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

践行见远 | “种梦湄潭”支队:重走革命路 共悟红军情

种梦湄潭

党建篇(2)

毛泽东住居

合影于毛泽东住居

上午,支队成员前往了遵义会议期间毛主席的住居,亲身走进那段峥嵘岁月。

“毛泽东住居”是遵义会议期间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住址的简称。1935年1月,红军进驻遵义后,毛泽东、张闻天和王稼祥就住在当时遵义新城城中心丁字口旁的古寺巷,这里是一幢一楼一底砖木结构的旧式洋房,外表呈青灰色。楼房坐北朝南,通面宽15米,通进深9米,建筑面积为580平方米。楼房基础高出地面约1米,大门正中是五级半圆形踏梯。歇山式屋顶,青瓦覆盍,前坡面开一“老虎窗”。楼的上下都有回廊环绕,廊柱顶塑有花卉、鸟兽形象。整幢楼房均置拱形鸳鸯窗,彩色玻璃在阳光下熠熠闪光,既壮观,又雅致

从大门进去,右侧是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军委副主席、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的住室。室内陈设一如当年:一张老式木床,铺着白粗布床单,一条灰色被子和一个用包袱布包着衣服做成的枕头,墙角放着一对公文箱,窗边是一张漆面已经剥落的九抽桌和一把木椅,整个房间陈设简单朴实

娄山关

合影于百仗梯

午后,支队的同学们来到娄山关,深入战斗遗址,弘扬长征精神。娄山关雄踞于大娄山巅,古有“川黔道上天堑,雄关险隘”之称,亦被称为贵州的“北门钥匙”,也是由四川入黔北的咽喉要处。1935年,红军在娄山关取得大捷,为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的召开创造了有利条件。遵义会议后,红军二渡赤水,回师黔北,攻下桐梓,夺取娄山关,二占遵义城。娄山关大捷是红军长征以来首次大胜

支队成员们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走过刻着张爱萍将军手书的“遵义战役牺牲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的娄山关烈士墓碑。走过悬崖峭壁之中的“长空桥”,支队成员们一起参观了西峰台和雁鸣塔,俯瞰悬崖陡峭峻岭横空的娄山关,敬仰红军战壕遗址中的红军英勇作战群像。在保留着当年作战时的炮孔和弹痕的战壕和掩体之旁,红军战士们的雕像神情专注,紧握着手中的枪,从他们的紧张的姿态与专注的神情中仿佛能看到当年战斗的激烈情形,也体现着当年红军不畏艰难险阻,誓要取得革命胜利的决心。

雁鸣塔

这支英雄的队伍以坚定不移的信念坚韧不拔的意志,突破生命的极限,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最终抵达了胜利的终点。这种视死如归、向死而生、一往无前、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崇高精神,成为激励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值得铭记和发扬。

回望历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人民军队之所以能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靠的正是强大的精神力量。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仍然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只要我们赓续红色精神血脉发扬长征精神,就没有什么困难不能战胜,没有什么目标不能实现。

行程结束后,支队成员纷纷有感而发:

郑干怿骁:今天上午小队前往毛泽东住居进行实践,我们看到了毛泽东同志政治家之外的成就。毛泽东先生写就多部著作,洋洋洒洒挥下壮丽诗句,同时也写得一手好字,是位不折不扣的文学与书法界的天才。从他的文字中我们得以窥见其卓越的思想,也更为深刻地理解了毛泽东的政治抱负以及将其付诸实践的坚定决心。

下午小队驱车前往娄山关,分别参观长空桥、雁鸣塔以及陈列馆。馆内文物与管外山水的综合调研,让小队领略了革命家翻山越岭的艰辛,也沉醉于当今山河壮阔之盛世。

王格:娄山关之行,我们漫步于群山之中,欣赏重峦叠嶂、枝繁叶茂的奇美之景,追忆红军战士们不畏牺牲、奋勇夺关的峥嵘岁月。正如当时占据有利地形妄图顽抗的黔军一样,中国共产党的敌人们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占据战场、政场、甚至舆论场的主动权;亦如当时冒着枪林弹雨迅猛冲锋力克关口的红军一样,中国共产党奋勇抗争,以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精神力克强敌,建立红色政权。为何中国共产党能在强敌环伺中屹立不倒,我想是因为每一个战士、工人、农民心中无可动摇的红色信仰。他们坚信共产主义终将胜利,坚信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是一个更幸福、更安全、更有尊严的地方。如今,新时代的中国依然面临着国内外反动势力的敌视、图谋,吾辈青年需坚定信念,如革命先辈一样力克一座又一座新时代的“娄山关”。

合影于娄山关纪念馆

铭记先辈的付出

接续他们的事业

传承革命的精神

走好我们这代人的长征路

这是对先辈们最好的致敬!

排版 | 高梓萌
文字 | 黄汇智
图片 | 高梓萌 郑干怿骁
审核| 曹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