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

《骑游长征路,体验红军苦,分享来之福》计划书

  2024年是长征开始100周年,今明两年内可以组织一次《骑游长征路,体验红军苦,享受来之福》活动,骑游一下红军长征“主线(红一军线路)”。从江西瑞金骑行出发,经江西赣州市,广东省韶关市,湖南省郴州市、永州市,广西桂林市,贵州黔东南、遵义市、贵阳市、安顺市、黔西南,云南曲靖市、昆明市,四川攀枝花市、凉山州、甘孜州、雅安市、阿坝州,甘肃省甘南州、陇南市、定西市、平凉市,宁夏固原市,甘肃庆阳市,到陕西延安市止,全程约6500公里(13000里),也算是万里“长征”!
【长征概论】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各路历程】
各路红军长征总里程约为二万五千余里。其中:红一方面军从1934年10月17至1935年10月19日,历时12个月零2天,途经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11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红二方面军从1935年11月19日至1936年10月22日,历时11个月零3天,途经湖南、贵州、云南、西康、四川、青海、甘肃、陕西8省,行程一万六千里。红四方面军从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9日,历时18个月,途经四川、西康、青海、甘肃4省,行程八千余里。红二十五军从1934年11月16日至1935年9月15日,历时10个月,途经河南、湖北、甘肃、陕西4省,行程近万余里。
【三大主力】
早在1930年的时候,决定建立方面军的时候,是有红三方面军的,并且决定了有贺龙等人率领第三方面军。计划不如变化,最先成立的是红一军,由朱老总和毛主席担任指挥员。彭老总的率领的军队并没有被改编为第二军,反而是成为了红三军,而贺龙所率领的军成为了红二军。按照原本中央军委的计划,是让彭老总的原红三军也改编成“军团”,彭老总认为此时红三军团的兵力很少,根本没有必要再单独成立一支方面军。在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胜利会师之后,他提出将红三军编入到红一军当中,彭德怀的建议被上级采纳。红三方面军之所以一直没有成立也包含着多方面的原因。另外还有第四支队伍红25军,编制只有一个军,加之资历也比较浅,也没组成一个方面军。因为各种原因红三方面军并没有成立,也就只有三大红军主力胜利会师。

长征路全线示意图

长征路主线示意图

计划骑游长征路线图
可以登录行者网页(http://www.imxingzhe.com/lushu/mine)或手机行者app,根据路书编号查阅电子路线图。瑞金~赤水段编号:3471164,赤水~泸定段编号:3471331,泸定~延安段编号:3471404
一、设计路线及主要红军长征节点:
江西省赣州市瑞金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摇篮)→赣州市于都县(红军长征出发地)→赣州市→赣州市信丰县新田镇百石村(中央红军长征突破第一道封锁线长征第一仗百石战斗遗址)→赣州市大余县→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城口镇(韶关市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韶关市乐昌市五山镇(五山红军长征临时指挥所旧址)→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中央红军长征突破第三道封锁线指挥部旧址)→永州市宁远县九嶷山瑶族乡舜陵景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县(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桂林市兴安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馆)→广西龙脊梯田风景名胜区→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黎平会议纪念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古城→遵义市余庆县大乌江镇(红军长征纪念园)→遵义市(遵义会议会址)→遵义市汇川区遵义古城→娄山关景区(大尖山战斗遗址)→遵义市习水县土城镇长征街(四渡赤水纪念馆)→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太平古镇→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市茅台镇(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园)→仁怀市中国酒文化城→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市鲁班镇(中央红军鲁班场战斗遗址陈列馆)→毕节市金沙县(红军长征南渡乌江纪念广场)→贵阳(重走红军长征路展馆)→安顺市黄果树瀑布景区→云南省曲靖市→昆明市→昆明市富民县(红军长征过富民纪念馆)→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柯渡镇(红军长征纪念馆)→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红军长征渡江纪念碑)→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市会理古城红军长征过会理纪念馆、红军会理会议遗址→凉山彝族自治州(长征周恩来驻地)→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长征纪念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雅安市石棉县(安顺场强渡大渡河遗址)→甘孜藏族自治州(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泸定桥、飞夺泸定桥纪念馆)→成都市邛崃市台山镇(苏维埃政府旧址红军长征纪念建设各种标志“大全”)→雅安市宝兴县(硗碛神木垒藏寨景区红军长征夹金山纪念地)→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达维镇(维达会师纪念碑)→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红军会师广场、两河口会议遗址、三关桥战斗遗址)→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卓克基土司官寨马尔康红军长征纪念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芦花镇达古冰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沙窝会议会址、毛儿盖会议会址)→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川主寺镇(红军长征纪念馆)→黄龙风景区九寨沟→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巴西会议纪念馆、七根火柴纪念地)→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达拉乡(俄界会议旧址、腊子口战役纪念馆腊子口景区)→陇南市宕昌县(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红一方面军司令部旧址)→定西市通渭县(榜罗镇会议纪念馆)→平凉市静宁县(红军长征界石铺纪念园)→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将台堡红军会师纪念馆)→固原市隆德县(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固原市原州区(红军长征青石嘴战斗纪念碑)→固原市彭阳县(毛泽东长征宿营地旧址)→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红军长征三岔纪念园)→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延安
二、瑞金~延安骑游详细计划列表
三、沿途主要节点简介:
1、广西赣州瑞金市
瑞金历史悠久,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和客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同时又是红色故都,瑞金是共和国摇篮、中央苏区时期党中央驻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诞生地、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出发地。新中国的第一、二代领导人,共和国十位开国元帅中的九位,十位大将中的七位,以及1966年以前授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中的35位上将、114位中将和440位少将,当年都在瑞金战斗、工作、生活过。当年仅24万人的瑞金,一共有11万人参军参战,5万多人为革命捐躯,其中1.08万人牺牲在红军长征途中,瑞金有名有姓的烈士有17166名。
光荣的苏区历史为瑞金留下了众多独特的革命旧居旧址和精神遗产,按照修旧如旧、修旧复旧的原则,修复(建)的革命旧址中共中央政治局旧址、红军兵工厂旧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瑞金市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纪念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历史纪念园、瑞金革命烈士纪念馆,红井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处(瑞金境内共和革命旧居旧址180多处)。

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网图)
2、广西赣州于都县于都县,1934年12月至1935年2月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迁驻,是中央苏区时期中共赣南省委,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1934年10月16日,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央红军被迫实施战略转移,8.6万名中央红军先后在于都县的八个主要渡口(以免被敌人发现,晚上渡早晨拆)渡过于都河,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于都是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中央苏区最后一块根据地、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起源地、长征精神的发源地、中央苏区全红县之一和苏区精神的形成地之一,诞生了16位共和国将军。有井塘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旧址,建有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由送别主题雕塑、集结广场、东门渡口旧址、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等纪念等。

于都红军长征出发地(网图)

于都红军长征出发地渡口(网图)

1934年10月16日于都河渡口(电视截图)
3、广西赣州信丰县新田镇百石战斗遗址 1934年10月17日,中央红军渡过于都河,开始长征。20日,根据中革军委命令和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指示,红三军团第四师作为先头部队,向信丰新田百石村挺进,准备突破国民党军设置的第一道封锁线。21日,红三军团第四师师长洪超、政委黄克诚,带领部队在百石村打响了红军长征第一仗。在这场战斗中,师长洪超壮烈牺牲,成为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牺牲的第一个师长。

百石战斗遗址(网图)
4、赣州市大余县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纪念馆含主馆、梅岭三章纪念馆、斋坑陈毅隐蔽处旧址、长岭会议旧址、陈毅旧居、三南游击队集中地旧址、新四军赣南办事处旧址、池江改编旧址等。

