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9月的一天,红一方面军来到甘肃省迭部县旺藏乡储存粮食的地方。
战士们本以为会遭到当地土司的阻拦,毕竟粮仓可是非常重要,而且土司“听命于”蒋介石。
他们做好了战斗准备,没想到一路上非常顺利地抵达了崔谷仓,未遭到当地武装势力和群众的拦截。
崔谷仓没有兵力把手不说,更奇怪的是,粮仓只有大门上象征性地挂着一把锁。战士们劈了锁,走进里面惊讶地发现所有仓门处于敞开状态,没有上锁。
看着满仓的粮食,还有白花花的盐、军鞋等物资,战士们很兴奋和激动。
要知道红军刚走过草地,期间饿了只能挖树根、草根吃,甚至吃皮带。不少战士倒在了草地上,再也没能醒过来。
如今看到这么多的粮食,战士们的心情不言而喻。据统计,这批粮食总共30多万斤,盐有2000斤。
这么多物资,到底是谁给的?
腊子口战役
1935年9月14日晚上,麻牙乡次日那村一户村民的二楼厢房中,烛光微弱,毛主席手里夹着烟正来回走动。他神情严肃,眉头紧皱,似乎在思考什么。
毛主席
这一晚,他没有入睡,一直在分析我军眼下面临的局势,想办法如何突破敌人的合围。
当时,红军的处境十分艰难。由于刚走出草地,减员有些严重,战士们又饿又累。
更要命的是,南有从四川来的国民党追兵,北有甘肃军阀鲁大昌的部队以及藏族卓尼土司杨积庆武装势力的堵截。除此之外,四周还有胡宗南的部队正朝红军所在的地方集结。
一旦几股势力汇合,我军便会被包围。以我军现在的状态,凶多吉少。
毛主席认为红军唯一的出路是通过腊子口,向陕北进军。于是思考了一宿后,他让王开湘、杨成武率领红四团的战士们,务必在3天之内夺下腊子口。
毛主席
此地是甘川古道上地势十分险要的峡谷隘口,东西两侧是陡峭的石崖,有100多米高,南北靠一座1米多宽的小木桥连接,桥下水流湍急。
整个隘口只有8米宽、30米左右长,但它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腊子口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为它是川西北通向甘南的门户,凭借独特的地势,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红四团这一次的任务,并不轻松。老蒋知道我军会从腊子口突围,所以早早命新编14师师长鲁大昌在腊子口修筑防御工事,派两个营的兵力守在桥头堡。
考虑到红军的战斗力不容小觑,他还派唐淮源的12师去岷县,准备随时支援14师。
鲁大昌接到上级的命令后立即行动,在腊子口山后安排了4个团的兵力,囤积了大量弹药,下了决心要阻止我军北上。
腊子口有敌人重兵把守,9月16日下午,红四团进攻时遭到了敌人的顽抗,数次进攻被击退,且伤亡有些大。
杨成武和王开湘意识到不能硬冲,得想办法打掉敌人在桥头的碉堡,使敌人的重机枪无法发挥作用。
可是腊子口两侧是峭壁,几乎不可能爬得上去。正当他们发愁之际,一位外号叫“云贵川”的贵州藏族17岁战士站出来,拍着胸脯保证自己能爬上峭壁。
腊子口处碉堡
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杨成武让他试一试。在大家的注视之下,“云贵川”背上一把镰刀和绳子,开始徒手攀爬。他们紧张地盯着他,生怕他一个不小心掉下来了。
好在“云贵川”很灵活,不一会儿便爬上了山崖,将绳索扔下来,让其他10多位战士得以上去,他们从后方端掉了敌人的几个火力点。
剩下的红四团战士紧随其后,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17日战斗结束。
毛主席预计的是3天之内拿下腊子口,时间紧迫,多耽误一天就多一分危险。但红四团没有用这么多时间,可以说是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鲁大昌自以为胜券在握,正在岷县花天酒地,突然被属下告知腊子口丢了,他大发雷霆,把属下臭骂了一顿。
红军突破了包围,他不知道如何跟老蒋交代,更不知道上级会如何处罚自己。同时,他非常不解,又饿又累的红军为什么战斗力还能如此高?
