水路直通温州。坞根地理位置优越,进可攻,据可守,退可走,各股革命力量之间可以相互驰援。所以,从自然环境来说,坞根是开展武装革命斗争的好地方。

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在1928年的9月,中共温岭县委派柳苦民和叶景泰来到坞根一带发展党组织,发动农民进行武装暴动,开辟革命根据地,建立工农武装队伍。

1929年7月24日,根据中央和浙南特委的指示,(坞根)游击大队组建为红十三军第二团,7月31日,红二团扩编为红二师,队员扩展到700多人。红二师组建以后,奋战在括苍山麓、东海之滨,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和农村封建势力。

从游击队到红二师的建立,这支队伍经历了敌人三次围剿,历经三次围剿后,坞根革命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革命武装也进入鼎盛时期。但是不幸的是,在1930年,柳苦民遇害,红二师失去了主心骨,成了红二师由强盛走向衰弱的转折点。柳苦民牺牲以后,赵胜被迫离开了这支队伍,1932年,赵裕平组织红二师余部与敌人在海上展开余部斗争,直到1938年战争结束。红十三军二师的革命历程为浙南地区传播了革命的火种,也为浙南根据地的建立和“浙南十四年红旗不倒”建立了基础。

 从1928年到1938年十年的时间里,红十三军二师150多名战士英勇牺牲,其中中队长以上负责人全部壮烈牺牲,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可歌可泣的壮丽史诗。曾经的战火已经远去,但不畏艰苦的红军精神依然值得我们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