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网图)
5、广东韶关市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广东省唯一一个以纪念红军长征为主题的纪念馆,展览注重以历史照片和文物为主的同时,注意发挥艺术品烘托主题、见证历史、激发情感、增强吸引力的作用。

韶关市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网图)
6、广东仁化县丹霞山丹霞山是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丹霞山由680多座顶平、身陡、麓缓的红色砂砾岩石构成,“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以赤壁丹崖为特色。据地质学家研究表明:在世界已发现1200多处丹霞地貌中。丹霞山已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丹霞地貌科学研究基地、科普旅游和教学实习基地。丹霞山分为丹霞景区、韶石景区、巴寨景区、仙人迹景区和锦江、浈江风光带。目前已开发的丹霞景区有长老峰游览区、阳元石游览区、翔龙湖游览区和锦江画廊游览区,是以自然观光为主、融科普、考察、攀岩、探险、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景区。

丹霞山元阳石(网图)
7、韶关市乐昌市五山镇红军长征临时指挥所旧址 1934年11月5日,中央红军连续突破两道封锁线后进入乐昌五山境内,为掩护中央军委纵队安全通行,红一军团指挥部就在临时指挥所指挥部队成功占领九峰山,确保了中央红军胜利前行。

五山红军长征临时指挥所旧址(网图)
8、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长征突破第三道封锁线指挥部旧址 1934年11月15日中央红军长征突破第三道封锁线指挥部旧址。长征初期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第三道–线时的指挥和活动中心,包括指挥部旧址(邝氏宗祠清白堂、元公祠),毛泽东居住旧址(文昌阁),周恩来、刘伯承居住旧址,红军银行兑换所旧址,白沙河渡口战斗遗址,红军伤员养伤旧址,红军扩红遗址(粤汉铁路遗址—宜章白石渡段)等八处文物遗址。1934年11月7日至18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共8.6万余人历时12天,顺利通过宜章继续西进,迈开了万里长征第一步,树立了红军继续前进的强有力的信心。

中央红军长征突破第三道封锁线指挥部旧址
9、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九嶷山瑶族乡舜帝陵景区
舜(推算黄帝是公元前2697-2599年,舜应该是公元前2257-2208年,中间有中间还有五帝),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史记》记名重华;传说舜出生于姚墟,故姓姚氏,名曰“重华”,字都君;史称“虞舜”,“三皇五帝(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东、南、西、北、中五方上帝)”之一,舜为东夷族群(是中华民族的主要族源之一,东夷族领袖都曾担任早期华夏族的领袖。)的代表。舜,历来与尧并称,为传说中的圣王。舜家境清贫,故从事各种体力劳动,经历坎坷。在20岁的时候,名气就很大了,他是以孝行而闻名的。尧让舜参预政事,管理百官,接待宾客,经受各种磨炼,经过处事显示出舜的治国方略和政治才干,得到尧的认可。选择吉日,举行大典,尧禅位于舜,《尚书》中称为舜“受终于文祖”。还有传说,舜将尧囚禁起来,舜自己做了天子,类似于后代的宫廷政变,篡权夺位。按照《史记》所载传说,舜摄政28年,尧才去世;舜于三年的丧事完毕之后,便让位给尧的儿子丹朱,天下诸侯不理会丹朱都去朝见舜;舜觉得人心所向,天意所归,无法推卸,遂回到都城登上天子之位。传说中舜的都城与尧的都城不在一个地方,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记载“舜所营都,或云蒲坂”,即今山西永济县。舜在年老的时候,认为自己的儿子商均不肖,就确定了威望最高的禹为继任者,并由禹来摄行政事。故舜与尧一样,都是禅位让贤的圣王。据说舜在尧死之后,在位39年,到南方巡守时,死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山,称为“零陵”。九疑山,即今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九嶷山瑶族乡。舜帝陵景区,是中华民族始祖“五帝”之一舜帝的陵庙。景区以舜帝陵及有关碑刻古迹,奇峰异洞、摩岩石刻、湖光山色、诗词碑林为游览主题。舜陵,是中国唯一的舜帝陵墓,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而葬于九嶷山。陵区由陵山(舜源峰)、舜陵庙、神道及陵园组成,陵山舜源峰,上小下大,呈覆斗状,气势恢宏。现已开辟为公园。山峰海拔不高,因为是舜帝安葬的地方,历来就是封禁之地,所以这里古木参天,山中几乎全部被植被覆盖,是天然的森林氧吧。山的北麓建有陵庙,陵庙坐南向北,规模宏大。分为前后两重院落,五进建筑。中国上古史的许多说法是逐渐叠加、层层堆积形成的,越往后,所知古史越远;越往后,所言古人事迹就越加放大。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是禹,到孔子时有尧舜,到战国时有黄帝、神农,到秦有三皇,到汉以后有盘古等。时代愈后说法越“悬”,要还是没有考古佐证,也只是“传说”。

舜帝陵(网图)
10、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县才湾镇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碑园 1934年11月底,蒋介石企图全歼中央红军,集中国民党三十万兵力,在桂北兴安、全州、灌阳湘江以东地域布下第四道封锁线,使红军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
1934年11月27日,面对生死存亡,先头部队突破线渡过湘江。后红军将士浴血奋战(用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来形容渡江的惨烈一点也不为过)七昼夜,最终以锐减至3万余人,折损过半、损失惨重为代价,突破湘江封锁线,继续北上抗日的征程。致使红8军团番号撤销。
纪念馆内展陈丰富,文物、文献、图片、油画、视频、场景模拟、主题雕塑等一应俱全,还运用了声光电等现代科技,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红军长征全貌,并从军史的角度突出了湘江战役那段血与火的本土历史。
1934年11月末,在湘江之战中,师长陈树湘率领部队付出重大牺牲,在完成掩护红军主力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机关抢渡湘江的艰巨任务后,负伤被俘。1934年12月18日,在敌人押送前往长沙的途中,陈树湘趁敌不备,忍着剧痛,从伤口处掏出肠子,用力绞断,壮烈牺牲,时年29岁。在湖南省永州市道县梅花镇贵头村,道县烈士纪念园内,有陈树湘烈士生平事迹陈列室。

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碑园(截图)

红军师长陈树湘烈士塑像(截图)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兴安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馆
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馆原名湘江战役纪念馆,主体造型为硝烟下的红军八角帽,外墙体主基调为红色,代表了数万红军烈士的鲜血。根据中央精神于2019年8月完成改陈,确定为湘江战役的综合馆、党史馆。改陈布展后,展陈面积为3500平方米,展线长380米。

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馆(网图)

2000年广西桂林阳朔旧照

2015年广西桂林旧照
11、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龙脊梯田龙脊梯田风景名胜区,是集自然景观与少数民族人文景观相结合的风景名胜区。梯田始建于秦朝,成形于唐朝,完工于明朝,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龙脊的壮族、瑶族先民世代耕种梯田,至今仍保留着“偶耕”等原始的耕作方式。龙脊梯田形成了从山脚一直盘绕到山顶,千层天梯上云端的壮丽景观!龙脊梯田的“色彩美”,美在一年四季“生命色彩”的更迭。五月春耕时节,水满田畴,如串串银链山间挂;七月盛夏,稼禾吐翠,似排排绿浪从天泻;十月金秋,稻穗沉甸,像座座金塔顶玉宇;腊月隆冬,雪兆丰年,若环环白玉砌云端,龙脊梯田一年四季各有神韵,均是旅游观光的理想时节。堪称世界梯田奇观,是个释放了压力、亲近了自然,真正感受到“田园牧歌”生活的好地方。
2016年龙脊梯田旧片