藏族土司的援助
其实,腊子口战斗爆发前,红军得到了一大批物资援助。战士们的肚子填饱了,也有了军鞋等装备,战斗力自然恢复得很快。
红军战士
红军获得的几十万斤粮食和几千斤盐,都来自甘南藏区的崔谷仓。我军抵达这里时,有一个叫杨景华的人前来接洽。
他打开粮仓的门,给每一位红军战士一斗粮,拿出了30多万斤粮食支援红军。另外,他还交给红军2000斤盐。
在那个战乱年代,不管是对士兵还是普通老百姓来说,粮食都非常重要。几十万斤粮食,是多少人一年的口粮。盐,更是珍稀之物。
杨景华之所以这么做,是奉了卓尼土司杨积庆的命令。他是第十九代卓尼土司,土生土长的甘肃人,其家族势力在当地影响很大。
杨积庆
自从精明能干的他担任卓尼土司后,将甘南地区治理得井井有条,令当地百姓很信服。
虽然杨积庆生活在远离政治中心的地区,但是他本人很关心国家大事,时常通过报纸等渠道了解政局的变化。
每个土司都有自己的武装势力,杨积庆也不例外,他手中有20000训练有素的藏兵。国民党看中了他手上的兵力以及在当地的威望,为了拉拢他对付共产党,任命他为保安司令。
当时,杨积庆被国民党制造出来的假象迷惑,以为老蒋是个不错的领导者,他能带着中国对人民摆脱困境,便愿意听从国民党的安排。
渐渐地,杨积庆发现了老蒋和国民党的真面目。他们心中只有权力,为此可以不择手段,根本不管劳苦大众的死活,也不在乎。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侵略中国的日寇,老蒋没有想办法驱赶日本人,反而将矛头对准同胞,
主张“攘外必先安内”。
老蒋的种种举措,令杨积庆非常失望。他出生于1889年,经历过“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知道日本人对中国的野心有多大,也知道他们给中国带来的伤害有多严重,他不想历史重演。
反观毛主席等人领导的共产党,始终将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致力于解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老百姓。
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杨积庆心中的天平逐渐向共产党倾斜,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
1935年红军抵达甘川边界,甘肃绥靖公署的主任朱绍良给他发了一封电报,命他配合鲁大昌部的行动,率领藏兵埋伏在迭部达拉各峡谷关口,堵截红军。
朱绍良还命他清除郊野的粮仓,让红军无法获得粮食。而红军刚走出草地,早已饿得前胸贴后背,疲惫不堪,急需粮食补充体力。
如果杨积庆和鲁大昌联手在腊子口一带围追堵截红军,那么我军基本上无路可逃。他深知红军的处境有多凶险,不能让国民党的阴谋诡计得逞,必须想办法帮助红军。
于是,他一边按照国民党的命令将手下的藏兵部署到各个地方,不引起国民党的怀疑,一边秘密嘱咐杨景华等亲信:红军来了不能拦截,将毁坏的栈道和木桥修好,方便红军通过;严令禁止群众朝红军开枪;粮食不用“坚壁清野”。
杨积庆不仅没有毁掉粮仓,甚至派人偷偷和红军联系,将崔谷仓的门打开等着红军的到来,这才有了开头的那一幕。
杨积庆
换句话说,杨积庆没有给红军制造麻烦不说,更没有在军事上与鲁大昌沆瀣一气,反而支援红军粮食和物资,暗地里帮助红军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
红军能在短时间内突出包围圈,北上抗日,杨积庆和甘南藏区的群众功不可没。他们的恩情,我党始终铭记于心,在崔谷仓的门上贴出告示:“此仓内粮是杨土司庄稼粮,望各单位节约用粮”。
而杨积庆不止一次帮助共产党和红军,遗憾的是他没能等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
惨遭毒手
1936年8月5日,红四方面军在朱老总、刘伯承等人的带领下抵达迭部县。
杨积庆知道后跟第一次一样,打开粮仓门支援红军粮食,给红军让路护道,使得红四军顺利通过腊子口,并在临潭成功建立苏维埃政府。
红四军离开时,有一些战士因为年纪小或者受了伤、生病了,无法跟随大部队走,留在了当地。
为避免这200余名红军战士落到国民党的手里,杨积庆主动派人将他们安排到安全的地方,找医生给他们治病,让他们休养好了再去找大部队。
