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

1934年一盐贩救下3000红军,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新中国成立之后,原红25军军长程子华被任命为中共山西省新中国成立之后,原红25军军长程子华被任命为中共山西省委书记。

当时的山西正处于百废待兴之际,很多事情都是需要程子华这个省委书记来拍板的。甚至用“日理万机”来形容当时程子华的忙碌,也不为过。

记。

当时的山西正处于百废待兴之际,很多事情都是需要程子华这个省委书记来拍板的。甚至用“日子华的忙碌,也然而,在公务如此繁忙的情况下,程子华在到山西后的第一件事,居然是要寻找一个山西的“货郎担”。而为

程子华

直到1983年,中央军委要编撰军史,在讲到程子华曾率领红25军进行长征时的历程,又总是绕不开这个山西的“货郎担”。因此,军委这次又派人进行了大规模的搜索,并将搜索范围也扩大了——不止派人到山西寻访,还派人前往河北、河南等地进行寻访……

终于,在同志们的努力之下,那个山西“货郎担”的家人被找到了。

那么,这个山西的“货郎担”是谁?他究竟做了什么,让程子华惦记了这么久,并且不惜花费巨大的人力也要找到他呢。

陈廷贤,1911年11月15日出生于山西晋城(今泽州县)水东乡长阴村,陈廷贤很小的时候,父母便双双离世了。在他12岁那年,因贫困交加,两个妹妹又被活活冻死了。

陈廷贤

为了不让弟弟跟着他过苦日子,也为了让弟弟好好活下去,无奈之下,他只好将弟弟过继给了一户相对富裕的人家。将弟弟安顿好之后。将弟弟安排妥当之后,陈廷贤便背井离乡来到了山西运城,下井挖盐做苦力,以此谋生。

最初,陈廷贤先是在晋南的运城下井挖盐做了一段时间的苦力,之后又去做了挑担贩盐的货郎,挑着担到与运城一河之隔的黄河南岸,三门峡、卢氏一带,做货郎卖糕点。久而久之,陈廷贤便在卢氏县城落下了脚,常年以肩挑担到十里八乡跑小买卖为生。

由于当时各地军阀都在黄河渡口,而各个隘口又有各地军阀所设的重重关卡,想要顺利通过关卡,就需要缴纳各种名副繁多的“关税”。虽然贩盐的利润挺高的,但是也架不住这层层剥削,简直就如同“雁过拔毛”似的,交完“关税”之后基本就没有什么赚头了。

因此,为了生计,为了可以多赚点钱,更是为了可以养活自己的家庭,陈廷贤经常会在这一带的山里走小路,以此来躲避众多的关卡,渐渐地也就对这一带山中的地形非常熟悉了。

有时候贩盐查的紧的时候,陈廷贤也会做点糕点担着去卖,日子倒也过得下去。

1934年12月4日,由中共中央鄂豫皖省委领导的近3000人的红25军进行战略转移,长征到达豫西卢氏县,并继续西进,实施省委领导所制定的“直奔豫陕边界,开辟革命新根据地”的战略方针。

红25军长征出发地

但是,此时的红25军正在面对进一步恶化的处境:

就在他们北上西征的途中,蒋介石亲自莅临武昌督战,在半个月之前就已经电令驻扎在开封的19路军第60师的万余名精兵前去对我军进行“堵截”;之后又在12月1日,先于红军抵达了卢氏西南关隘五里川和朱阳关。

这两处关隘所处地是红军入陕的必经之路,敌军提前抢占了这两个关隘,并在这一带构筑了工事。不难看出,敌人这是想要以逸待劳,以此来对红军进行堵歼。

而在红军身后,敌人的“追剿队”第二支队数万名兵力也已追到了距离红军35公里处的栾川、庙子一带。

再加上南有豫西军阀别庭芳部对我军形成夹击之势;北则是黄河天险……

眼见前后左右均无路可走,红25军陷入了敌人重兵铁围之中了。

面对这样恶劣的形势,红25军的许多同志生出了绝望的情绪,主张与敌人硬拼,并默默地做着最后的准备。

面对这样的情况,红25军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军政委吴焕先等领导只好一面稳定军心,一面又在“绞尽脑汁,寻找入陕之策”。

长征途中的吴焕先(左)与徐海东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军领导最终决定改变之前定下的路线,另寻一处小路入陕。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程子华便派出了多路侦察队开始联系当地的百姓,希望可以找到一个熟悉地形的百姓为红军指路。

然而,由于当地的百姓一直都在遭受土匪军阀的蹂躏和洗劫,并且敌人也早做了打算,在当地进行了反动欺骗的宣传。因此,当地的百姓们一听到有“大部队”要来了,便纷纷躲了起来,只留下了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家在家中。

若没有百姓的支持,这条路很难走通。负责找路、侦查的战士只能作罢。

红25军长征路线图

正在军领导苦思冥想寻找出来的时候,12月4日,远距离侦查的手枪团在距离卢氏县城10余公里的横涧乡大干村,遇到了一位去青山赶集卖糕点的货郎,他就是陈廷贤。

在得知陈廷贤愿意帮红军指路之后,手枪团的侦察兵便将他带回了军部。

陈廷贤来到军部后,程子华亲自和他谈话。程子华是山西运城人,陈廷贤是山西晋城人,而且早年在运城也做了一段时间的工。两人互相一介绍,一下子就把距离拉近了。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谈话也非常的投机。

多年的苦难经历,使陈廷贤对是非曲直有着自己的直观评判标准:接待他的“长官”不但是山西老乡,而且平易近人;手下的士兵虽然衣衫褴褛、面黄肌瘦,却绝不随便吃群众晾晒在外面的软柿子……眼前这支队伍不拿群众任何东西,买卖公平。
陈廷贤断定他们的确是一心为着老百姓的,他明白了红军找他的目的后,毫不犹豫地说:“长官,不敢拖延时间,我给你们带路,迟了就来不及了!”