2016年龙脊梯田旧片

2016年龙脊梯田旧片
12、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黎平会议旧址“黎平会议会址”坐落在翘街的中间,始建于清代,原为胡氏住宅和商号,即“胡荣顺”店铺。会址大门上“黎平会议会址”六个大字为陈云亲手题写。
1934年12月14日,红军长征进入黎平,12月18日,党中央在这里召开了第一次政治局会议,史称黎平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秦邦宪、张闻天、王稼祥,共产国际的军事顾问李德列席了会议。黎平会议,肯定了毛泽东提出的正确主张,在行军的方向路线上,做了转折性的调整,改变了原定的北上湘西的计划,转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界行进,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新的根据地的决定》,为一个月后召开的遵义会议奠定了基础,中国的革命才有了走向光明、走向胜利的大转折。馆内的会议室、周恩来、朱德住室基本保持了当时的原状。是长征走向胜利的起点,称是一次“伟大转折的起点”。

黎平(截图)

黎平会议旧址(截图)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黎平古城翘街
  黎平,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翘街顺坡势而建,是一条与之有着同样悠久历史的古老街道,街道上铺的大青条石和鹅卵石,已被岁月磨砺得光洁滑润,显得厚重而有沧桑感。街两边是明清建筑风格的铺面房屋,白墙灰瓦,飞檐高脊,墙上彩绘图案精美,门窗装饰古色古香。来黎平不看翘街,就好比到北京不看故宫和天安门。
在翘街的街口,耸立着一座2005年修建的高大的石牌坊,牌坊正面的对联:“双凤朝阳诚州成德千秋开泰,五贤耀祖沧浪腾蛟万年文彩”,有很深的历史文化含义,上联把黎平古今的几处地名双凤、朝阳、诚州、成德巧妙地镶嵌其中,下联把黎平著名的历史名人何腾蛟、朱万年以及侗戏鼻祖吴文彩和受贬京官——黎平文化教育先驱陆沧浪列在其中。一条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老街道,见证了黎平的兴衰与成败,沉淀了黎平的文明与文化。
“红军广场”1934年12月14日,中央红军一举攻克入黔第一站——黎平,并在这里召开群众大会,向群众宣传红军革命思想、分发收缴来的衣物及各种日用品,群众情绪热烈,影响甚大。后来人们根据这段史实,将这里命名为“红军广场”。

黎平古城翘街一角(网图)
13、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镇远古镇镇远古镇名镇,位于舞阳河畔,四周皆山。镇远是座历史悠久的苗乡古城,还是是中国山地贴崖建筑文化博物馆。镇远古民居既有江南庭院的风貌,又有山地建筑的布局,这种江南与山的的完美结合,使镇远的民居建筑的布局,这种江南与山地的完美结合,使镇远的名居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其中“歪门邪道”是镇远的民居建筑中独具特色之处。城内古街古巷曲径通幽,石桥城垣错落有致,碧水晨雾姿态万千,春江渔火诗意盎然,有雄伟奇特、蜚声中外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龙洞古建筑群和明清古民居、古巷道、古码头、古城垣等 160 余处。城内外古建筑、传统民居、历史码头数量颇多。其中“歪门邪道”是镇远的民居建筑中独具特色之处。晚清爱国名将林则徐,在《镇远道中》一诗对这里雄奇的山川和险要的地势描述:“两山夹溪溪水恶,一径秋烟凿山脚,行人在山影在溪,此身未坠胆已落”。

镇远古镇(网图)

镇远古镇(网图)
1935年1月2~6日,中央红军分别从回龙场、江界河、茶山关渡过乌江,1935年1月7日晨先头部队进占遵义。

1935年1月2~6日突破乌江天险
14、贵州省遵义市遵义会议  1935年1月15~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会址原是黔军二十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人官邸,是一座坐北朝南中西合璧的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建筑,保留了我国古建筑“彻上明造”的结构风格。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简称《遵义会议决议》),制定了红军尔后的任务和战略方针。会议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并决定由周恩来、朱德指挥军事,而周恩来为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不久,中央决定毛泽东为周恩来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随后,又成立了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小组,负责指挥红军的行动。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使中共中央和红军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这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会址(截图)

遵义会议会“是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截图)
15、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土城镇等四渡赤水中央红军占领遵义后,蒋介石调集几十万军队分路向遵义地区进逼,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边境地区,1月19日,中央红军被迫分三路从松坎、桐梓、遵义地区出发,向土城、赤水方向挺进。1935年1月29日,一渡赤水河,进入川南(包括自贡、泸州、内江、宜宾四个城市,这里主要指贵州仁怀、习水赤水河以西泸州辖区一带);国民党军分路对红军进行围追堵截,并且加强了长江两岸的防御。中革军委1935年2月7日决定,中央红军暂缓执行北渡长江的计划,改在云南、贵州、四川三省边界地区机动作战,1935年2月9日,中央红军集结云南省扎西(今威信)地区进行整编。1935年2月11日,掉头东进二渡赤水河,在娄山关、遵义地区击溃和歼灭国民党军2个师又8个团,取得了中央红军长征以来的第一次重大胜利;遵义战役后,国民党军改取堡垒主义和重点进攻相结合的战法,企图围歼红军于遵义、鸭溪狭小地区。中央红军为寻求新的战机,向西转移,于3月16日三渡赤水河,再入川南。1935年3月16日三渡赤水河,再入川南;蒋介石急忙令其“追剿”军向川南追击。中央红军突然折向东进,于1935年3月21日晚至22日四渡赤水河,秘密折回黔北。

1935年1月29日,一渡赤水河
16、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板桥镇娄山关娄山关大尖山战斗(二渡赤水后)遗址,娄山关又名娄关、太平关,大尖山是大娄山脉的主峰,海拨1576米,娄山关上千峰万仞,重崖叠峰,峭壁绝立,若斧似戟,直刺苍穹,川黔公路盘旋而过,人称黔北第一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自古被称为黔北第一险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1935年2月25日凌晨,在军团长彭德怀的率领下,采取正面攻击和两翼包围的迂回战术,与敌军为争夺关口展开激战。最终攻占娄山关,黔军被歼灭600余人,红军伤亡100余人,取得红军长征以来的首次大捷,为遵义会议的召开作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同志在娄山关上感慨万端,吟出了长征中最为悲壮的著名诗句《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描写了红军指战员英勇鏖战的壮烈情景。

娄山关大尖山战斗(截图)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毛泽东诗词《忆秦娥·娄山关》(截图)
1935年3月27日,中央红军以红9军团在马鬃岭地区牵制国民党军,主力向南急进,1935年3月31日渡过乌江逼近贵阳,把“追剿”军甩在乌江以北。

1935年3月31日渡过乌江逼近贵阳(截图)
17、贵阳市观山湖区北大资源梦想城7栋吴世国重走红军长征路展馆。贵州侗家汉子他花13个月时间,行走15个省市区、150多个县市、900多个乡镇,总行程超过4万里而收藏了红色文物30多件,毛主席像章120种,毛主席陶瓷诗词摆件若干,长征书籍60多个版本,红色书籍1000多册,总数量近2000件,办起了红色实物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免费参观。展馆布置得精美雅致,地面靠墙一圈是展柜,四周墙面上是展板和海量图片,一角还有一书柜。展柜里展示有1968年制作的毛主席各个时期陶瓷诗词摆件,长征时期的各种家用器具,红军用大刀、军号、量米斗等,湖南红军传人捐赠的红军时期生活物件,关于长征的若干版本书籍,红军服装,红色书籍,毛主席像章,以及海量的红色文化展板、图片等。

重走红军长征路展馆(网图)

重走红军长征路展馆(网图)