然而,杨积庆暗中为红军和共产党所做的一切被鲁大昌知道了。后者非常生气,认为红军两次从自己眼皮子底下逃走,自己被上级痛骂,乌纱帽和军权差点儿丢了,杨积庆是“罪魁祸首”。
鲁大昌咽不下这口气,将杨积庆视作心腹大患,觉得不除掉他,终有一天自己会因为他而丢掉小命,决定先下手为强。
杨积庆手中有兵马,鲁大昌直接与其撕破脸的话,很可能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自己还可能付出更大的代价,智取才是明智的选择,需要精心策划行动。
他派人去打听杨积庆与手下的人有没有矛盾,方便自己下一步的行动——与那些有二心的藏民来个里应外合,更快速地打垮杨积庆。
杨积庆
结果杨积庆势力内部还真有矛盾,团长方秉义、姬从周想取代他的位置,早已有了谋反之心。鲁大昌抓住二人的心理,与他们达成合作。
随后,鲁大昌安排心腹带人偷偷进入杨积庆的住地,与姬从周和方秉义商讨具体的计划。
1937年8月25日,博峪镇的天空灰蒙蒙的,一场腥风血雨,即将来临。
方秉义带着人放出了监狱里的罪犯,这些人跟杨积庆有仇,得知要推翻他的统治,心甘情愿地加入到反叛队伍。夜晚降临,他们对杨积庆一家所在的保安司令部发起进攻。
听到枪声,杨积庆暗道大事不妙,率领儿子、儿媳等人与叛军展开搏斗。叛军人多势众,杨积庆没有准备,这场战斗谁输谁赢一目了然。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杨积庆本来成功脱离险境,躲藏在山神林水磨附近。谁知这一消息被姬从周得知了,立马率人去山神林搜索。
杨积庆
杨积庆不知道姬从周也是叛军的一份子,误以为他还是自己人,一看到他的部下在山中找人,主动走出来和他们打招呼。
他没想到迎接自己竟然是从四面八方飞来的石头,最终他不幸被乱石打死。他的大儿子、儿媳,以及孙女等6人也惨遭叛军的毒手,其余家属被软禁。
卓尼土司一家7口被杀害,在当地引起了巨大轰动,此事被称为“博峪事变”。
国民党声称杨积庆是“通共分子”,细数了他“八大罪状”,以“铲除封建土司制度”为借口,颠覆了杨家在甘南藏区的政权。
在国民党的操纵下,当地成立了卓尼临时维持委员会,姬从周担任主席,方秉义出任委员。他们用杨家人的鲜血、生命换来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权力和地位,但善恶到头终有报。
不久,杨景华等人发出“鸡毛信”为杨积庆一家报仇,杨积庆的旧部、亲信纷纷响应。他们击毙了姬从周,夺回了属于杨家的权力、财产。
后记
1937年9月15日,杨积庆的二儿子杨复兴继任卓尼土司一职。
杨复兴成为卓尼土司之后,迫于无奈,只能继续听命于国民党,并在1947年8月的时候与蒋介石见面。
八岁的杨复兴
同年11月,他进入南京陆军大学学习,一年多后毕业,被国民党授予少将军衔。
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父亲深明大义,杨复兴也是如此。他看清了国民党贪污腐败的本质,于1949年9月率部和平起义。
建国后,他积极配合中央的指示,在当地进行剿匪、禁毒等工作。
1959年卓尼部分地区发生动乱,杨复兴不顾个人安全去游说藏民,为平息叛乱作出了巨大贡献。
杨复兴对党忠诚,中央全看在眼里,所以1956年底批准他加入我党,之后他曾担任甘南藏族自治州副州长、甘南军分区副司令员、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务。
杨复兴
要知道,他之前的身份是国民党少将兼土司,却能成为全国政协委员,显然享有特殊政治待遇。
这一切,跟他自己以及父亲杨积庆对党的贡献密不可分。杨积庆的付出,从没有被忘记。
革命成功后,杨积庆被追认为烈士,在当地修建了“杨积庆烈士纪念馆”,杨成武将军亲自题写碑铭。
1950年10月,周总理亲自写信给杨复兴,感谢杨家当年对红军让道济粮。种种举措,足以看出杨积庆当年的行为有多重要。
杨积庆在红军最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给予宝贵的粮食、盐,为帮助红军牺牲了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如果没有他,很难想象红一军会遭遇什么,更无法想象革命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