1934年12月5日,红25军在陈廷贤的带领下走上了羊肠小道,向陕内出发了。经过了三天三夜的翻山越岭,陈廷贤终于将红军带出了重围,抵达了陕南!

在临别时,程子华送给陈廷贤10块大洋,但是被他谢绝了。程子华和吴焕先便写了一张证明字条,盖上大印,之后恭敬地递给了陈廷贤。

程子华让他一定要把这张纸条保管好,并郑重地对他说:从现在起,你就是共产党的人了。

送别红军之后,陈廷贤就回到了家里。但在当天,他给红军带路的消息就被民团知晓了,于是,民团的人把他带走了。

在接下来的三天时间里,陈廷贤受尽了折磨,但是他始终没有吐露任何的信息。最终,民团的人因为本身就没有什么证据,再加上陈廷贤守口如瓶,只得把他给放了。

1940年,陈廷贤又回到了晋城,这是自他13岁离开家乡后第一次回来。后来,他娶了当地一位名叫吉桂枝的女子为妻。婚后,陈廷贤带着妻子回到了卢氏县。

可惜的是,日军攻陷卢氏县后,大肆烧杀,陈廷贤的两间土房,连同程子华给他的纸条一同化为了灰烬。

由于陈廷贤和妻子均不识字,又不敢让别人看,因此,纸条上到底写了什么,怎么写的,陈廷贤也并不知道。

陈廷贤雕像

新中国成立之后,陈廷贤不再向从前那样,挑着担子十里八乡的贩卖商品了,而是在卢氏县副食品公司找了一份售货员的工作。

他一直记得那句“你已是共产党的人啦”,为此多次到相关单位讲述自己的情况,并要求交纳党费。

而当大家问起当时路过部队番号、首长名字时,陈廷贤都答不上来。毕竟当时由于保密原则,陈廷贤在带路的时候并没有被程子华告知是哪支部队;就连程子华,他也只知道是姓程,山西运城人,其他的就一无所知了。

正因为如此,工作人员并不相信他所讲的这一切,认为陈廷贤是在美化自己……陈廷贤始终未能成为党组织的一员。

事实上,程子华也一直惦记着陈廷贤这位老乡,可是为什么寻找了6次都没有寻到呢?甚至,刘华清也曾亲自到河北省去寻找过,但也是同样的结果,查无此人。

原来,红25军当时在记录时,因为陈廷贤山西口音浓重,误将他所说的“黄河以北陈廷贤”,记录为“河北人陈廷献”了。由于地名和人名均不正确,自然也就找不到了。

直到1983年,中央为编撰红25军军史时,才将调查范围扩大到了山西、河南、河北三省,也正是在这次查找中,才确认陈廷贤在河南省卢氏县。

然而,不幸的是,当政府找到陈廷贤时,他已经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了……
当他得知程子华在寻找自己的时候,他感动不已,浑浊的泪水夺眶而出!尤其是他得知,因为自己带路而脱险的红25军中,涌现出了97位开国将军的时候,陈廷贤老人那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位于卢氏县原县委党校旁边的陈廷贤之墓
1984年1月,陈廷贤这位布衣英雄与世长辞,享年73岁。
临终前,陈廷贤断断续续对子孙们说:“我死之后,把我安葬在县党校旁边,首长说过,我也是组织上的人。”
程子华和刘华清在听闻陈廷贤逝世的消息后,感慨万千,泪流满面……
1996年,卢氏县委、县政府将陈廷贤安葬在了当地党校旁的公墓中,并专门为这位有着红色传奇经历的普通货郎立了一块墓碑——在墓碑上刻有红五星,碑文铭刻着陈廷贤一生的功绩……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全国儿童青少年体适能教练培训班》,是首个儿童青少年体适能领域国家级官方培训,首个最具权威性的儿童青少年体适能国家级证书,是体育培训机构提升教练资质的最佳选择,也是最适合体育教练和体育老师自我提升的职业技能;课程由国内专注体能训练、运动心理、教育及卫生等多领域的权威专家,调查中国10万个家庭样本、历经数年研发,是专门针对2-6岁幼儿和6-15岁儿童青少年体适能教练设计的儿童青少年体适能训练与培训体系,该课程为我国儿童青少年体培行业树立了标准,该专业培训成为培养儿童青少年体适能基层教练人才的新平台。证书编号备案登记、全国通用、长期有效、无需年检,可在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官网查询。

免责声明:图文来自于网络,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犯您的正当权益,请联系生态燕行,我们将在最短时间内删除,并致以歉意。