重走红军长征路展馆(网图)
18、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皎平渡巧渡金沙江 1935年4月8日,中央红军主力从贵阳、龙里之间突破国民党军的拦阻,向西挺进,1935年4月24日进入云南省,逼近昆明,接着转向北进。193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指示各军团:“中央过去决定野战军转入川西创立苏维埃根据地的根本方针,现在已有实现的可能了”,“应利用目前有利的时机,争取迅速渡过金沙江,转入川西消灭敌人,建立起苏区根据地”。 1935年5月3日,长征途中,中央红军军委干部团接到抢夺皎平渡的任务。他们在金沙江边找到一条敌军送探子来南岸探查情况的船,又在当地农民的协助下,从水里捞出一条破船。然后,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渡到北岸。敌人以为探子回来了,没有在意。红军突然袭击,一举控制皎平渡两岸渡口。后来,又找到5条船,动员36名艄公。与此同时,红一军团赶到龙街渡口,红三军团赶到洪门渡,但这两个渡口都没有船只,加上江宽水急无法架桥。军委命令他们迅速转到皎平渡过江。1935年5月3日至9日,在七天七夜的时间里,红军主力就靠这七只小船从容过江。两天以后,敌人追兵才赶到南岸。 1935年5月9日,中央红军主力从皎平渡渡过金沙江(在此期间,在乌江北岸活动的红9军团,也从云南省会泽以西的树节、盐井坪渡过金沙江与主力会合)。至此,中央红军摆脱了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将滇军调出来”达到了1935年4月24日进入云南省,逼近昆明,接着转向北进的目的。(截图)

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柯渡镇丹桂村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截图)

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柯渡镇丹桂村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截图)

朱德渡江命令(截图)

金沙江(截图)

巧渡金沙江(截图)
1935年5月3日至9日,在七天七夜的时间里,红军主力就靠这六只小船从容过江(截图)

1935年5月3日至9日,在七天七夜的时间里,红军主力就靠这六只小船从容过江(截图)

1935年5月9日红军顺利达到金沙江北岸(截图)
1935年5月9日巧渡金沙江之后,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红军打开了一个崭新局面。中央红军为执行中共中央在川西北创建苏区的战略方针,于1935年5月5月15日从四川省会理县城附近继续北进。蒋介石命令薛岳、刘湘等部南追北堵,企图凭借大渡河等自然障碍消灭红军。中央红军坚决执行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族政策,顺利通过彝族区。

1935年5月9日巧渡金沙江之后(截图)

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截图)

红军打开了一个崭新局面(截图)
19、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市红军长征过会理纪念馆会理市红军长征纪念馆,于2007年12月动工修建,2009年9月对公众免费开放,占地面积2850平方米,建筑面积2070平方米,属小型专题性纪念馆,由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将军题写馆名,是收藏、保护管理、研究和展示红军长征过会理文物史料的重要场所。纪念馆实行全年错时延时免费开放,周一不闭馆。主题展览”金沙水拍云崖暖.中央红军长征过会理纪念展”,展陈内容以长征的开始为序,着重介绍了中央红军长征过会理的史实,把巧渡金沙江,围攻会理城,召开会理会议和中央红军在会理开展的革命斗争作为主要线索贯穿整个展览。展柜中陈列的革命文物,包括红军使用过的枪支,日常用品和在会理留下的宣传标语,以及红军帮助会理人民成立贫农团和赤卫队时留下的各类文物。展览采用图文并茂、实物陈列、场景复原、多媒体影像等形式,展出图片150余幅,实物近百件,复原场晃4处,文字说明3.6万余字,用六个篇章着重记述了中央红军长征过会理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在会理期间的主要活动。 1935年5月12日在四川会理县城郊铁厂,举行六届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张闻天主持会议,参加者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王稼祥、彭德怀、杨尚昆、林彪、聂荣臻以及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等。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在会上发言,批评林彪所谓“走了弓背”和要求撤换军事指挥的错误意见,支持毛泽东的指挥,并决定立即北上,同红四方面军会合。这次会议统一了认识,对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对巩固遵义会议的成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会理古城(网图)

会理古城(网图)

会理古城(网图)

会理会议遗址
20、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卫星发射基地,组建于1970年,是中国三大航天发射中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始建于1958年10月,是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运载火箭的发射试验基地之一;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以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发射任务的航天发射基地,担负通信、广播、气象卫星等试验发射和应用发射任务。;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正式成立1967年1月22日,是中国试验卫星、应用卫星和运载火箭发射试验基地之一;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2009年9月开工建设,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大质量极轨卫星、大吨位空间站和深空探测卫星等航天器的发射任务)之一,管理使用西昌、文昌两个航天发射场,西昌发射场1982年交付使用。是我国首个完成200次发射的航天发射中心,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新的纪录。从“1”到“100”,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时32年,而从“100”到“200”仅用6年时间。我国举世闻名的北斗母港、探月母港、天链母港、空间站建造母港等都是在这发射。对于世界上关注中国航天力量的观察者,西昌体现了中国火箭发射的最高水准,它不光送走了月球探测卫星和巡航车,还是2007年反卫星导弹的发射地。近期海南基地建成后,很多发射任务会从西昌转移走,但西昌的两座发射塔仍将会是中国航天的主心骨,并长期如此。

昌卫星发射中心

昌卫星发射中心

冕宁长征纪念馆

冕宁长征纪念馆
1935年5月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后到达川西,必须通过彝族区,长期的民族压迫政策,造成彝、汉民族间的隔阂和敌视,必须取得彝族同胞的理解和支持,红军才能顺利通过彝区。因此我军制定了《关于争取少数民族工作的训令》,“精髓”就是八个字“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由于刘伯承祖籍四川,对当地人文地理及各方实力都非常了解,1935年5月21日,刘伯承和聂荣臻率领先遣部队开始进入彝族区,被一大群彝民拿着钢枪、土枪、弓箭围拢堵截,甚至士兵被扒了个精光。战士们谨记我党民族团结政策,无一人还手更无一人开通过种种细节,彝民也看出这支部队不大一样。最终刘伯承司令和沽基家的首领小叶丹,在彝海子边会面,进行了诚挚的交流,小叶丹彻底被刘伯承将军的诚挚和细节所折服,二人决定结盟为异姓兄弟。
此后,小叶丹建立了第一支少数民族地方红色武装,起名为红军果基支队。在敌后坚持与国民党斗争5年多,誓死捍卫红军授予他的“中国夷(彝)民红军沽鸡(果基)支队”旗帜。不幸的是1942年6月18日,小叶丹遭到被国民党军队收买的部族武装伏击身亡。  1950年刘伯承信守当年的诺言率军打回了彝区,可他在寻找自己海誓山盟的兄弟时,却得到了他壮烈牺牲的消息,于是他就一直在寻找着小叶丹的子孙后代。1993年,刚好李铁映看到一篇关于小叶丹后代的报道,他立即安排人手把这几个孩子全部接到了北京,并资助他们上学,后来还安排了刘伯承的次子刘太行和小叶丹的孙子沈建国在北京见面,到此已经过去了51年的寻找终于完成了,而刘伯承将军也信守了他的诺言。

1935年5月22日红军到达凉山彝族地区(截图)

1935年5月22日红军到达凉山彝族地区(截图)

凉山地区是个彝族、苗族、藏族、羌族、回族集聚区(截图)

长期的民族压迫造成了彝族和汉族之间很深的隔阂(截图)
《训令》指出:绝对不准对少数民族群众有任何的骚扰;绝对地遵从少数民族的宗教风俗和习惯,严厉地反对轻视、鄙视少数民族的大汉族主义的愚蠢的偏见;并提出动员全体战士向少数民族群众宣传红军主张民族自主和民族平等,努力争取少数民族加入红军等。

不准对少数民族群众有任何的骚扰,遵从少数民族的宗教风俗和习惯(截图)

小叶丹组织彝民护送后续红军部队(截图)

红军和少数民族的友谊成了民族团结的佳话(截图)

刘伯承和小叶丹结盟为异姓兄弟(截图)

彝海结盟纪念馆(网图)
  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后,1935年5月15日从四川省会理县城附近继续北进。中央红军坚决执行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族政策,顺利通过彝族区,1935年5月24日先头部队红1军团第1师第1团攻占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
1935年5月25日,红1团第2连17名勇士在连长熊尚林带领下,乘船强渡大渡河成功。但这里水流湍急,无法架桥,中央红军仅有4只小船难以在短时间内全部渡过大渡河。因此,中革军委决定,红军主力沿大渡河右岸迅速前进;第1师及干部团从安顺场继续渡河,尔后沿大渡河左岸北上,左右两路夹河而进,抢占距安顺场120多公里的泸定桥。

1935年5月24日先头部队攻占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25日开始渡河。(截图)

国民党军队想凭借天险将红军消灭于大渡河之南(截图)

1935年5月25日极少红军乘仅有的4艘小船强渡大渡河成功(截图)

红军不能尽快顺利渡江,就会在大渡河边的安顺场全军覆没(截图)
21、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磨西镇海螺沟(海螺沟景区、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海螺沟,是贡嘎山(海拔7556米)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海螺沟发源于“蜀山之王”贡嘎雪山东坡,沟长约30.7千米,面积约220平方千米,海螺沟冰川形成于1600万年前,地质学称其为现代海洋性冰川。海螺沟景区由海螺沟、燕子沟、磨子沟、南门关沟、雅家埂、磨西台地六个景区组成。沟内有高山雪峰、冰川、冰瀑、原始森林、地热温泉、野生动植物园、红石公园、冰川森林等景观景点。三号营地(一号营地是大门、二号营地有较多的温泉可泡、三号营地是住宿)下车可自愿选择乘坐电瓶车或徒步游览冰川舌和月牙湖。四号营地是观赏贡嘎山主峰位置,是大冰瀑布观景台,是游客离冰川最近的一个观景台,可以看见贡嘎山、大冰瀑布、世纪冰川,天气适宜还能看见云海、佛光等自然奇观(可视天气情况游览大冰瀑布观景台、狼图腾观景台、红石滩、登山纪念碑等景点)。红军先后在磨西镇桂花坪一处多地留下战斗遗址,磨西红军长征陈列馆中展陈的大刀、竹篓、火药枪、草鞋等320余件红军用过的物品,均见证着曾经的岁月。

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网图)

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网图)

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网图)
22、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 1935年5月25日乘仅有的4艘小船强渡大渡河成功,但是红军全部渡江,使用四条小船那是绝对办不到。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240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 1935年5月29日晨攻占泸定桥的西桥头,6时第4团发起夺桥战斗,由第2连连长和21名战士组成的突击队,冒着沿着似火墙密布的枪林弹雨,攀踏着悬空的铁索,击溃川军1个团大部的防守,夺下桥头并与东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1935年6月2日,中央红军全部渡过天险大渡河,取得了长征中又一次重大胜利。  关于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到底是21名,还是22名甚至是23名,也不是完全清楚的。比如一八六期的《战士报》,上面写的就是“二连21个英雄首先爬铁链冒火过河”。后来,根据时任红四团政委的杨成武将军发表在《星火燎原》上的著名回忆文章《飞夺泸定桥》,人们把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定为22名。  22名勇士中,唯一留下有下落和相片的勇士就是刘梓华,刘梓华生前系天津廊坊军分区的副参谋长,1951年患恶性淋巴肿瘤去世。  经最新查证,飞夺泸定桥的22名勇士中,目前有8位勇士的姓名可以确认:廖大珠、王海云、李友林、刘金山、刘梓华、赵长发、杨田铭、云贵川,其中有照片者4位:李友林、刘梓华、杨田铭、刘金山。

2019年泸定桥旧片

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截图)

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截图)
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终于攻占了东桥头堡,再一次使红军绝处逢生(截图)

2019年飞夺泸定桥纪念碑旧片
23、四川省成都市邛崃市高兴村红军长征纪念馆红军长征纪念馆,应该是一个“微缩”的纪念园,纪念馆包括“石塔寺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和新建“陈列馆”两大部分,新建陈列馆占地5亩,由陈列大厅,附属建筑和升旗广场组成。建筑为砖木混合仿古式样,白墙红瓦,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红砂石砌大门,门墙上镌刻着由徐向前元帅题写的“红军长征纪念馆”七个大字。一组题为“悲歌与壮举”的红砂石浮雕,表现了红军在邛崃艰苦的战斗历程。陈列大厅用300多幅照片,200多件文物和大量文字、图表介绍了邛崃地下党、抗捐军、红四方面军以及川康边人民游击队的英勇业绩和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石塔寺原为南宋乾道八年所建,现存大殿为明正统重修,左右厢房和山门分别为清代和民国重修。是红军、地方武装、地方政权开会、办公的地方。按当年摹拟复原陈列,占地面积25亩。内有高何参军广场、红军长征浮雕墙、革命英雄墙、红军亭、血战湘江雕塑、四渡赤水雕塑、百丈关战役雕塑、爬雪山、扁担的故事雕塑、红军长征小道、天府锦红美文红旅基地、廉政碑廊等景观。

邛崃市高兴村红军长征纪念馆(网图)

邛崃市高兴村红军长征纪念馆(网图)

邛崃市高兴村红军长征纪念馆(网图)
24、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是2005年3月1日设立的文物系统国有博物馆,为纪念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70周年暨陈云同志诞辰100周年而专门修建,念馆占地面积约4500平方米,该馆由红军广场、主题雕塑和展馆组成。展馆共两层楼有两个室内展厅,一楼为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展厅,二楼为陈云出川暨陈云光辉的一生展厅。
1935年6月9日红军顺利过宝兴县城,开始向长征途中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进军。夹金山海拔4930米,山上云雾缭绕,白雪皑皑,积雪终年不化,空气稀薄,没有道路,没有人烟,气候变幻无常,时阴时晴,时雪时雨,忽而冰雹骤降,忽而狂风大作,有“神山”之称。歌谣说:“夹金山,夹金山,鸟儿飞不过,人不可攀。要想越过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当地群众摇着头对红军说:“雪山是过不得的。大雪山,只见人上去,不见人下来。当时正值盛夏。但一到雪山脚下,朔风呼啸,雪花满天,温度骤降。战士们身着单衣、脚穿草鞋,要翻山,困难特大。6月的骄阳,失去了往日的威风,却把白雪照得晶莹闪亮,晃得人睁不开眼。虽然太阳当头,山风却冷得刺骨。12日拂晓英勇的红军战士喝一些烈酒、姜汤、辣椒汤,不畏高山严寒,沿着崎岖狭窄的泥路,穿过透骨的晨雾,经烧鸡窝、一直箭、五倒拐等地,向山顶爬,战士们爬上顶已是中午。对红军中的大多数战士来讲,爬雪山是长征中最艰苦的经历。当天,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翻过终年积雪、空气稀薄、人迹罕至的夹金山,到达阿坝州懋功县的达维镇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了。红军长征夹金山纪念地,是当年红军北上的必经重地,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红军攻克宝兴,翻越夹金天险,留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故事,在壮丽的红军长征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网图)

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网图)

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地(网图)

只有“一直向北翻越雪山”才是出路(截图)

翻雪山时的红军四老“林伯渠、董必武、谢觉哉、徐特立”,也把马匹让给了伤病员。(截图)

1935年6月12日红一方面军全部翻过了夹金山(截图)
25、达维会师 1935年6月12日下午,红一方面军一军团2师4团在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带领下胜利翻越夹金山,与红四方面军25师74团在夹金山下的达维相遇会师。14日晚,军委总政治部在达维举行了胜利会师庆祝大会,周恩来主持会议,毛泽东、朱德发表重要讲话,干部战士同声高唱由陆定一编写的《两大主力会合歌》。一、四方面军的胜利会师,实现了中国革命战争新的历史性转折,为缅怀红军的这段历史,当年会师的达维桥已授名为达维会师桥,并立碑铭记。纪念碑上端为四棱立柱状,四面基座有翻越夹金山和胜利会师的浮雕。

维达会师遗址(截图)
维达会师庆祝大会《会师歌》(截图)
《大会师》——萧华红旗飘 军号响战马吼 歌声亮铁流两万五千里红军威名天下扬各路劲旅大会师日寇胆破蒋魂丧军也乐来民也乐万水千山齐歌唱歌唱领袖毛主席歌唱伟大的共产党歌唱领袖毛主席歌唱伟大的共产党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截图)

张国焘于1935年6月25日,从茂县赶到两河口。(截屏)

毛、张、周、朱等摔红军领导,步行3里外小路口迎接。(截屏)

毛泽东亲自写了三条标语欢迎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张国焘主席(截屏)
26、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两河口会议中央红军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中共中央根据全国形势和当时情况,提出了创建川陕甘苏区的战略方针。张国焘却主张红军继续向青海、新疆或西康(今分属四川、西藏)等偏远地区转移。为统一战略思想,六届中央政治局于1935年6月26日在四川懋功以北的两河口举行会议,会议由张闻天主持,出席会议的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国焘、王稼祥、博古、刘少奇、凯丰、邓发、刘伯承、彭德怀、林彪、聂荣臻、林伯渠、李富春共16人。周恩来代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作关于目前战略方针问题的报告,着重阐明战略方针、行动方针和战略指挥三个问题,强调两个方面军要统一指挥,集中于中央军委。张闻天作会议总结。会议一致通过周恩来报告中提出的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针,并责成张闻天起草一个中央政治局决定。6月28日,中央政治局作出《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战略方针的决定》。决定指出:“在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我们的战略方针是集中主力向北进攻,在运动中大量消灭敌人,首先取得甘肃南部,以创建川陕甘苏区根据地,使中国苏维埃运动放在更巩固、更广大的基础上,以争取中国西北各省以至全中国的胜利。两河口会议确定了新的战略方针,为两个方面军共同北上,进一步扩大苏维埃运动指明了方向。

对中央的战略方针张国焘表示赞同,但是会后却以对统一指挥的组织问题未解决为由,延宕红军的行动。(截屏)
张国焘问周恩来一方面军有多少人,周说不到3万人,张国焘一看没法和他在四方面军8万人比“一听脸色就变了”。
张国焘“靠”他兵力“优势”,“鼓动一些人向中央提出,“由他担任中革军委主席”。
中共中央坚决拒绝了张国焘无理要求

但是中央也做出了让步,周恩来主动让出红军总政委,由张国焘担任。(截屏)
1935年7月3日在卓克基官寨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史称卓克基会议,会议主要讨论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的有关问题。通过了《告康藏西番民众书——进行西藏民族革命运动的斗争纲领》。号召藏族民众反对英帝国主义及国民党军阀,成立游击队,加入红军,实现民族自决。总政治部发出关于粮食问题的训令,强调克服粮食困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要求在没收、收买粮食时,严禁侵犯群众的利益。卓克基会议围绕民族团结这个重大问题,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原理和中国少数民族政策有机结合,开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实践之路。

卓克基会议旧址(截屏)
马尔康红军长征纪念馆马尔康红军长征纪念馆分为六个板块,以大量的史料和独特的视觉,融合现代声、光、电等形式,详细介绍了红军通过阿坝州的整个经历历程。马尔康:红军长征的“北上驿站” 中国革命史上特有的“牦牛革命”。1935年6月末,红军进驻卓克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在此驻留了一周。红军长征进入川西北地区后,就地广人稀、物产不丰,同时红军队伍庞大,越向雪山草地迈进,人烟越稀少,粮秣供给越是困难。
1935年7月3日,总政治部发出《关于粮食问题的训令》,要求“各部队政治部必须发动连队用一切办法,如没收、收集、收买等,收集粮食。”1935年7月5日,军委及总政治部又发出《关于在松潘筹借粮食的规定办法》,再次强调粮食问题。马尔康及周边地区,支援红军粮食2000万斤、各类牲畜20多万头。为了筹集大量粮食,红军三进三出马尔康,也播撒了革命火种,先后建立了以党坝、卓克基为中心的各级革命政权。今天,卓克基土司官寨和附近的西索民居,已是以红色旅游为基础,集商贸、餐饮、民族文化为一体的精品集镇,高楼林立、商贸繁荣的马尔康,也成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马尔康红军长征纪念馆(网图)
27、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达古冰川芦花会议
两河口会议后,张国焘表面拥护《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战略方针的决定》,1935年7月18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任命张国焘为红军总政治委员。但是张国焘延宕红四方面军的行动,使松潘战役计划未能实现。 1935年7月21日至22日六届中央政治局于在四川西北的芦花(今黑水)县城举行会议。会议由张闻天主持,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国焘、王稼祥、博古、凯丰、邓发、李富春、刘伯承、陈昌浩、徐向前等13人。中心议题是讨论红四方面军的工作问题,总结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根据地到川陕根据地这段历史的经验教训。张国焘作红四方面军发展历史情况的报告,徐向前和陈昌浩分别作关于红四方向军情况的补充报告。会议对上述3个报告进行了讨论。会议在肯定红四方面军成绩的同时,也指出其主要问题。芦花会议对增强两大主力红军的团结,统一部队组织与指挥,起了一定的作用。

1935年7月21日至22日中央政治局召开芦花扩大会议(截屏)

中央肯定了红四方面军英勇斗争的业绩(截屏)
中央也批评了张国涛的错误

会后张国焘摔红四方面军勉强向毛儿盖方向北进(截屏)
28、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毛儿盖沙窝会议会址 1935年8月4日至6日六届中央政治局在毛儿盖以南的沙窝召开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张国焘、博古、凯丰、邓发、陈昌浩、刘伯承、傅钟等11人。会议共两项议程:一是讨论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合后的形势与任务;二是讨论组织问题。张闻天作关于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合后的决议草案的报告,毛泽东就决议草案作补充说明。与会者相继发言,赞同张闻天的报告,强调必须提高党在红军中的威信。张国焘在会上极力为错误进行辩解,认为退出川陕根据地和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联邦政府是正确的。会议通过了《关于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议》,决定增补陈昌浩、周纯全为政治局委员;恢复一方面军司令部,由周恩来任一方面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由陈昌浩、周纯全分任红军总政治部正、副主任。沙窝会议对于加强两个方面军的统一领导与指挥,推动张国焘执行中央的北上方针,坚定创建川陕甘根据地的信心,起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开始公开暴露出张国焘与党中央的政治分歧。
1935年8月上旬,中革军委决定将红一、红四方面军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继续北上。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治委员张国焘率领左路军向阿坝地区开进。

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摔右路军行动(截屏)

张国焘、朱德、刘伯承摔左路军行动(截屏)

沙窝会议旧址(截屏)
29、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毛儿盖会议
1935年8月20日六届中央政治局在毛儿盖召开会议。会议由张闻天主持,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博古、王稼祥、陈昌浩、凯丰、邓发、徐向前、李富春、聂荣臻、林彪、李先念共12人。朱德和张国焘因在前方指挥左路军攻阿坝未能参加会议,周恩来因重病也未到会。毛泽东在会上作关于夏洮战役后的行动问题报告,指出红军主力应向东向陕甘边界发展,不应向黄河以西。毛泽东作会议讨论结论时,再次强调左路军应向右路军靠拢。与会者一致同意毛泽东的报告。会议决定由毛泽东起草一决议,作为对两河口会议决议的补充,即《关于目前战略方针政策之补充决定》。毛儿盖会议是两河口会议、沙窝会议的继续和深入,对于明确红军主力发展方向,克服张国焘的分裂危险,起了积极的作用。

1935年8月20日中央政治局在毛儿盖召开会议(截屏)
1935年8月20日中央政治局在毛儿盖召开会议进一步“论证了北上方针的正确性”
30、红军过松潘草地
1935年8月21日,红军前敌总指挥部率领右路军,历尽千辛万苦,通过人迹罕至、气候变化无常的茫茫草地,于1935年8月底全部到达班佑地区。

红军过松潘毛、蒋都认为的重地(截图)

红军过松潘重地(截图)
红军过松潘平均海拔3500的沼泽草地
红军过松潘平均海拔3500的沼泽草地,“稍不留神就会陷入泥潭”

红军过松潘平均海拔3500的沼泽草地,没有干粮“每次每人只能吃三小段”皮带充饥(截图)

习主席在“半截皮带”展品前长久驻足(截屏)

先是用陷入泥潭的红军用品做路标,后是以牺牲的“红军战士堆堆白骨”当路标。(截屏)
周恩来在过草地时病重,红军战士“硬是把他抬出了草地”
红军过了草地,到达达班佑地区,但是张国焘左路军行动迟缓,中共中央一再致电左路军向右路军靠拢,共同迅速北进,开创新局面。然而张国焘制造种种借口,拒不执行中共中央的指示,并命令部队返回阿坝。张国焘背着中共中央电令右路军南下,企图分裂和危害中共中央。  在此情况下,中共中央于1935年9月10日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先行北上,并发出《中央为执行北上方针告同志书》。

张国焘不听中央劝告坚持南下(截屏)
张国焘的南下,“彻底开展了党内斗争”
并把党内斗争演变成“最严重的分列”

1935年10月9日凌晨张国焘率中央红军南下(截屏)
警戒部队向徐向前报告说:中央红军走了,还警惕我们,打不打?

徐向前说: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截屏)
为了避免红军内部可能的冲突

中共中央被迫摔红一军、红三军和中央纵队先行北上(截屏)

1935年10月10日发表了《中央为执行北上方针告同志书》(截屏)
  1935年9月中旬,张国焘趁四方面军完全集结在阿坝之际,迫不及待召开所谓“川康省委扩大会议”。1935年10月5日,张国焘在四川省理番县卓木碉召开会议,另立“中央(1936年6月被迫取消)”,自任“临时中央主席”,宣布“开除”毛泽东、周恩来、博古、张闻天的党籍,并下令“通缉”。对叶剑英、杨尚昆“免职查办”。正在此时,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林育英(化名张浩) 由苏联回国到达陕北,带回共产国际的有关指示,表明共产国际对中共中央的信任,称“中国党在国际有很高地位, 被称为除苏联外之第一党”,“全苏联全世界都称赞我们的长征”,张国焘与毛泽东的“南下北上”之争,完全支持了毛泽东。
班佑红军烈士纪念碑(截屏)

诺尔盖求吉乡中国工农红军三军同道北上纪念碑(截屏)
31、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达拉乡俄界召开扩大会议
1935年9月12日六届中央政治局在甘肃南部迭部县俄界举行扩大会议。会议由张闻天主持,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博古、王稼祥、凯丰、刘少奇、邓发、蔡树藩、叶剑英、林伯渠、李维汉、杨尚昆、林彪、聂荣臻、朱瑞、罗瑞卿、彭德怀、李富春、袁国平、张纯清以及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等。毛泽东作今后行动方针的报告,着重说明中央与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的分歧与斗争,不仅是战略方针的分歧,而且“是两条路线的分歧,是布尔什维主义与军阀主义的斗争”。与会者一致同意毛泽东的报告。会议决定将原有红一、红三军团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成立由彭德怀、林彪、毛泽东、王稼祥、周恩来组成的“五人团”,作为全军最高领导核心;组成编制委员会,由李德(主任)、叶剑英、邓发、蔡树藩、李维汉组成。会议通过《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指出张国焘的错误性质及其历史根源,号召红四方面军全体忠于党的同志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同张国焘的错误路线作斗争。
俄界会议改变了在陕甘建立根据地的战略方针,确定首先赤化甘南,在靠近苏联的地方建立根据地,打通国际路线的战略方针,创造新根据地的战略方针,对于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保证党中央北上方针贯彻实施,有着重大的意义。
1935年9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俄界召开扩大会议

1935年9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俄界召开扩大会议(截屏)
通过了《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

指出:张国焘错误的根本和实质,是右倾逃跑的南下方针和军阀主义倾向(截屏)

指出南下是绝路,号召广大指战员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同这种倾向作坚决的斗争。(截屏)
会议决定:将原有红一、红三军团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
32、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腊子口腊子口素称“天险”,口子宽约30米,两边绝壁峭立,中间是腊子沟,沟上有座木桥,是通过腊子口的唯一通路。国民党军在桥头和山崖上筑有碉堡,以1个营扼守隘口,1个营配置在隘口后边的三角形谷地,师主力配置在隘口以北至岷县一带,可随时增援。 1935年9月16日,先头部队红4团,击溃国民党军阻截,逼近要隘腊子口。1935年9月16日凌晨红4团占领了腊子口,为红军陕甘支队北上打开了通路。

国民党军在腊子口桥头和山崖上筑有碉堡(截屏)

1935年9月17日腊子口战斗遗址(截屏)
1935年9月17日红军占领了腊子口
1935年9月16日凌晨红4团占领了腊子口
33、陇南市宕昌县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位于哈达铺镇上街,现存五处旧址(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同善社周恩来同志住室、哈达铺会议旧址义和昌药铺毛泽东张闻天住同志住室、红一方面军团以上干部会议旧址“关帝庙”、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张家大院、哈达铺邮政代办所)。哈达铺,原名哈塔川,明代在哈达川设铺,故称哈达铺。海拔2280米,是驰名中外的“岷归(岷县当归)”的主要产区。哈达铺是红军长征重大战略部署的重要决策地,在哈达铺团以上干部会议上,毛泽东指出,中共中央率领的中央红军只有迅速结束流动状态,靠近抗日前线,党才能扩大在全国的政治影响力量,并最终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胜利的责任。哈达铺是长征落脚点,也是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补给地。1935年9月至1936年10月,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红一、二、四三个方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征程,先后到达甘肃小镇哈达铺,党中央毛主席在当地发现的“大公报”上得知陕北有红军根据地的消息后,立即作出了将红军长征落脚点放在陕北的重大决策。

哈达铺会议旧址(截屏)
哈达铺会议旧址

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网图)

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网图)
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

哈达铺红军长征纪遗址(网图)

哈达铺红军长征纪遗址(网图)
34、甘肃定西市通渭县榜罗镇文峰村榜罗镇会议 1935年9月27日六届中央政治局在甘肃通渭县榜罗镇召开常委会议。张闻天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毛泽东、周恩来、博古等参加。会议讨论研究了当时的形势和陕北的军事、政治、经济状况,决定改变俄界会议关于首先赤化甘南,在靠近苏联的地方建立根据地,打通国际路线的战略方针,作出把红军长征落脚点放在陕北的重大决策,一致同意毛泽东提出的陕甘支队迅速到陕北与红二十五、红二十六军会合,并提出“保卫与扩大陕北苏区”的新的战略方针。会议还决定派一支部队,与国际联系,取得国际的技术帮助(后因条件不具备而未能实现)。榜罗镇会议是党中央在长征途中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它解决了红军长征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建立巩固的根据地的问题,最后决定把全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陕北苏区。这一决定在10月22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即吴起镇会议)得到批准,从而为胜利结束长征,开辟以陕北苏区领导全国革命的新局面,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1935年9月28日凌晨,陕甘支队在原榜罗小学门前打麦场上的核桃树下召开了连以上军政干部千人大会,毛泽东同志做了形势报告,阐述了北上抗日的伟大意义,提出了尽快到达陕北苏区的行动方针。1936年9月,由贺龙、肖克、任弼时、关向应等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和第四方面军先遣部队也先后进入榜罗镇,并在当地留宿。从此,红军挺进陕北、转战全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榜罗会议”因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而彪炳史册。 榜罗镇会议纪念馆,2008年总投资为1425万元修建,馆内布展以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为主题,由序厅和4个单元组成,通过翔实的史料、图片、图表、实物,综合运用各种现代高科技手段,精心设计布局,全面展现了中国工农红军红25军及红一、二、四方面军在长征途中过境通渭时的历史画卷,是社会各界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阵地。

榜罗会议地址纪念馆(截屏)
正是决定把中央红军落脚点放在陕北
35、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隆德县城关镇六盘山六盘山,海拔2800多米,古代人们称之为大陇山。六盘山是红军长征中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也是在长征中横亘在陇东高原上的一座天险。 1935年10月初,国民党一方面调集重兵“围剿”陕北革命根据地,另一方面在六盘山一带建立防线,妄图围歼长征红军。1935年10月7日,红军在宁夏六盘山的青石嘴,又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扫清了阻碍,摆脱了追敌,当天下午,一鼓作气,翻越六盘山。毛泽东率领红一方面军翻越六盘山时,被气势磅礴的六盘山与革命态势所震撼,一挥而就《清平乐·六盘山》,从此,六盘山,因为这首词名扬天下。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于2005年9月18日落成,海拔2832米,由纪念馆、纪念碑、纪念广场、纪念亭、吟诗台五部分组成,为纪念红军长征翻越六盘山既长征胜利70周年而建的红色旅游景点。纪念馆,由1986年所建的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亭改扩建而成,占地面积2159平方米,由展厅、纪念碑、红旗造型的影壁墙、青铜雕塑等部分组成。纪念馆共有四个展厅,由 “红军不怕远征难”、“红旗漫卷西风”、“三军过后尽开颜”、“不到长城非好汉”4部分组成,展示了红军长征中的上百件遗物、文物、图片资料,仿制了毛主席住过的窑洞等等,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3次经过六盘山区时的斗争历史以及六盘山儿女在长征精神的鼓舞下建设家园的情景;纪念碑,坐落在纪念馆顶部4900平方米的平台上,高26.8米,长18米,宽4.5米,正面镶嵌有江泽民同志题写的“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碑”10个镏金大字,东西两侧分别嵌着毛主席的著名诗篇《七律.长征》和《清平乐.六盘山》手写体;纪念广场,占地10000平方米,门口两组群雕再现当年回汉人民喜迎红军和红军翻越六盘山的壮观场面。纪念广场的壁墙由三面红军军旗组成,高12米,长60米,上面镌刻着江泽民同志题写的“长征精神永放光芒”八个大字;纪念亭和吟诗台,坐落在纪念观馆对面的山峰上,使整个景区气势恢宏、景象壮观。长征纪念亭呈红,黄、蓝三色,亭子匾额上的“长征纪念亭”五字是胡耀邦同志的手迹。毛泽东同志吟诗台青砖作墙、作台,一赭色山石立其上,诗台周遭遍插红旗,西风搅动,猎猎作响当年毛泽东同志就是在这里构思了那首著名的诗词《清平乐·六盘山》。

六盘山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截屏)
翻过六盘山陕甘根据地就遥遥在望了

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网图)
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

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碑(截屏)

习主席到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碑敬献花篮(截屏)
《清平乐·六盘山》——毛泽东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红军三大主力先后翻过了21座雪山(截屏)
让雪山低头
令草地让路

终于闯过了生命禁区(截屏)

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截屏)
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红军长征三岔纪念园(馆)红军长征三岔纪念园地处甘肃、宁夏两省区的交界处,1935年10月10日,毛泽东、彭德怀等率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陕甘支队)到达三岔,当晚部队宿营三岔,毛泽东住在三岔镇街道西面的天主教堂里,周恩来、彭德怀等同志住在教堂附近的窑洞里。11日,红军离开三岔,经环县继续向陕北进发。1936年6月,西征红军又途经三岔,解放了镇原北部部分地区。

红军长征三岔纪念园(馆)(网图)
36、到达吴起,迎来胜利 1935年10月19日,党中央率领中央红军一路跋山涉水、历经千难万险,到达陕甘苏区大门——吴起镇。至此,中共中央及红一方面军主力历时一年、转战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的中央红军长征宣告胜利结束。从1934年10月10日出发,到1935年10月19日到达吴起镇,在历时373天的长征途中,中央红军用于作战的时间41天,日行军267天,夜行军18天,行军速度平均每天约为70里,最远行程达二万五千里;翻越了20多座大山,渡过了20多条河流,进行重要战役战斗380多次,占领了60多座大小城镇,突破了国民党中央军和10个地方军阀的围追堵截。中央红军主力长征的胜利,显示了中国革命事业具有无比强大的生命力,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是不可战胜的。这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红军广大指战员前赴后继、英勇奋战的结果。  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这首至今仍被人们广泛传诵的诗,就是当年战斗胜利后,毛泽东同志即兴挥毫写给负责具体指挥战斗的彭德怀同志的。看到毛泽东同志的诗后,彭德怀同志谦逊地将末句改为“唯我英勇红军”,然后将诗送还毛泽东同志。  毛泽东诗赠彭德怀和彭德怀改诗退诗的事,由此成为一段佳话,至今流传。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远征(截屏)

三大红军主力在吴起会师(截屏)

三大红军主力在吴起会师(截屏)

三大红军主力在吴起会师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网图)

三大红军主力在吴起会师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碑(网图)
延续路段:
2017年在志丹县旧照

甘泉大峡谷(网图)

2017年延安王家坪旧照
四、瑞金、延安火车时刻表(编辑时)
瑞金火车时刻表(编辑时)

瑞金、延安火车时刻表
五、计划者当地出发往返乘车计划
1、朝阳~锦州,115公里,骑行1天,生活费约70元;
2、锦州~瑞金,托运自行车,约120元;
3、锦州~瑞金乘火车:锦州南Z102次20:27出发,次日19:34到达瑞金站,历时23:07,硬卧434.50元,车上生活消费约80元。
合计:约700元
4、延安~锦州,托运自行车,约120元;
5、延安~锦州乘火车:K1574次03:28出发,次日03:29到锦州站,历时24:01,硬卧310.50元,车上生活消费约80元。
6、锦州~朝阳,115公里,骑行1天,生活费约50元。
合计:约560元
总计:1260元
六、活动预计:
预计(不包含恶劣天气停休及养精蓄锐休整)去程2天,费用约700元;骑行65天,约骑行6500公里,景点消费约1350元,生活(不露营)消费约8800元;返程2天,费用约560元。总计约69天,费用约11400元。
七、捷径建议:
如果不想走那长路、不想用那长时间,可以在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土城镇经宜宾沿岷江、大渡河到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安顺场镇(约600公里),再进入红军长征线路北上,到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结束(托运自行车后,可以沿途到天水麦积山、西安各景点、登登华山等)。这样骑行4400公里左右,“节省”约2000公里,可以节省不分时间。
本路书在“实践”之前,有时间可以参看一下,骑行过的骑友实际路线,然后加以修正和补充,在此先谢谢被借鉴到资料的骑友。更欢迎知道路况和生活吃住的网友们给予提供帮助,在此也一并表示感谢!最后谢谢“提供”图片的“电视和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